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互依赖和制约?
答: 阿赖耶识的投胎主要是靠业力推动,不是阿赖耶识自己所能决定的。中阴身当然有阿赖耶识。至于六道众生怎样相互依赖,应当说,六道众生是一种轮转关系,相互的依赖并不是特别强,其中人道和畜生道的关系比较密切一点,和天道、地狱道的关系都不是很密切。
问: 佛教讲的情是什么概念?友爱、真诚、同情心是否属于情?亲情、人情、友情、爱情都属于情。佛教如何看待爱情?
答: 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佛教认为情是生死根本,有情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是因为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我对这个讲堂有感情,就会被这个讲堂所束缚;我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我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问: 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妇女的呢?
答: 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都是非常平等的。男众出家修行可证得阿罗汉果,女众出家修行同样可以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又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呢?对女身的厌离,也要看你对女身是怎么看的?如果觉得女身挺好,不执着女身的相,也就无所谓厌离的问题。有很多女性都觉得做女人很舒服,有人照顾,尤其是长得漂亮一些,随时都有很多人愿意为她效犬马之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谈不上厌离的问题。但在以往的年代,从印度到中国,无论是在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女性总是不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尤其是发展事业的难度很大,经常听到许多女强人在诉苦,觉得女性要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就要付出数倍于男性的代价。还有一方面,就是女性本身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如果有感于这方面的不足,当然也会厌离女身。佛教也没有要我们一定要厌离女身,尤其在大乘佛教里,觉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种假相,并不是真实的。有部经典叫《维摩经》,其中有段关于女身问题的对话非常精彩。当时,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舍利弗去看望维摩诘,天女就在上面散花,舍利弗心中不悦,维摩诘居士就介绍说:这位天女是大菩萨再来,不是一般的人!舍利弗就问天女:你修行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转成男身呢?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变成天女,把自己变成舍利弗,然后反问说:你怎么不变成男身呢?舍利弗也莫明其妙,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天女就说:男女本来就是一种假相,诸法是无相的,只要你不执著女相就没有这种高低的分别了。人的很多欲望,都是由于这种男女相的分别和执著才产生的,所以,关键是看我们从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问: 佛教里的中阴身和听起来的灵魂有些相近,佛教不信鬼神,是否矛盾?
答: 佛教说的中阴身与鬼魂不同,中阴身是众生轮转于六道的过渡阶段,而鬼魂是六道中的一个类型。任何人死了都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但不一定都会变成鬼。佛教所说的鬼和中国传统观念也不同,中国人认为:任何人死了都可能变成鬼了,鬼是归,是我们人生的归依处。而佛法认为,人死后只有一部分会变成鬼。
问: 给亡者做功德是迷信还是科学?如何相信功德的力量?
答: 怎么能用迷信和科学给“做功德”定义呢?科学也不一定就代表着真理。迷信是因为你对这种情况不认识,但它不一定就是错的。所以我们无法这样去定义。在佛法来讲,做功德就是救度。
问: 中阴身是否有思维呢?如果有,投胎后还会记得前生的事吗?
答: 在中阴身这个阶段,思维是存在的。那为什么不记得前生的事呢?根据民间的说法,我们是喝了迷魂汤;根据佛教的说法,主要是经过十月怀胎的过程,当我们投胎时还有善恶之心,还有思维和分别,可在住胎的刹那,马上就进入昏睡的阶段,直到出胎时才醒来。我们谁会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想不起来,是因为睡得很沉,连梦都没有做一个。
问: 为什么有人知道前生的事呢?
答: 有些人投胎比较特殊,就是说他将投胎时,把另一个人赶走了自己进去了,没有在母腹中住十个月,所以还记得前生的事。
问: 为什么要学佛?要怎么样学佛?
答: 学佛就是因为人生有问题,没有问题不必学佛。问题是什么呢?也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困惑;还有是探究生死的问题、寻找生命的归宿和人生的意义。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佛,往往会流于迷信,或功利的学佛。那样的话,与学佛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教叫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带着强烈的贪心来学佛,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不够,还要升官发财,这叫学佛吗?
问: 临终的念头很重要,那与业力推动生命轮回的关系如何呢?
