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釋疑篇(下集)▪P10

  ..續本文上一頁分是不同的。所以佛經說,觀無常足以得道。我們對無常有了透徹的了解就能證得諸法的實相!

  問: 假如有位婦女需要佛陀成爲他的丈夫,那佛成全她嗎?

  答: 佛陀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前提下,不是沒有原則的慈悲。如果有個人要上吊,希望你布施一根繩子,你能不能給他繩子呢?如果有個人要自殺,希望你布施一些毒藥,你能不能給他毒藥呢?如果有個人要搶劫,希望你去幫忙,你能不能去幫忙呢?這些對衆生有害無益的事情,我們是不能做的。因此,佛陀對衆生的慈悲是爲了給衆生帶來利益和安樂,而這利益和安樂不僅僅是眼前的,也關系到衆生的未來。

  (若閑、馮德寶記)

  1997年,濟群法師在南普陀寺講堂開設了題爲《佛法對人生問題的解決》的專題講座,並在講座結束後,爲信徒們答疑解難,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問: 佛法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是依何爲標准?

  答: 善和惡,在佛教裏是如何來定義的呢?一種行爲不僅是對我們的現在有好處,還能惠及未來的生命,才可稱爲善的行爲。如果僅僅是對現在有好處,但對未來卻是有害的,就不能稱爲善行。比如抽煙的人,當下是很開心,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習慣卻能嚴重危害身體健康,所以就不能稱爲善行。當然,佛教所說的將來,包括今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當我們布施的時候,既能以自己的力量來回報社會大衆,也能幫助我們克服自己的貪心,更能因爲這樣的行爲爲未來生命種下善的種子。反之,則是惡行,比如說偷盜,不僅現在時時要提心吊膽,不能堂堂正正地生活,這惡的種子還會繼續影響到來生。所以善惡的標准要結合現在和未來來衡量。

   至于是非的區別,在佛教裏也有判斷的標准。“是”就是真實的、正確的;“非”則是顛倒的、錯誤的。如果我們的認識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那它就是真實的,“是”的;如果我們的認識不符合客觀的事實,而是出于我們的想當然,以黑爲白,指鹿爲馬,那它就是錯誤的,“非”的。“是非”還可以從道德的角度來評判,有益于我們身心健康的,就是“是”;而不利于我們身心健康的,就是“非”。

  問: 爲什麼稱植物爲無情衆生呢?

  答: 爲什麼稱植物爲無情衆生?因爲植物沒有覺知、沒有情感,所以是無情的;相反有覺知、有情感的動物則稱爲有情。

  問: 現代科學已發現植物有一定的知覺、情感和信息傳遞,如何來理解這一些現象?

  答: 科學有這樣的發現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比如說含羞草,我們手一抓,它馬上就將自己的葉片收攏起來,很害羞的樣子,它所産生的這種現象和我們的理解、我們的認識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當風吹過之時,樹葉也會搖頭,那麼,樹的搖頭和我們的搖頭是不是一樣的呢?我想,應該是不一樣的:以爲前者屬于物理性的反應,而後者屬于精神性的反應,它們的現象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性質是不同的。

  問: 聽了些佛法講座,覺得泛泛之論比較多,究竟是爲什麼?

  答: 佛法對于人生痛苦的解決,在一次講座中只能作些綱領性的闡述。而“有情生命之謎”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包含著十幾個方面,我們今天只講了其中的一個部分。這十幾個方面都是圍繞著解決人生痛苦來展開的,包括生命的來龍去脈,包括因果的規律,包括現象與本質的聯系等等,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裏非常具體地介紹給大家。其實,整個叁藏十二部典籍,都是爲了解決有情生命的痛苦,怎麼可能一下子就講完呢?

  問: 如何依賴自身的修煉皈依叁寶?

  答: 沒有修煉就可以皈依,而且,皈依叁寶之後再修學佛法比較穩妥。

  問: 既然地獄裏面的衆生很苦,沒有辦法修行,那地藏菩薩是如何救度他們呢?

  答: 地獄裏的衆生的確是無法修行的。但地藏菩薩爲什麼還是要度他們呢?就說明地藏菩薩的慈悲,正所謂難行能行。地獄中的衆生在地藏菩薩的教化下,加持下,也許他的善根成熟,一念善心生起,他有可能當下就脫離地獄道。即使不能這樣的話,也能讓他們種下一點善根,這善的種子還能夠在將來引導他修學佛法。我們在座的哪一位能保證自己不是從地獄裏出來的呢?我們現在能接受佛法,也許就是因爲當初在地藏菩薩那裏種下了一點善根。我們說動物不能修行,但寺院裏動物因爲常常有機會聽聞佛法,雖然不能修行,但這一善根也能使它們將來得人身時有機會親近佛法。所以,能不能學佛,能不能學好佛,有沒有善根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一個沒有善根的人,無論你怎樣地度化他,他就是不願信,就是覺得學佛不能變出一個電視機。

  問: 在平時的修行中,如何能正確判斷因緣與妄想的區別?

