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P19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如果今生爲人,來生爲人,那地球上的人口不是膨脹得太厲害了嗎?

   答:雖然前生是人,今生是人,或來生還是人,但總是一個人,並沒有增加。也還有很多的人,雖然今生爲人,來生有可能就不是人了。佛法的輪回觀,揭示了生命的整體現象,我們不能機械地、片面地去了解。

   問:佛講萬法皆是緣起,緣本身當然也是緣起,那麼第一個緣是如何而起的?

   答:如果有第一個緣,那世界就不是緣起的了。佛法的緣起理論,其最大特點就是否定了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緣的相互作用而構成,是相互依賴的。就像叁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什麼是第一因,什麼是第二因?

   問:如果孩子常發脾氣,又有驕慢心,讓他發心學佛又不肯,作爲長輩求菩薩給他智慧,改變他的性格,行嗎?

   答:當然求菩薩是一個方面,更主要還是要從孩子的身上下手,給孩子以引導,做父母的要有智慧去引導孩子。

   問:人生的本源是什麼?死亡後到何處去?

   法師問:上一次講座就講到,人的本原,或者說生死流轉的根源就是無明,是我們的貪、嗔、癡,但這個本原不可作爲第一因來理解,否則就不符合佛法的思想。至于死亡後的去向,那就看你的業力了,什麼樣的業力首先成熟,就到哪裏去。

   問:夫妻是緣,兒女是債,那兄弟姐妹又是什麼呢?

   答:夫妻是緣,兒女也是緣嘛,如果說債,那夫妻有時候可能也是債。但我們這樣理解的話,全家都是冤家債主,那怎麼還能生活下去?所以,作爲一個家庭來說,的確有很多討債、還債的關系;但也有很多是因善緣而聚在一起,志同道合,有共同的理想和事業,彼此非常和睦。兄弟姐妹也是一種緣,善緣、惡緣都有。

   問:最簡單易行的“行”,是否是身體力行?

   答:身體力行不是最簡單的,事實上,能夠身體力行地實踐佛法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問:什麼叫應該?什麼叫不應該?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卻發生,是不是就是命中注定呢?

   答:從道德規範來說,有相對的應該和不應該。比如說你是個佛弟子,就會相應的道德規範,在這個範圍內,是應該做的,反之,則是不應該做的;你是個共産黨員,也有黨員的章程、守則。當然這種規範,都是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沒有絕對的標准。

   至于第二個問題,佛教講因緣,因也需要緣來造就。比如說我們命中並沒有注定要跳樓自殺的,但我們哪天想不通去自殺了,這種情況本來不該發生的,但還是發生了,就不是命中注定。因爲我們的生命曆程不是電腦程序那樣地固定,人畢竟還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會不斷地創造緣,從而改變命運。

   問:社會上往往對某些事有約定俗成的看法,如果按這樣的習俗去生活,往往會痛苦不堪;但不按部就班的話,對個人而言雖是一種嘗試,但往往會對親人構成傷害,那麼,對于世俗觀念該怎樣對待?

   答:這也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社會非常複雜,無論做什麼事情,不可能所有人都表示贊賞,有贊賞的,自然也會有反對的;有擁護的,自然也會有不以爲然的。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我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覺得值得做的事情,去做就是了,不要去想得太多。如果想得太多,什麼事情也幹不成了。

   問: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是不是所有衆生都要回到人道、天道才能成佛?整個世界的人都出家了,那出家人靠什麼生活呢? 

   答:成佛修行還是要在人道裏,佛就是由人而成佛的。螞蟻雖有佛性,要轉到人身才能成佛,天人也是同樣。所以在佛教看來,人的地位比天人還要高,因爲人間更容易修行成佛,天上的處境雖比人間好,但只有快樂沒有痛苦,也就沒有機會修行,所謂富貴修行難。

   當整個世界的人都出家後,出家人靠什麼生活呢?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勞動,社會本來就是由各行各業組成,有的人種田,有的人當教師,有的人做工人,還有的人出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大家都去當教師怎麼辦?誰去供養他?他吃什麼?住什麼?穿什麼?或者,大家都去種田怎麼辦?這種問題有點幼稚。

   問:馬克思對宗教的否定,說明馬克思主義認識理論有極限;但宗教或佛教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能說明什麼? 

   答:大家大可不必因爲馬克思對宗教的否定有什麼看法,並且,馬克思所否定的宗教並不包括佛教,馬克思是德國的,他所否定的主要是西方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馬克思還不懂得佛教是什麼,又怎麼否定呢?馬克思如果學過佛教的,我想他或許會學佛的。在馬克思的辯證哲學裏,如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等,和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論也是相通的。尤其是中觀宗,在辯證法方面有嚴密大理論體系。記得恩格斯曾經說過,只有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個較高程度上才能夠懂得辯證法,這包括有兩種人,一是古希臘的智者,一是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他們才懂得辯證法。佛法是佛所證知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凡是道德的、正確的、真實的,都屬于佛法的範疇。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論語、古希臘哲學、還是馬克思哲學,只要是真實的、正確的、道德的,同樣屬于佛法的範疇,反之,就是佛教所批判的對象。

   問:生在紅塵,被名利所誘惑,當自己一無所有時曾苦苦追求;可擁有之後反而覺得很空虛,這時該怎麼辦?

