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來看待生活中的變化。
問: “自依止、法依止”中的“止”應如何理解?
答: “依止”就是依賴的意思,依止不能分開來看,學佛要依賴自己的努力,依賴佛法的指導。
問: 佛教信神嗎?如果不信神,如何稱爲宗教?
答: 大凡所有的宗教,都要建立一個造物主,都要建立在對主宰神的信仰之上。而佛教雖然也承認鬼神的存在,但沒有所謂的主宰神,沒有獨存的、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靈,從這個角度來說,佛教和一切宗教都不一樣。
問: 既然人的自身有很多缺點,那爲什麼我們又要依靠自己呢?
答: 如果不依靠自己,那麼應當靠誰呢?很多事情是無法請別人幫忙的,口渴的時候,誰能代替我們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茶才能解決;別人喝的茶只能解別人的渴。同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的煩惱都是自己的,所以,也只有自己去解決,推而廣之,人生的很多問題都是如此。人類的確有很多缺點,也正因爲如此,我們才要克服自己的軟弱、克服自己的愚癡,克服人格上種種不足,這就是我們在修行中所要解決的。
問: 學佛後有很多障礙,如何來對治?
答: 學佛有障礙,是很正常的。有的人學佛很順利,事事如意;也有的人學佛障礙很大,麻煩很多。本來什麼事都沒有,學佛之後麻煩還多起來了,爲什麼菩薩對他們一點也不關照呵?其實,這就是各有因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緣。有的人業障很多,所以業障很多,但一時還沒有顯現,因爲學佛了,要完善人格、解脫煩惱生死了,業障就顯現。就像我們欠下的債務,本來還相安無事,可有一天你要離開這個地方了,債主立刻就會來追著討還的。學佛也是這樣,當我們要向善的時候,往昔的很多冤家債主就上來找了。所以,忏悔非常重要,它能爲我們消除業障,排除學佛道路上遇到的違緣。
問: 如果出家人做錯事,在家人是否可以指出他的錯誤?
答: 在佛陀的時代,僧團每半個月要開一次會,在會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然後進行檢討。至于在家人,因爲對僧團中的很多情況都不是很了解,還是不管爲好!如果是出于善意,而且覺得自己有辦法幫助他,那也應當是可以的。
問: 每年的鬼節,要燒紙錢祭拜先人,紙錢又是通過什麼方式郵寄去的呢?
答: 這的確是個問題。如果先人已經生天的話,他會不要你的錢;如果先人在畜生道裏,它也用不著你的錢;如果先人在地獄道裏,那裏根本就不需要錢。紙錢只有對生到鬼道裏的先人還有些用。雖然這樣的祭奠方式並不佛教裏的,但至少能使後人産生些自我安慰的效果。
問: 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答: 色就是物質的現象,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本體,所以說是空的,這是“色即是空”。但是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假象還是存在,這就是“空即是色”。
問: 佛教不信神,不承認靈魂,卻相信鬼的存在。請問如何來區分神、靈魂和鬼?
答: 神和鬼都是屬于鬼道的衆生。神是鬼道裏地位比較高的,而鬼則是普通的、沒有地位的那一類。至于靈魂,佛教不承認生命的內在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體,所以,佛教不承認有靈魂的存在。
問: *輪上的“萬字”作何理解?
答: 佛教裏面的萬字,有時是在*輪裏面,有時是在佛的胸前,它代表著“萬德莊嚴”,代表著佛陀的一切功德。
(若閑、馮德寶記)
1997年,濟群法師在南普陀寺開設《佛教世界觀》講座,本文根據講座問答部分的錄音整理。
問: 六道中有鬼道,地獄中是不是也是鬼呢?
答: 鬼道是鬼道,地獄道是地獄道,兩者是不同的。地獄道衆生因爲業力牽引而處于水深火熱的極度痛苦之中;但鬼道的衆生則和人道同樣,屬于一種生命的形式,本身有苦也有樂,並不是純粹的受苦。
問: 宇宙有成、住、壞、空的過程,那麼在空劫時,有情住在何處?
答: 當這個世界空了的時候,有情到哪裏去呢?這很好辦,可以移民到其他星球去。根據佛經記載,當世界進入壞的狀態,有情就會在這個世界慢慢消失,然後隨著各自的業力到其他星球去投生。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有什麼擔心顧慮,事實上,科學家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也在宇宙間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問: 古印度時爲什麼會産生宿命觀?它之所以爲人們接受的理由是什麼?
答: 宿命觀不僅在古印度有之,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都有體現,也包括我們中國的傳統觀念,如莊子所說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至于宿命觀産生的原因,是出于人類對世界的探索,也就是從現象去考察它的根源,從果去考察因,無論什麼現象的産生都一定有它的原因所在。如果這種考察不是全面的、透徹的,就容易産生機械的、錯誤的認識,也因此而導致宿命論的産生。
宿命觀爲什麼會被大家接受呢?是因爲我們的智慧不夠,不能對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觀念所迷惑。
問: 六道裏的畜生道如何通過修行獲得解脫?
