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度在家菩薩戒會得戒和尚開示
(一)
「戒爲世間大明燈,能消無始長夜暗。」各位知識,大衆發心到中臺禅寺來受菩薩大戒,是一個最勝福田,是一個最大的功德。戒會中,傳授叁皈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一次都能夠圓滿,可以說是一個整體的戒行,是一個最大的福報。
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見惑、思惑、無明惑,所以「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從過去到現在,凡夫衆生的種種煩惱、種種妄想、種種顛倒,沒有停止過,不是善就是惡,善惡夾雜,所以,始終在六道輪回當中受苦受難。大衆由于過去的出世善根成熟了,現在重新開始來用功修行,所以,要繼續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要把每一個法門都修好,是不容易的事情。法門雖多,戒爲根本。戒條記載得非常清楚,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做到了,就是福報、就是功德、就是解脫。所以,《佛遺教經》雲:「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正順」,即正順菩提心、正順佛性、正順無上菩提。每做到一條戒,就解脫一個煩惱,就得到一個清淨的功德。因此,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大家發心來受戒,要了解戒是根本。人人都有佛性,不但人有佛性,一切衆生、蠢動含靈都有佛性。例如,家中養狗,你回到家了,它馬上搖搖尾巴,這就是它的佛性。覺悟了,就是佛性;沒有覺悟,這念心在迷惑當中、在煩惱當中,那就是衆生性。雖然是衆生性,裏面也有佛性。
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總是想要突顯自己,這就是我執。一般人注重外表,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講究化妝、講究穿著、講究打扮,目的是什麼?就是要使他人知道,這就是我執。不但人有我執,叁界當中一切衆生都有我執。例如,到動物園去看孔雀,它馬上開屏炫耀自己,就是希望大家關注。
佛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雖然都有佛性,但是沒有辦法現前。菩薩是「覺有情」,今天諸位來受菩薩戒,就是「覺悟的有情」。「有情」是什麼呢?「情」,就是情識、情感。每一個人都有夫妻之情、兒女之情、朋友之情、師生之情、鄉裏之情、男女之情……由于「情」太多,所以「情關難過」。有這麼多的關卡在我們的心當中,不得自在、不得清淨。所以,我們要修行,把心沈澱下來,把情慢慢化掉。
每個人心當中都有功德天與黑暗天,也就是佛性和衆生性。在儒家來說,一個是天理,一個是人欲。天理,即是所謂的天地良心。第二個是物質世界,即是人欲。一般人都有我執,所以天理不現前,始終在迷惑、顛倒當中。儒家說:「克念則聖,罔念則狂。」「克念」,保留好的念頭,克製壞的念頭。所謂「存天理,去人欲」,時時刻刻克服心中的煩惱,這是儒家的修行方法。
佛法更進一步說明,衆生皆有佛性。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說道:「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衆生之所以爲衆生,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妄想,每天想東想西,患得患失。執著,有我執、法執。因此,佛說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用來息妄想,破我執、法執。要想懂得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用持戒的方法,快刀斬亂麻,對治妄想,破除執著。
戒,就等于國家的法律、家庭的倫理。遵守國家的法律,就是好的國民。好國民是以法律爲標准,佛法則是以戒爲根本。修行學佛的目的,在于超凡入聖,爲賢爲聖。然而,賢、聖有種種不同,就是以戒爲標准。一般人說「做人要有分際」,什麼叫作「分際」?「分」,就是我們的本分;「際」,就是一個界線、一個標准。做人有做人的本分,這個本分是以什麼爲標准,不容易判斷。佛法,則是以戒爲標准,以假觀善、真空善、中道第一義善爲標准。
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每個人都有佛性。持戒圓滿了,就有戒德;不持戒,就沒有戒德。受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護持;受了叁皈依,就有叁十六位護法善神護持。沒有受叁皈、五戒,就沒有這些功德。因此,佛法與世間法仍然有一些差別。但是,佛法不離世間法,一切賢聖都是在我們這個世間成就的。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了解我們在這個世間是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過去的因是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是未來的果,叁世因果絲毫不假,有前前,就有後後。受了叁皈,再受五戒,叁皈的功德就合並到五戒當中;受了五戒,又受八關齋戒,五戒的功德又容納到八關齋戒當中;受了八關齋戒,又受了菩薩戒,前面的功德統統容納到菩薩戒當中。
就如同讀書,上了國小,幼稚園的品德和智慧,都容納到國小;升上國中,國小的品德和智慧又容納到國中;國中以後讀高中,國中的品德、智慧又容納到高中;進了大學,國小、國中、高中的品德、智慧,統統容納到大學。所以,要累積我們的智慧、累積我們的功德、累積我們的福報,過去一切的點點滴滴,都功不唐捐。