  答: 妄想和因緣並不需要區別。因緣是總的概念,所有好的、壞的、美的、醜的、正的、邪的,都可以包含在因緣裏。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善的因緣,有惡的因緣,有好的因緣,有壞的因緣,有真的因緣,也有假的因緣。妄想本身就是衆多因緣中的一種,所以不需要將它和因緣之間作什麼區別。

  問:  人類因爲計劃生育而減少了很多轉生人道的機會,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這一問題呢?

  答: 計劃生育爲中國的基本國國策,而世界上其它國家似乎都沒有這個政策,像歐洲有些國家人口副增長,他們還鼓勵民衆生孩子,不但不會懲罰,政府還會給予獎勵。一個人爲什麼會投生到中國,爲什麼會被計劃生育掉呢?這是中國社會的共業,也是某個人自身的業力決定的。

   而作爲中國的社會來說,如果讓人口的無限增長,誰都知道會帶來什麼什麼樣的社會後果,從國家的富強,從民衆的利益來說,都應該認真的執行計劃生育政策。

  問: 人工流産是否屬于殺生?

  答: 人工流産當然屬于殺生。生命既然已經製造出來,就不能隨便地剝奪他出生的權利,流産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爲。

  問: 對佛教徒來說,重點應當是先自己悟道,還是先以自己所學的佛法去救度衆生?假如要悟道後再度衆生,那今生不悟道的話,不是一舉二失了嗎?

  答: 這兩種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據的。聲聞乘的修行就是著重于自己了脫生死,然後再去度衆生,這樣比較有把握;菩薩乘的修行則著重于從利他中完善自己,當我們無私地幫助別人之時,就是在克服自己私心;當我們慷慨地布施之時,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這兩種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種方式更合適,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問: 有人認爲佛教徒是“禁欲主義者”,這種看法正確嗎?而學佛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

  答: 佛教對“欲”並不是絕對地否定。因爲欲望,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佛教反對我們縱欲,但並不壓製我們合理的、善良的欲望。所謂禁欲,就是要以苦行來克服所有的欲望,而佛教從一開始就反對這種自苦其身的修行方式。對于在家居士來說,正常的、符合道德規範的欲望都是和修行不違背的。

   至于快樂的問題,人類的快樂大體是來自于欲望的滿足,這是大多數人獲得快樂的途徑。而從佛法的修行上來說,快樂還可以通過禅定的修習而獲得,而且這種快樂遠遠超過欲望滿足所帶來的快樂。所以,佛法在欲樂之外還提倡法樂,認爲學佛修行,應以追求法樂爲先,因爲法樂是平穩的、甯靜的。而欲望所帶來的快樂,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副面影響。

  問: 法師說鬼看不到,但很多人看到。

  答: 看到就看到嘛,但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我所說的是通常的情況,至于個別人能夠看到,當然是可能的。

  問: 鬼道比人道低下,是因爲鬼道衆生福報不如人道衆生,但爲什麼鬼道裏的神福報比人道衆生還大呢?

  答: 說鬼道的衆生福報比人道低,只是從通常的情況來說,是作整體上而不是個別的比較。鬼道裏的衆生雖然有共業,但也有別業,一些有地位的鬼,福報、威德都很大;就像發達國家也有很窮的人,貧困國家也有很富的人是同樣的道理。

  問: 修行有了成就,就能超出叁界嗎?

  答: 所謂成就也還是大有小的。如果只是小小的成就,也不一定能超出叁界。只有諸如了脫生死、證得聖道這樣的成就才能使我們超出叁界。

  問: 沒有皈依的人是不是佛弟子呢?誦經不吃素有罪業嗎? 

  答: 信佛而沒有皈依的人能不能算佛的弟子呢?顯然不能。打個比方說,一個人不入黨能不能算黨員?這也是同樣的道理。既然說信佛,爲什麼又不皈依呢?可見信的程度還不夠。

   至于吃素的問題,只要是不殺生就沒有太大的關系。能吃素當然最好,不吃素的人一定要堅持不殺生的原則。

  問: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答: 佛法講緣起,從這個角度來說,宇宙萬物是沒有開始的。既然沒有開始,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就不能成立。人類對世界的起源的探討是直線式,所以才會沒完沒了地追究最初的那個開始;而佛教則認爲是緣起的,是圓的,在一個圓形中有沒有開始和結束?它是無始無終的。

  問: 我是一個佛教徒,也略知佛法義理,但在人生道路碰到障礙時,往往不能自拔,如何才能以平常心來對待生活中的變化?

  答: 我們在人生道路中遇到障礙時,要越過去是不容易的,這關系到我們思想境界的提高。學佛後雖然知道了很多道理,但那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還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認識和實踐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也是正常的。我們觀念的改變需要有個過程,修養的提高也需要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戒、定、慧的修行,但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修行有成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要如法修行,更要持之以恒。平常心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帶著固有的觀念和經驗去對待一切,而是要以佛法爲參照,如果我們能了知世界的無常,自然也能更平靜…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