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絕對不同的。
問: 叁皈依中有皈依僧寶,我們應如何來抉擇?
答: 皈依叁寶指的是佛寶、法寶和僧寶。全體的受過比丘戒的僧衆,都是屬于僧寶的範疇。當然,現實的僧團還是包含著凡夫僧和賢聖僧,也難免有魚龍混雜的現象。而皈依僧寶,是以所有的賢聖僧作爲皈依的對象,而不是以某個出家師父作爲依怙。否則,碰到一個如法的師父,我們也隨之變好了;接觸一個不如法的師父,也可能就此變壞了。但佛陀又強調親近善知識的重要,雖然皈依僧不是皈依某個師父,但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必須親近一個好的老師,因爲我們的智慧不夠,如果自己盲修瞎練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要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如理思維,依教奉行。
(若閑、馮德寶記)
濟群法師在廈門南普陀寺
1996年,濟群法師爲“廈大青年禅學社”學員開設了《生死與輪回》系列講座,本文根據講座中的問答部分整理而成。
問: 佛教所說的佛性與阿賴耶識有什麼關系?
答: 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是一種虛妄的東西,它是我們虛妄生命的積累,本身就包含著很多煩惱和不真實的成份在裏面。而佛教所說的佛性,則是真實而遠離顛倒夢想的,也就是《般若經》裏所說的般若,它是指人認識宇宙人生的能力,是一種無限的智慧。成佛就是要開發出這種智慧。所以阿賴耶識與佛性的區別就在于虛妄和真實的區別。唯識宗認爲,學佛修行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將虛妄的識別轉變掉,將智慧和佛性開發出來。如果在我們的生命中還是以虛妄的阿賴耶識爲主,那麼仍是處于生死雜染中,本有的佛性就無法得到顯現。
問: 剛才您說樹木也存在輪回,那一些珍貴的樹木會滅絕呢?那樹木就是不輪回了嗎?
答: 佛教所說的輪回主要是指有情生命,並不包括樹木在內。剛才說到樹木的輪回只是個比喻,主要是爲了用來說明人的輪回,使我們從自然界的這一現象得到啓發。
問: 生命是輪回的話,爲什麼會有瀕臨滅絕的動物呢?
答: 爲什麼會有瀕臨滅絕的動物?這道理很簡單,因爲這種形式的生命失去生存的因緣,而其它形式或其它生存的空間因緣殊勝,那麼這類有情他的其它業力成熟,他就投生到其它道去了。又比如說中國搞計劃生育,可另外的國家就沒有相關的政策,那麼一些人就只好換地方投生了。
問: 生命中的痛苦和快樂是從哪裏來的呢?
答: 痛苦和快樂往往是因爲我們所接觸的境界引起,當我們遇到順境,遇到歡喜的境界,就會開心;但我們接觸到逆境,接觸到不喜歡的境界,又會痛苦。凡夫最大的特點就是心隨境轉,如果是一個思想境界很高而內心又很充實的人,外界的環境就不會對他構成太大的影響。痛苦與快樂的發生雖然與外在環境有關,但從根源上還是我們的心,因爲我們的有困惑、煩惱、執著,所以不同的境界外會使我們産生痛苦與快樂。
問: 從輪回的角度又是怎樣看待地球生命形式的滅絕?這種滅絕是好事還是壞事?
答: 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取決于因緣。佛教講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生與滅並不是並不意味著永恒與斷滅,只是緣聚與緣散。這佛教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規律,無所謂好與不好。
問: 阿賴耶識是無始瞬間的生滅,其中的因果報應也是無始無終的。如此說來,我們無法追究無始的因,但那個因爲什麼會産生現實的痛苦執著呢?
答: 既然阿賴耶識是無始的存在,那我們就不能去尋找第一因,如果第一因,也就不符合佛教的緣起說了。那它爲什麼會産生現實的痛苦呢?衆生的痛苦有來自心理的,比如心態不健全,就會自尋煩惱,無端地製造許多痛苦;還有來自生理的,比如因四大不調而引起的痛苦;還有來自客觀環境的,比如生存環境過于惡劣等等,這些都會給我們造成痛苦。
問: 靈魂是不滅的,而肉體是會消失的,也就是說肉體消亡後,靈魂將依附于新的肉體上。那人口的增加是否就意味著靈魂的增加呢?或者說,靈魂會同時在很多肉體上産生作用?否則,我國人口人1949年的4億增加到現在的11億,又該如何解釋?
答: 佛教講六道輪回,是說明六種生命形式可以相互轉換。今天的地球上人口增加了,可我們同時也發現動物越來越少?你看看現在的社會道德每況愈下,你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剛才講過,佛教所說的輪回不是局限于人道,而是從六道總說的。哪一道的生存條件優越了,哪一道的衆生就會增多。
問: 如何認識時間?
答: 如何認識時間?時間也是虛假的,並沒有實實在在的時間。時間是建立在物體的運行上,我們現在是根據太陽和地球的運轉來確定一天及一年的概念。時間也可以說是一種延續,但這種延續未必是直線的,應該說它也是螺形式的前進。關于這個問題,我在後面的講座中將會講到。
問: 如何控製人的意識?比如說,只要我們想精進不懈怠,便能持之以恒?