答: 真正能夠修行的主要還是人道的衆生。除人道以外,畜生道、天道、地獄道、餓鬼道的衆生都很難修行,因爲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障礙。天道是因爲太快樂而想不到修行;地獄道是因爲太痛苦而無法修行;畜生道因爲太愚癡而沒有能力修行。而人道有苦有樂,就會有離苦得樂的希求,並且,人有智慧也有能力爲改善自身幸福不斷地探討真理。那麼,畜生道的衆生又如何解脫?或者它們永遠就是畜生?畜生道的衆生也是果報生,果報一旦償還,就會隨著往昔的業力繼續流轉六道,當它們轉生到人道之時,就有機會修行了。
問: 佛教有叁種齋期:觀音齋、十日齋、六日齋,有什麼區別?
答: 齋期僅僅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有人覺得自己有條件多吃幾天素,那就可以持十天齋;也有人覺得條件還不夠,就可以持六天齋。通常,我們總是將吃齋等同于吃素,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吃素不等于吃齋。齋是清淨的意思,在佛經裏,“過午不食爲齋”。佛教裏有八關齋戒,不僅要求受持者過午不食,更要以一種清淨的身心去修行,那才是齋的真實內涵。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六天或十天中要過著嚴格的生活,雖然是在家居士,但所持的戒律已接近于出家的生活。能夠這樣如法地過六天清淨生活,才叫持六齋。如果光是吃素,其他還是和往常一樣,那就不叫持齋,而叫吃素。
問: 過午不食的“午”,是十一點到十二點還是十二點到一點呢?
答: 按時間計算應該是十二點。古代沒有時鍾,一般來講就是在陽光下立一根柱子,當太陽的影子到達正中,就是正午的時間。那麼,持午的人應從第一天的正午到次日早上什麼時候才可以吃飯呢?早上不是按時間來計算的,佛經裏講,是明相現時,它又是以什麼爲依據呢?當我們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手上的指紋時,就可以吃飯了。
問: 佛教的極樂世界有沒有成、住、壞、空?
答: 我們辛辛苦苦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萬一它也成、住、壞、空了呢?所以,這個問題的確有必要搞清楚。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我們所講的叁界是個汙濁的世界,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任何一點不完美,這是佛國和叁界的不同之處。其次,西方極樂世界會不會成、住、壞、空呢?我想也是會的,爲什麼?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佛國,一個世界。作爲一個世界,它也是有爲法,也就會受到無常規律的支配。那麼,它不是象我們的世界一樣了嗎?非也。雖然都是世界,但極樂世界的成、住、壞、空的程度和時間,與我們這個世界都是不同的。如果說我們這個世界經過一百年就進入住、壞、空的狀態,那西方極樂世界因爲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因爲大家清淨的善業,就能夠保持更長久的時間。
問: 爲什麼佛要有大因緣才說法?
答: 佛說法當然是要有因緣,沒有因緣怎麼說法?就以我們的講座爲例,如果這個講堂空蕩蕩的一個人都沒有,沒有聽法的因緣,那我能講給誰聽呢?這是其一,其二呢,如果我在這裏給大家講唯識叁十頌或八識規矩頌,你們能不能聽得懂呢?肯定是聽不懂。所以還要根據大家的根基來說法,聽衆的根基也是因緣之一。
佛陀說法是應不同根基的衆生說不同的法,是應機設教。如果不講究因緣,不講究契理契機,同樣的教法就可能收效甚微,所以佛陀說法需要有大因緣。
問: 一定要舉行某種儀式才能算皈依嗎?自己內心皈依佛皈依法,不舉行儀式可以嗎?
答: 不可以的,皈依佛法一定要舉行相應的儀式。爲什麼呢?因爲通過這種莊嚴的儀式在佛、法、僧面前至誠皈依,我們才能獲得皈依體,才能獲得叁寶的加持,如果我們只是自己隨便想一想:“哦,我皈依過了!”不但不能獲得皈依體,也很難對自己産生多少約束的作用,效果不會很好。
問: 《六祖壇經》講,“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可是西方極樂世界路途遙遠,是不是矛盾呢?
答: 這是兩種根基,兩個層次。《六祖壇經》說“西方只在目前”,“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從見性的角度來說,是對上根利智而言;但對于一般人來說,還是以西方的彌陀淨土爲依歸,還是需要依賴他力往生。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並不矛盾。
問: 佛教的世界觀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還是佛教界的共同結論?
答: 佛教的世界觀主要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當然其中也一部分印度傳統文化的內容。後世的佛弟子,對這些思想又有進一步的說明。
問: 佛陀時代得神通的人很多,現在爲什麼沒有?
答: 因爲神通是要通過禅定的修習來獲得,現在修禅的人很少,而在佛陀時代,每個比丘都要修禅定,而且當時的人根基深厚、道心堅固,修行很容易成就。有了禅定的基礎之後,神通自然就具備了。
問: 佛教裏面的…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