答: 临终的念头就决定业力是善还是恶,临终的善念会启发善业的产生,反之,恶念就会引发恶业的产生,所以临终一念直接关系业力的成熟,也直接关系到未来生命的去处。
(若闲、冯德宝记)
1997年,济群法师在南普陀圆通讲堂为厦大学生及社会知识界人士开设佛学系列讲座,本文根据《佛与法》专题讲座后,法师为学员解答问题的录音整理。
问: 佛经中有中国人写的佛经、印度人写的佛经,是不是有同样的价值?
答: 佛经是由佛陀所说,后经弟子们的结集而成。中国的历代高僧虽然留下了许多佛学著作,但都是对佛经的诠释,也就是论典。其中,被称为经的只有一部,就是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这显示《六祖坛经》在禅宗乃至整个汉传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从它的价值来说,应该说和佛经具有同等价值。
问: 既然佛教认为灵魂转世是无聊的问题,又何必有地狱之说?
答: 佛教从缘起的角度,认为有情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主体,并因此而否认灵魂。但否认灵魂并不等于否认生命的轮回,不否认生命的相续,在我们一期的生命结束之后,还会继续随着业力流转于六道,地狱就是其中的一种生命状态。
问: 神与佛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
答: 从佛法来看,神还是在三界之内,还有烦恼和生死,如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仅仅是色界天的天主,将来还是要轮回的;而佛已经超脱了三界,并彻底地断除了烦恼和生死,永远地出离了轮回,这应该是本质上的区别。当然,这是从佛教的角度上来说。
问: 世人把佛作为神来祭拜,怎么办?
答: 的确很多人是将佛当作神来祭拜,但他能够祭拜佛陀,总是有向善之心。作为我们学佛的居士来讲,应该将自己学到的佛法告诉他,让他懂得怎样来认识佛陀,懂得怎样来学佛。
问: 为什么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万古不变的真理呢?为什么成佛的道路上有"四禅八定",有这样那样的果位?
答: 为什么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不变的真理呢?当然不是凭我们的肉眼凡胎去认识的,而是佛陀以无限的智慧亲自证得的。至于"四禅八定"和种种的果位,都是修道的过程。就像我们到北京去,也要一站一站地经过,先到到杭州,再到上海,然后逐步抵达目的。
问: 既然佛都是人修成的,为什么有人说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而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呢?
答: 佛是人修成的和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并不矛盾。观音菩萨虽然住在极乐世界,但他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因而无刹不现身、无处不现身。他可以随着众生的祈求和愿望显现,就像天上的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
问: 法身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答: 法身是佛所亲证的宇宙人生的实相,是无相的,无法以我们的思维去思维、也无法以世间的语言去表达,也就是佛教常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问: 汉传、藏传、南传佛教除了传播时间不同之外,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答: 三系的佛教除了传播时间上不同,对佛陀的教义也有不同的侧重。佛法在世间上的流传是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从契理的意义上来说,真理是亘古不变的,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是相同的。但佛法的弘扬又要契机,要能够适应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信众,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方便。佛法浩如烟海,三系佛教是对佛法不同方面的发展。但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问: 佛经都是佛所说的吗?
答: 佛经也好,论典也好,既有佛陀所说的,也有佛弟子依法修行,然后证佛所证,再将自己的体验阐述出来。因为他们所证的法与佛陀的所证是相同的,所以也是佛法。
问: 倘若世间所有的人都信佛法的话,社会是怎样的呢?
答: 当然,仅仅是信佛还不够,还要学佛所学,行佛所行。如果在这个世间,人人都能学佛,奉行五戒十善,没有杀生、没有偷盗、没有相互的欺诈、没有彼此的敌视,没有自私自利的行为,那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将是怎样一个安乐祥和的社会。
问: 地狱里是些什么东西?
答: 地狱里的众生也象我们一样,有他的形象,有他的色身。如果光有精神而没有肉体,是无法受罪。
问: 佛法不离世间法,在家的人应该如何断除贪欲、执著和妄想?
答: 通过对无常的体验和认识,可以使我们的贪心、执著越来越少。无常的道理在座的可能都会知道,但我们对无常的体验还存在层次上的差别,因果的问题也是同样,相信一分和相信十…
《学佛释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