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殺生,是不是也包括對蚊子、蒼蠅、蟑螂這些害蟲呢?
答: 我們總是說,蚊子、蟑螂是四害嘛!或者說,如果我不殺它,它就要咬我!所以覺得蚊子、蟑螂是該殺的。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不殺生的戒律是針對一切衆生的,當然也包括一切動物,包括蚊子、蟑螂。爲什麼要這樣做?因爲不殺是爲了培養我們的慈悲之心。通常,我們的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既然蚊子要咬我,那我爲什麼不能殺它呢?覺得自己很有些道理。但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認識:我們的思想境界比它高、度量比它大,不跟它一般見識,再說,它不過是咬了我們一下,罪不至死。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什麼境界上。
問: 宇宙形成于風,風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答: 關于這個問題我剛才已經講過,可能大家沒有注意。風是來源于有情的共業,也就是一切有情的共同業力,是一種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的力量發出強大的磁場,然後在空中形成旋風。
問: 天人的欲望比人間弱,那地獄衆生的欲望是否比人間強呢?
答: 地獄的衆生有沒有欲望呢?地獄的衆生雖然有欲望存在,但因爲時刻處于痛苦的煎熬之中,所以,沒有時間來考慮自己的欲望。墮落在八寒地獄的已經凍成冰棍雪糕,再有什麼欲望也一同被凍結了。
問: 學佛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
答: 從目前的佛教界來看,漢傳佛教吃素;藏傳佛教吃肉;南傳佛教則是有肉吃肉,有素吃素。這其中有客觀上的原因,南傳佛教是乞食,所以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而藏傳佛教地區,則是因爲素菜太少。所以,素食是漢傳佛教特色,那麼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首先,漢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最大的特點就是慈悲一切衆生,而素食則是慈悲的最好表現,雖然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吃的都是叁淨肉,也就是說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但只要有人消費,總是要有人去殺生。只有素食才能從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杜絕殺生的現象。作爲學佛人來說,只要有條件,最好還是吃素;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吃菜邊肉也沒有關系。有的居士一學佛就要在家裏另搞一套鍋碗,什麼都涮了又涮、涮了又涮,惟恐沾上葷腥,結果搞得全家雞犬不得安甯!這也不太合適,還是要根據個人的條件來行事。
問: 娑婆世界只有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是釋迦佛教化的區域。那麼,釋迦牟尼佛在地球上這個小世界涅槃之後,是否會在娑婆世界其他小世界度衆生呢?
答: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僅僅是一個小世界,是宇宙間無量無數世界中的一個。那麼,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出世,是不是對我們這些衆生情有獨鍾呢?非也。據《華嚴經》記載,釋迦牟尼在娑婆世界出現的同時,也在很多其他世界出現。《梵網經》亦雲:“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就像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哪裏有水,哪裏就會映現出一輪明月,而當天上的月亮消失後,水中的千萬個月亮也隨之消失。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入滅之時,也同會在其他世界一同隱沒。
問: 當西方極樂世界壞了,空了之後,那裏的佛菩薩和往生去的人怎麼辦呢?
答: 有那麼多的佛菩薩,那麼多神通廣大的聖賢,他們很快會依照他們的願力建造一個和西方極樂國土同樣的世界。
問: 既然我們這個世界是釋迦佛的教區,怎麼會有其他的宗教呢?
答: 不矛盾呵!我們上一次說過,佛法不僅僅是佛說的。法是宇宙人生的發展規律,佛陀只是法的發現者、證悟者、傳播者,其他宗教裏面有很多內容也是屬于佛法的範疇,都是包括在佛法的範圍內,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問: 爲什麼在大殿中只供養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答: 供哪些佛菩薩沒有一定之規,但大體上有這麼幾類:有的大殿供養叁身佛,有的大殿供養叁世佛,有的大殿供養五方佛,不同地區、不同宗派道場所供的佛菩薩往往也不盡相同。
問: 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爲什麼會出現很多佛呢?如釋迦牟尼前面有迦葉佛,釋迦牟尼以後還有彌勒佛。
答: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但只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再過很長時間之後,就會出現下一任佛陀,即彌勒佛;彌勒佛之後,還會有另一任佛陀。而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已經過去了無數任佛陀。所以,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說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的教化區,僅僅是指這一任而言。
問: 爲什麼柬埔寨、泰國、緬甸,及我國西藏的這些全民信佛的國家和地區,經濟都相對落後,佛教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能起到什麼作用?