   答:當你執著比較少的時候,內心才會顯得比較空靈。有的人雖一無所有,但能安貧樂道;還有一種人,盡管擁有很多財富,但能出汙泥而不染,保持內心的清淨。相反,有些人看到別人有的都想要,可又沒有能力,因爲物質貧乏而痛苦不堪;還有一種人,雖有相當的物質基礎,但整天沈浸在聲色犬馬中,迷失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物質蒙蔽時,尋找自己遠比追求外在的物質更重要。當我們苦苦地追求名利聲色並最終實現之時,才發現我們已經因爲迷失了自己而陷入空虛和無聊中,所以,佛法修行就是要尋找自己,找回自己迷失的心。

   問:爲什麼不能問有阿賴耶識?

   答:有人喜歡問:爲什麼有阿賴耶識?就好像在問:爲什麼會有這個世界?爲什麼不必問此類的問題?因爲人的認識能力很有限,但我們總是想以這有限的能力去考察無限的世界,喜歡以有限的能力提出一些超出能力範圍的問題,那麼這種問題當然是沒有答案的。我們的一生能積累多少的學識和經驗?人類幾千的曆史又能積累多少文化和文明?而宇宙是無始的存在,僅地球就已存在了幾億年。我們怎麼可能用這麼有限的認識去追問:宇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世界有沒有邊?當然找不到答案,因爲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阿賴耶識也是同樣,它是無始以來的存在,不能說什麼時候開始。在我們有限的經驗範圍內,我們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來到這個世界、什麼時候開始上學、什麼時候開始學佛,至于阿賴耶識是什麼時候開始?世界是什麼開始?這就超出了理解的範疇,大可不必去究根問底。

   問:唐僧在西域取經途中,遇到困境時默念《心經》就能逢凶化吉,那衆生遇到困境時,能否因念《心經》而解脫呢?

   答:那你念著試試看,那念得好當然是可以的,怎麼不可以呢?但是你不試怎麼知道呢?所以實踐是很重要的。

   問:通常,人們認爲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宗教是唯心主義,據法師所言,馬克思對宗教所下的定義是顛倒的,那麼佛教和馬克思主義對立嗎?信仰佛教必須否定馬克思主義嗎?

   答:佛教和馬克思主義也不完全是對立的,其中也有相通的地方,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問:今生爲盜是否也是前生之因?若如是,爲盜又何罪之有? 

   答:如果偷盜是前生注定,那就不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可事實並非如此,可見偷盜不是前生注定。但這樣的行爲和生命的素質,也就是過去生有關,因爲貪心太大,所以才會偷盜;但也並不是生命素質差的人都會去偷盜,可見還有無始以來不良的習氣心理習慣在發生作用。

   問:識與名色是什麼樣的關系?當色身壞了之後,識又往何處去?

   答:當這一期的色身壞了之後,識就繼續下一期生命。就像這個電燈,電在源源不斷地在輸送,但燈泡卻有一定的使用壽命,一個燈泡壞了,我們再換上一個,再壞就再換。生命的延續也是同樣,永遠都處在相似相續的狀態。

   問:超度亡人能否將他度到西方極樂世界? 

   答:其實,將亡者直接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太可能,除非對方的功力和道行都無比地高。一般來說,超度就是起到改變處境的作用。比如說本來要下十八層地獄,超度一下,上到十六層;本來要墮地獄五百年,超度一下,減少到五十年;功夫再好一點,也許五年就可以了;功夫再高一點,也許能超度到畜生道。或者本來要投身爲人,經超度到了天道,這都有可能,效果是要根據超度者的能力而定。就像我們請人介紹工作,能不能如願,也要看所托的人是不是有能力來幫你辦事。所以,效果是因人而宜,不可一概而論。

   問:現世爲男,來生是不是還能做男人呢?

   答:這其中有兩種力量在發生作用:一是業力,一是願力。業力已經說了很多,願力又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你的興趣,有的人本可投男胎,但他喜歡做女人,這樣的願望自然會影響到他的投身;女人的情況也是同樣。所以性別不是絕對的,可以相互轉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男性具有很多女人的特點;也有的女性具備著男子漢的特點,這就和他們的前生的習氣有關。

   問:中陰身與神識有什麼關系?

   答:中陰身也是色身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存在也是靠識在執持,就象我們的身體和識的關系一樣,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

   問:《瑜伽師地論》裏如何解釋試管嬰兒的投生?

   答…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與做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