明白這個道理了,就了解持戒不是枯燥的,是最實在的。佛法以戒爲根本,儒家則以禮爲根本,用禮來規範我們的身、口、意。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個道理聽起來似乎很古板,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好像是一種約束,其實,這就是做人的分際。如果每個人都遵守分際,家庭、社會就很和諧、很有次序。家庭有家庭的倫理,學校有學校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倫理,政治有政治的倫理,宗教有宗教的倫理,這就是戒。戒的範圍非常廣泛,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
爲什麼要受戒?一般人都很粗心,「心猿意馬」,心打妄想;「心直口快」,口容易講錯話;身很隨便,犯了過失還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就要規範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念頭該起,哪些念頭不該起?戒律雖然很多,重點是:律心無過,律口無失,律身無犯。律心無過,時時刻刻檢討,心當中有沒有過失。律口無失,要慎言,不要失言;不要隨便亂講話,講出來的話不要有後遺症。律身無犯,戒律就是一種規範,規範我們的身體不要造殺盜淫。因此,戒律是做人的根本,超凡入聖的基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菩提大道。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論出身低」,建高樓大廈必須要先把地基打好,假使地基打不好,上面建的高樓都會倒塌。九二一大地震中,很多房屋都震垮了,研究發現,就是因爲地基沒有打好。所以,現在政府規定建築房屋必須使用筏式基礎,下面的鋼筋水泥至少要挖二米深,這樣一來,就能抗震、抗風。戒律,就是筏式基礎,以戒爲根本,什麼風都沒有辦法吹動,什麼地震都震不壞。人在社會上有很多境界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蘇東坡說「八風吹不動」,要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就是要有筏式基礎。未來想要超凡入聖,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現在就要持戒清淨,戒是根本。明白這些道理以後,我們持戒就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不會覺得枯燥,也不會煩惱。
(二)
依持戒的粗細,有九品之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依發心的大小,來論定品類。所以,同樣是聽佛法,同樣是修行,同樣是持戒,每個人的功德果報都不一樣。受了戒,先要了解這些道理。
以不殺生戒爲例,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爲什麼不殺生?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我過去和現在的親眷;第二,一切衆生都有生命;第叁,一切衆生都是未來諸佛。我們要度衆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要慈心廣大。既然如此,爲什麼還去殺害衆生呢?不但不殺害衆生,進一步,還要不吃衆生肉。古人說,錢債可以欠,命債不能欠,一命償一命。所以,殺生是一個最大的過失,不殺生是最重的一條戒。
戒,有止持、作持。所有的戒統統歸納起來,就是開、遮、持、犯四個道理。受了戒,必須了解開遮持犯。什麼是開遮?開,哪些戒可以開緣。遮,哪些戒必須遮止,不能開緣?什麼是止持?什麼是作持?該止的不止,你去做了,就是犯,這就是止持戒,例如:不殺生、不偷盜,就是止持。該做的不做,就是犯,這就是作持戒。例如,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看到他人生病了,我們不舍一個衆生,要去關心,這就是作持;你不去關心,沒有大慈悲心,就犯了這條戒了。所以,一個是消極的,一個是積極的。持戒是非常有意義的。
佛法的戒律和法律非常相近。現在的法律最重要的就是問犯罪的動機在哪裏?或是過失?或是預謀?有預謀,罪就很重。殺害父母、殺害直系血親,罪就很重。戒律也是如此,有殺因、殺緣、殺法、殺業。因,爲什麼要殺生?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是爲了錢財、爲了報複?這是因,和法律完全是一樣的。殺緣,用什麼方法來殘害?是毒死、是分屍、是吊死……種種方法。如果因緣很重,罪過就很重。所以,戒律和法律非常地吻合。法律只是判現在坐牢,佛法則是除了現在受罪,還有未來的果報。反之,戒律做到了,就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
許多人有疑問:「如果當軍人,受持不殺生戒,不是坐以待斃嗎?」軍人必須保國、保家、衛民,假使敵人來侵犯,就是軍人的責任,要到前線去面對現實。雖然是殺生,不但沒有罪過,而且還有功德,這就是戒律的開緣。爲了保全一家,可以殺一個人;爲了救一村人,可以殺一家;爲了救一鄉,可以殺一村;爲了救全國,可以殺一縣,這就是開。爲了保國衛民、保護多數,就可以處理少數,這種情形就可以開緣。從這個角度而言,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相通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是可以活用的。再舉例來說,家庭沒辦法維持生計了,母親爲了生活,到商店裏偷東西,被警察抓到了,是現行犯。檢察官訊問她的小孩有沒有看見,站在法…
《一百年度在家菩薩戒會得戒和尚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