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释疑篇(下集)▪P10

  ..续本文上一页分是不同的。所以佛经说,观无常足以得道。我们对无常有了透彻的了解就能证得诸法的实相!

  问: 假如有位妇女需要佛陀成为他的丈夫,那佛成全她吗?

  答: 佛陀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前提下,不是没有原则的慈悲。如果有个人要上吊,希望你布施一根绳子,你能不能给他绳子呢?如果有个人要自杀,希望你布施一些毒药,你能不能给他毒药呢?如果有个人要抢劫,希望你去帮忙,你能不能去帮忙呢?这些对众生有害无益的事情,我们是不能做的。因此,佛陀对众生的慈悲是为了给众生带来利益和安乐,而这利益和安乐不仅仅是眼前的,也关系到众生的未来。

  (若闲、冯德宝记)

  1997年,济群法师在南普陀寺讲堂开设了题为《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的专题讲座,并在讲座结束后,为信徒们答疑解难,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问: 佛法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依何为标准?

  答: 善和恶,在佛教里是如何来定义的呢?一种行为不仅是对我们的现在有好处,还能惠及未来的生命,才可称为善的行为。如果仅仅是对现在有好处,但对未来却是有害的,就不能称为善行。比如抽烟的人,当下是很开心,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习惯却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就不能称为善行。当然,佛教所说的将来,包括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当我们布施的时候,既能以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大众,也能帮助我们克服自己的贪心,更能因为这样的行为为未来生命种下善的种子。反之,则是恶行,比如说偷盗,不仅现在时时要提心吊胆,不能堂堂正正地生活,这恶的种子还会继续影响到来生。所以善恶的标准要结合现在和未来来衡量。

   至于是非的区别,在佛教里也有判断的标准。“是”就是真实的、正确的;“非”则是颠倒的、错误的。如果我们的认识是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那它就是真实的,“是”的;如果我们的认识不符合客观的事实,而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以黑为白,指鹿为马,那它就是错误的,“非”的。“是非”还可以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就是“是”;而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就是“非”。

  问: 为什么称植物为无情众生呢?

  答: 为什么称植物为无情众生?因为植物没有觉知、没有情感,所以是无情的;相反有觉知、有情感的动物则称为有情。

  问: 现代科学已发现植物有一定的知觉、情感和信息传递,如何来理解这一些现象?

  答: 科学有这样的发现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比如说含羞草,我们手一抓,它马上就将自己的叶片收拢起来,很害羞的样子,它所产生的这种现象和我们的理解、我们的认识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当风吹过之时,树叶也会摇头,那么,树的摇头和我们的摇头是不是一样的呢?我想,应该是不一样的:以为前者属于物理性的反应,而后者属于精神性的反应,它们的现象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性质是不同的。

  问: 听了些佛法讲座,觉得泛泛之论比较多,究竟是为什么?

  答: 佛法对于人生痛苦的解决,在一次讲座中只能作些纲领性的阐述。而“有情生命之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含着十几个方面,我们今天只讲了其中的一个部分。这十几个方面都是围绕着解决人生痛苦来展开的,包括生命的来龙去脉,包括因果的规律,包括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等等,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非常具体地介绍给大家。其实,整个三藏十二部典籍,都是为了解决有情生命的痛苦,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讲完呢?

  问: 如何依赖自身的修炼皈依三宝?

  答: 没有修炼就可以皈依,而且,皈依三宝之后再修学佛法比较稳妥。

  问: 既然地狱里面的众生很苦,没有办法修行,那地藏菩萨是如何救度他们呢?

  答: 地狱里的众生的确是无法修行的。但地藏菩萨为什么还是要度他们呢?就说明地藏菩萨的慈悲,正所谓难行能行。地狱中的众生在地藏菩萨的教化下,加持下,也许他的善根成熟,一念善心生起,他有可能当下就脱离地狱道。即使不能这样的话,也能让他们种下一点善根,这善的种子还能够在将来引导他修学佛法。我们在座的哪一位能保证自己不是从地狱里出来的呢?我们现在能接受佛法,也许就是因为当初在地藏菩萨那里种下了一点善根。我们说动物不能修行,但寺院里动物因为常常有机会听闻佛法,虽然不能修行,但这一善根也能使它们将来得人身时有机会亲近佛法。所以,能不能学佛,能不能学好佛,有没有善根是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没有善根的人,无论你怎样地度化他,他就是不愿信,就是觉得学佛不能变出一个电视机。

  问: 在平时的修行中,如何能正确判断因缘与妄想的区别?

