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親證諸法的實相,在佛經裏叫作“得法眼淨”,當下就開了智慧的眼睛,當下就開悟了。
問: 學佛是否就是修心?
答: 可以這麼說,學佛的關鍵在于修心。《金剛經》裏說:“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可見,如何降服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
問: 佛法認爲一切行爲都來源于心,但科學說人的行爲來源于思維,思維來源大腦。請問思維是來源于心還是來源于大腦呵?
答: 兩者並不矛盾。我們的行爲首先來自于大腦。以舉手爲例,如果是腦癱瘓的,手就舉不起來。但大腦又是由意識所控製的,所以過去我們一直認爲意識是大腦的産物,意識不能離開大腦,其實是錯誤的。近代的很多醫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存在著獨立于大腦之外的意識,它與大腦是相互依賴的,因此,我們的行爲並不純粹是大腦的産物,意識則起到更爲重要的作用。
問: 心是可以和第六意識作用的,用意識來作觀、念佛,這樣能不能除去習性,使身口意叁業得到清靜?夢是不是意識?如要修證七識、八識怎麼修?
答: 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有情生命之謎”這個講座中具體介紹。簡單地來說,人類的一切行爲,都是由第六意識産生的;人類要改善自我,要學佛修行同樣要從第六意識下手。
問: 《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壽、無量光,是不是沒有生滅?
答: 這個問題上一次講過了。無量壽不是沒有生滅,只是時間長而已。要是我拿一盆沙放在這裏,問你們這盆沙的數量究竟有多少,你們能說清楚嗎?如果是一條江裏的沙就更說不清了,這就是無量。但是,這樣的無量並不是沒有盡頭,所以並不等于永恒。
問: 印順法師在一本著作裏,從曆史的角度論證了阿彌陀佛源于波斯的太陽崇拜,然後又認爲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是佛經所說,這種說法是否牽強?
答: 印順法師所講的波斯的太陽崇拜,是從學術的觀點所進行的考證。但是宗教的問題不是都能通過考證來解決的,有些東西可考,但還有很多東西不可考。因爲考證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始終處于發展之中。如我們對人類文化曆史的考證,一會兒發現了什麼,將文明提前了一千年,一會兒又發現了什麼,將文化提前了五千年或八千年,什麼時候才有最終的結果出現呢?所以考證只能作爲參考,不可作爲定論。既如此,我們大可不必將其作爲衡量佛法的依據。
問: 資助“希望工程”和把錢放在功德箱裏有何區別?
答: 當然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放在功德箱裏,一個是資助“希望工程”,這本身就是區別。至于功德的大小又是如何來判斷的呢?有幾個方面:首先是根據我們所種的田,也就是我們所供養的對象,他的道德越高,供養所得的功德就越大。就像我們種田一樣,如果土地很肥沃,收獲自然會比較大;而在土質很差的地方,就不容易取得好的收成;如果在沙漠裏耕種,可能就顆粒無收。其次,我們的功得還和我們的願力有關。佛經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很多人都點燈來供養佛,很多有錢都點了無數的燈,其中有個貧窮的乞丐,看到大家都去供養佛,就用全部的乞討所得買了一小瓶油,在佛面前點了一盞燈。到了天亮的時候,所有的燈都滅了,只有這一盞燈還沒有熄滅。阿難尊者看到之後,就去請問佛陀,佛陀微笑著說:因爲他在點燈的時候,有很大的願心在裏面,願以這一盞燈的功德讓世界上一切窮苦的人能夠擺脫痛苦、擺脫黑暗。這盞燈大風吹也吹不滅,大海也澆不滅。所以說,功德的大小不是在于財物的多少,而是在于心量有多大,不要花了五塊錢就想著自己的名字寫上去沒有?或者說,我要當無名英雄,境界雖然高了些,但也是著相,心量還是不夠。《金剛經》告訴我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們能夠不住相布施,無所求地布施,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想象的。佛陀接著說明:“東方虛空可思量否?”虛空是無窮無盡的,當然不可思量,南、北、西、上、下的虛空同樣如此,而菩薩若是不住相布施,功德就象這虛空一樣廣大。
問: 修行的過程中妄想特別多,怎麼辦?
答: 我們誦經念佛,修習止觀,主要都是爲了對治妄想。在妄想現起的時候,要以“止”的方法把心止在佛號或某種境界上,讓心專注一處,就能對治我們散亂的心。
問: 智慧與成佛有什麼關系?自性是一種智慧體,如果成佛了,自性與識的關系怎樣?皈依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如何幫助我們修持佛法的?