答: 你所舉出的例子是不是有些片面呢?泰國是亞洲四小龍,經濟不一定落後。除此而外,韓國是佛教國家;日本是佛教國家;新加坡是佛教國家;臺灣是佛教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很發達,所以,要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
那麼,佛教對于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能起到什麼作用?社會主義發展不僅僅是要發展物質文明,更要建設精神文明。目前的社會偏重于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所以導致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如果能大力地提倡佛教,積極地弘揚佛法,將有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一個社會只有具備健全的道德規範,經濟發展才不會走向片面的、盲目的極端。
問: 人們說現在是末法,是不是指世界的末日?
答: 末法並不是末日,末法是針對佛法在這個世界的弘揚情況而言。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的叁個時期。正法時代,接觸佛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也多;而在像法時代呢,接觸佛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但成道的人就寥寥無幾了。至于末法時代,修行的人少,成就的人更少。而一般宗教或邪教所說的末日,則是世界將要毀滅的日子。
問: 當世界到空劫時,一切都不複存在,佛教還存在嗎?
答: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這個世界不存在的時候,佛教也就不存在了。不要說世界不存在的時候,就是世界進入壞劫的狀態時,佛法也基本失去了生命力。因爲人類道德已經完全墮落,人類只懂得享受欲樂,只懂得彼此勾心鬥角,嗔恨心也非常重。于是,佛經乃至佛教就在這個世界逐漸地消失了。
問: 佛教不承認靈魂的存在,那麼,鬼和靈魂又有什麼區別?
答: 佛教雖然不承認靈魂的存在,但也不同意“人死如燈滅”的觀點。佛教認爲,人在死亡後還存在著識,識像流水一樣不常不斷。所以佛教的生命觀是不斷不常,既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斷滅的。
至于鬼,是六道衆生之一。它和人一樣,是一種生命形式的存在。
問: 抄佛經時出了錯怎麼辦?是否會有罪過?
答: 如果是無意抄錯的,也就談不上罪過;如果是出于某種目的有意抄錯,就會對信衆産生誤導,當然有罪過的。
問: 剛發心修行的人,是不是要拜一位證果的師父呢?
答: 如果能拜一位證果的師父是最好了。但證果的師父現在可不容易找到。如果找不到證果的師父怎麼辦呢?只要這位師父能夠持戒,又有攝持你的悲心,也就可以依止。
問: 佛說“唯我獨尊”,與諸法無我是不是矛盾?
答: 佛陀所說的“唯我獨尊”的這個“我”,我們不可將它簡單地理解爲“諸法無我”的“我”。“唯我獨尊”的這個“我”,是代表著佛所證得的最圓滿的智慧。佛是智者、覺者,佛陀的智慧是最清淨圓滿的智慧,因此“唯我獨尊”,我們不能望文生義。
問: 佛教所講的“唯心”與哲學上講的“唯心”有什麼區別?
答: 佛教講的唯心跟哲學上的唯心是不同的。首先,哲學上的唯心是以心作爲世界的第一性,而佛法是不建立第一因的;其次,唯心哲學中的心是常恒不變的,而佛法所講的心是因緣和合的,是條件的組合。第叁,佛教盡管強調心在這個世界具有主導的作用,但並不認爲心與世界有先後派生的作用,佛教認爲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是一種相互依賴的存在。舉例來說,一個持刀殺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認爲根源是這把刀,有了刀才會去殺人,那麼把刀毀掉是不是就不會有謀殺事件發生呢?刀毀了,還可以用槍,用其它的凶器。犯罪的根源其實是在于我們的心,在于罪惡的、嗔恨的心。由此說明,心在任何事物的發展中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行爲,要改變這個世界,就是要從心的改變開始。盡管心的作用很大,但它並不是獨立的,世界也不是由它而産生的。
問: 佛經說,人之所以痛苦,是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請問追求何種錯誤的東西呢?
答: 所謂錯誤的東西不是指具體的哪一樣。我們爲什麼要擁有物質?因爲有欲望,而欲望才是造成痛苦和煩惱的根源。同樣的財富,有的人用它來造福人類、回饋社會;有的人卻用它來爲非作歹、多行不義。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東西,而在于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追求。記得我在複旦大學搞講座的時候,有人 問: 我們工作、賺錢,建設社會主義,能不能算貪心?我就問他說:請問,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的?如果是以貪心去做,當然就是一種貪的行爲;反之,就是正當的謀生手段。所以,要衡量我們的追求和行爲,主要是看動機,這才是本質所在。
問: 我們學佛持戒的目的是不是去以心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最後證得的又是什麼呢?
答: 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以智慧去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包括我們所學習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它能幫助我們改變以往錯誤的觀念,通過對無常的認識,可以打破我們對貪的執著;通過對無我的認識,可以打破我們對實在的執著,當這些執著去除之後,我們的心就清淨了,我們的智慧就顯現出來了,我們就有能力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真實相了。過去的出家人根基非常好,常常在佛陀幾句話的引導之下就能打破長期積累下來的執著,當下…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