答: 在佛法看來,人類的痛苦與煩惱通通都是因爲意識造成的。在我們整個精神領域中,意識可謂神通廣大,所有的善惡行爲都是意識在發生作用,所以修行也要從意識下手。我們持戒,就是對意識的約束;修定,就是對意識的訓練;開智慧,就是對意識的淨化和轉化。因此,佛教的修行主要是爲了控製並改造人的意識。
問: 有首詩中說,“大路長長一條龍,大海茫茫太平洋”,爲什麼有的人死了那麼久還沒有投胎?如果爲他超度,怎麼才能知道他已經解脫痛苦了呢?
答: 投胎要有因緣,當因緣沒有成熟的時候,比如說來生該當誰的兒子,可個媽媽還沒有結婚,那投胎就投不成了。佛法所講的因緣,包括內因和外緣兩個方面。
至于“爲他超度,又怎麼知道他已經解脫痛苦了”?這的確比較困難,民間有通過巫婆來招魂的做法,可若是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就招不回來了;若是他生天了,就不願意下來;若是他下地獄了,就未必能輕易出來;或者他雖然可以來,但因爲工作太忙了,也顧不得;只有對那些自由度比較高的,招魂或許能起到作用。上一次講座結束後,有位居士給我講了她的親身經曆,她曾請人將去世的先生招回來,結果先生講了很多,家裏有哪些事沒有幹完,還有哪些事情需要安排,一一交代得非常清楚。
問: 阿賴耶識與業力的關系是怎樣的?
答: 在阿賴耶識中,保存著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並在業力的推動下去受身。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儲藏作用,業力就不能存在;如果沒有業力的推動,阿賴耶識就不能去受身,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爲業力的源源不斷,所以生命才能得到延續。如果那些有漏的力都沒有了,就可以從叁界中超越出來。到那時候,我們就不是隨著業力,而是隨著願力去投身,就像西藏的那些活佛,靠著願力來選擇自己的去向。可一般的人,生死都無法自主,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只能隨著業力身不由己地流轉。很多人都無法選擇理想的工作,這也是業力,誰都想要環境優越、收入豐厚、自由輕松的工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爲什麼?能力不同,業力不同。
問: 如果生命是輪回的,那麼今生與來生、再生之間有什麼聯系呢?
答: 就是阿賴耶識及業力在其中發生作用,産生聯系!
問: 在人與人之間,有時能相處得很好,有時則相處不好,請問我們應怎樣和衆生結緣?
答: 只要我們能以歡喜心去接納一切人,以柔和心去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去對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去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去報答一切人,就能與衆生結下善緣。《法華經》裏講到四個法門,其中就有歡喜和贊歎。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時滿面春風,別人也就願意來接近;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時愁眉苦臉,無形中就是將人拒于千裏之外,即使和身邊的人,也是咫尺天涯。所以歡喜心非常重要,但我們要恰到好處地贊歎他人的長處,不是虛僞的恭維,更不是拍馬屁,不要贊歎到別人坐立不安。除此而外,供養也非常重要。人家有什麼困難,我們應盡力地供養他,幫助他。只要我們能夠做到這幾點,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相處。
問: 進入阿賴耶識,是否就可解開“我從何來、我是誰”的問題?是否也能找到真我?
答: 佛教講無我,那麼,尋找真我的問題就和佛教的思想背道而馳了。佛教認爲,根本沒有永恒的、主宰的我,既然沒有,就不可能找到。
問: 輪回與不生滅之間會不會矛盾?
答: 輪回是一種生滅,這種生滅不是永恒的,但又是相似相續的。這種生滅與不生不滅之間的關系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今天大家都領到一本《心經的人生智慧》,在其中“不生不滅”的這章節中,我將兩者的關系解釋得還比較清楚,你們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問: 成佛以後,阿賴耶識是否還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還是刹那生滅的?
答: 修學佛法的過程就是轉依的過程。佛法和哲學的最大不同也是表現在這一點上,世間哲學對宇宙人生也講得非常清楚,但沒有轉依的內容。什麼是轉依呢?也就是一種實踐,是對生命的轉變!我們了解生命,目的是爲了改造生命,將充滿缺陷的人格改變成解脫的、圓滿的人格;我們了解宇宙,目的是爲了改造宇宙,將充滿汙濁的世界改變成清淨的、祥和的樂土。在唯識宗的修行裏,轉依也就是轉識成智,將有漏的、雜染的阿賴耶識,轉變成清淨的阿賴耶識。清淨阿賴耶識叫做無垢識,它雖刹那生滅,但所藏的種子和信息都已清淨無染。
問: 阿賴耶識是否是弗洛依德精神學說的翻版呢?是否是潛意識的代名詞呢?
答: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像:你爺爺是不是你孫子的翻版呢?佛教的阿賴耶識說,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的,弗洛依德的理論才多久?何況弗洛依德所分析的潛意識及無意識都非常簡單,而佛教所講的阿賴耶識更爲詳盡。所以說,弗洛依德的學說與佛教的阿賴耶識說…
《學佛釋疑篇(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