  答: 妄想和因缘并不需要区别。因缘是总的概念,所有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正的、邪的,都可以包含在因缘里。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善的因缘,有恶的因缘,有好的因缘,有坏的因缘,有真的因缘,也有假的因缘。妄想本身就是众多因缘中的一种,所以不需要将它和因缘之间作什么区别。

  问:  人类因为计划生育而减少了很多转生人道的机会,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问题呢?

  答: 计划生育为中国的基本国国策,而世界上其它国家似乎都没有这个政策,像欧洲有些国家人口副增长,他们还鼓励民众生孩子,不但不会惩罚,政府还会给予奖励。一个人为什么会投生到中国,为什么会被计划生育掉呢?这是中国社会的共业,也是某个人自身的业力决定的。

   而作为中国的社会来说,如果让人口的无限增长,谁都知道会带来什么什么样的社会后果,从国家的富强,从民众的利益来说,都应该认真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问: 人工流产是否属于杀生?

  答: 人工流产当然属于杀生。生命既然已经制造出来,就不能随便地剥夺他出生的权利,流产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问: 对佛教徒来说,重点应当是先自己悟道,还是先以自己所学的佛法去救度众生?假如要悟道后再度众生,那今生不悟道的话,不是一举二失了吗?

  答: 这两种修行方式都是有根据的。声闻乘的修行就是着重于自己了脱生死,然后再去度众生,这样比较有把握;菩萨乘的修行则着重于从利他中完善自己,当我们无私地帮助别人之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私心;当我们慷慨地布施之时,就是在克服自己的吝啬。所以,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种方式更合适,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问: 有人认为佛教徒是“禁欲主义者”,这种看法正确吗?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答: 佛教对“欲”并不是绝对地否定。因为欲望,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佛教反对我们纵欲,但并不压制我们合理的、善良的欲望。所谓禁欲,就是要以苦行来克服所有的欲望,而佛教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自苦其身的修行方式。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正常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欲望都是和修行不违背的。

   至于快乐的问题,人类的快乐大体是来自于欲望的满足,这是大多数人获得快乐的途径。而从佛法的修行上来说,快乐还可以通过禅定的修习而获得,而且这种快乐远远超过欲望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所以,佛法在欲乐之外还提倡法乐,认为学佛修行,应以追求法乐为先,因为法乐是平稳的、宁静的。而欲望所带来的快乐,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副面影响。

  问: 法师说鬼看不到,但很多人看到。

  答: 看到就看到嘛,但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我所说的是通常的情况,至于个别人能够看到,当然是可能的。

  问: 鬼道比人道低下,是因为鬼道众生福报不如人道众生,但为什么鬼道里的神福报比人道众生还大呢?

  答: 说鬼道的众生福报比人道低,只是从通常的情况来说,是作整体上而不是个别的比较。鬼道里的众生虽然有共业,但也有别业,一些有地位的鬼,福报、威德都很大;就像发达国家也有很穷的人,贫困国家也有很富的人是同样的道理。

  问: 修行有了成就,就能超出三界吗?

  答: 所谓成就也还是大有小的。如果只是小小的成就,也不一定能超出三界。只有诸如了脱生死、证得圣道这样的成就才能使我们超出三界。

  问: 没有皈依的人是不是佛弟子呢?诵经不吃素有罪业吗? 

  答: 信佛而没有皈依的人能不能算佛的弟子呢?显然不能。打个比方说,一个人不入党能不能算党员?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既然说信佛,为什么又不皈依呢?可见信的程度还不够。

   至于吃素的问题,只要是不杀生就没有太大的关系。能吃素当然最好,不吃素的人一定要坚持不杀生的原则。

  问: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答: 佛法讲缘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宇宙万物是没有开始的。既然没有开始,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人类对世界的起源的探讨是直线式,所以才会没完没了地追究最初的那个开始;而佛教则认为是缘起的,是圆的,在一个圆形中有没有开始和结束?它是无始无终的。

  问: 我是一个佛教徒,也略知佛法义理,但在人生道路碰到障碍时,往往不能自拔,如何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生活中的变化?

  答: 我们在人生道路中遇到障碍时,要越过去是不容易的,这关系到我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学佛后虽然知道了很多道理,但那都是佛菩萨的境界,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也是正常的。我们观念的改变需要有个过程,修养的提高也需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戒、定、慧的修行,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行有成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要如法修行,更要持之以恒。平常心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带着固有的观念和经验去对待一切,而是要以佛法为参照,如果我们能了知世界的无常,自然也能更平静…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