答: 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面都蘊藏著無盡的智慧,一旦將智慧開發出來,就是成佛了。那麼,智慧和識有什麼關系呢?識就是我們現有的虛妄的生命,成佛就是要將真實的生命開發出來,它是一個轉化的過程。
皈依就是學習佛法的開始,是尋求一種可靠的依賴,以真理爲依賴,以叁寶爲依賴。然後通過對法的接受,解脫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對學佛的人來說,皈依是學佛的開始。
問: 佛教是種信仰,有人說共産主義也是一種信仰,但卻是無法實現的。法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 共産主義是不是信仰,能不能實現,我們在這裏就不作評論了。至于佛法,它不純粹是一種信仰,它還是一種智慧。佛法是“以信爲能入,以智爲能度”。如果我們對佛法的學習只有信仰而沒有智慧,那麼只能增長愚癡,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谛。
問: 爲什麼通過修行便能認識宇宙的真理?修行的本質是什麼?
答: 人爲什麼會修行?爲什麼能認識宇宙的真理?要認識宇宙的真理,就需具備認識真理的, 能力。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真實,是否全面,都是取決于我們的認識能力。就像有的人視力比較好,無論遠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是近視眼,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看得模模糊糊。當我們戴上黃色的眼鏡時,看到的世界就是黃色的;而當我們戴上綠色的眼睛時,看到的世界就是綠色的。同樣的道理,要正確認識世界,就必須具備正確的認識能力。所以,西方十八世紀以來的哲學非常注重認識論。如果不注重認識,直接以本體論,以我們的經驗和理性去認識,而這種經驗和理性又是錯誤的,那無論我們怎樣認識,永遠都處在錯誤之中。爲什麼通過修行能夠認識宇宙?宇宙是無限的,要認識宇宙,就需要無限的智慧。我們現有的認識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而我們的知識又是經驗的積累,它永遠是有限的。一個人能學多少知識?哪怕是學到八十歲、學到八百歲,能將整個宇宙和世間的東西都學盡嗎?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以這種有限的知識去認識宇宙,永遠都是局限的!怎樣才能開發出無限的認識能力?只有依靠般若智慧,修行正是爲了開發這種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
我們不是爲了修行而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斷除煩惱、了脫生死、開發智慧,這才是修行的真正意義所在。
問: 既無自性,那輪回者是誰呢?
答: 既無自性,那下面在聽法者是誰呢?你們雖然沒有自性,但不是說你們就不存在。佛教講無我,因此,生命的延續像流水一樣不常不斷。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是由阿賴耶識在決定我們的生死流轉。本來這次還要講《佛教心理學》,是有關精神主體的狀況,其中探討到也包括這一問題。
問: 人從何而來?如何看待達爾文的進化論?
答: 佛教認爲人是從太空來的,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佛經裏記載的。當我們這個世界進入住的階段後,其他星球的人覺得他投生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業力已經成熟,就憑著神通的力量來了。
那麼至于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界也是衆說紛纭,因此不需要我去解釋去了,你們大約會比我更清楚。
問: 能否談一下佛教對于未來中國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答: 佛教應該對未來中國社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人類從十六世紀以來,一味地偏重物質文明的發展,因此,社會就成了經濟和科技的社會,對物質的過分重視,造成了人類精神領域空虛迷茫和道德的墮落,而佛教的理論正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科學注重的是物質世界,而佛教注重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佛教對于淨化社會人心,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問: 極樂世界是否永恒?修行得解脫是否就是跳出輪回?是否也是求得永恒?
答: 無常是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正是“諸行無常”的真實寫照。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有爲法,也不能擺脫這種無常規律的支配。但同樣是無常,一個陶瓷杯是無常,一個塑料杯也是無常,一個金屬杯是無常,它們保存時間的長短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極樂世界雖不是永恒的,但會隨著諸佛菩薩的願力住世很長的時間。
修行解脫是否也是在追求永恒?世界上一切都不可能是永恒的,我們怎麼會去追求永恒呢?所以這種提法是不對的。修行就是跳出輪回,一方面是轉迷成悟,一方面是離苦得樂,使我們的生命從迷惑的狀態轉變成覺悟的狀態,從痛苦的狀態轉變成幸福的狀態,也就是說,修行所追求的是覺悟、智慧和解脫。
問: 跳出叁界外之後,是否有第四界可去呢?如沒有又如何解脫生死?
答: 跳出叁界外,並不是真有個實在的叁界可以讓我們跳出去。如果那樣理解的話,我們坐上航天飛機就可以跳出叁界了,大可不必學佛修行。所謂跳出叁界外,就是擺脫一切束縛我們的煩惱。當所有的煩惱都不能對我們發生作用的時候,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我們都能自由自在,這就是跳出叁界外的真實內涵!
問: 極樂世界是不是本來就有?
答: 不是本來就有。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發了四十八願,隨著他的這種願力和功德而建立起極樂世界,所以它也有形成的階段。
問: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本身也是一法,那麼它何時滅呢?
答: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作爲一種規律和實質而存在,具有永恒性、必然…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