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百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

  一百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

  (一)

  「戒为世间大明灯,能消无始长夜暗。」各位知识,大众发心到中台禅寺来受菩萨大戒,是一个最胜福田,是一个最大的功德。戒会中,传授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一次都能够圆满,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戒行,是一个最大的福报。

  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见惑、思惑、无明惑,所以「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从过去到现在,凡夫众生的种种烦恼、种种妄想、种种颠倒,没有停止过,不是善就是恶,善恶夹杂,所以,始终在六道轮回当中受苦受难。大众由于过去的出世善根成熟了,现在重新开始来用功修行,所以,要继续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佛法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要把每一个法门都修好,是不容易的事情。法门虽多,戒为根本。戒条记载得非常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了,就是福报、就是功德、就是解脱。所以,《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正顺」,即正顺菩提心、正顺佛性、正顺无上菩提。每做到一条戒,就解脱一个烦恼,就得到一个清净的功德。因此,戒,是「正顺解脱之本」。

  大家发心来受戒,要了解戒是根本。人人都有佛性,不但人有佛性,一切众生、蠢动含灵都有佛性。例如,家中养狗,你回到家了,它马上摇摇尾巴,这就是它的佛性。觉悟了,就是佛性;没有觉悟,这念心在迷惑当中、在烦恼当中,那就是众生性。虽然是众生性,里面也有佛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总是想要突显自己,这就是我执。一般人注重外表,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讲究化妆、讲究穿着、讲究打扮,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他人知道,这就是我执。不但人有我执,三界当中一切众生都有我执。例如,到动物园去看孔雀,它马上开屏炫耀自己,就是希望大家关注。

  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虽然都有佛性,但是没有办法现前。菩萨是「觉有情」,今天诸位来受菩萨戒,就是「觉悟的有情」。「有情」是什么呢?「情」,就是情识、情感。每一个人都有夫妻之情、儿女之情、朋友之情、师生之情、乡里之情、男女之情……由于「情」太多,所以「情关难过」。有这么多的关卡在我们的心当中,不得自在、不得清净。所以,我们要修行,把心沉淀下来,把情慢慢化掉。

  每个人心当中都有功德天与黑暗天,也就是佛性和众生性。在儒家来说,一个是天理,一个是人欲。天理,即是所谓的天地良心。第二个是物质世界,即是人欲。一般人都有我执,所以天理不现前,始终在迷惑、颠倒当中。儒家说:「克念则圣,罔念则狂。」「克念」,保留好的念头,克制坏的念头。所谓「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克服心中的烦恼,这是儒家的修行方法。

  佛法更进一步说明,众生皆有佛性。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说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自证得。」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妄想,每天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执着,有我执、法执。因此,佛说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用来息妄想,破我执、法执。要想懂得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用持戒的方法,快刀斩乱麻,对治妄想,破除执着。

  戒,就等于国家的法律、家庭的伦理。遵守国家的法律,就是好的国民。好国民是以法律为标准,佛法则是以戒为根本。修行学佛的目的,在于超凡入圣,为贤为圣。然而,贤、圣有种种不同,就是以戒为标准。一般人说「做人要有分际」,什么叫作「分际」?「分」,就是我们的本分;「际」,就是一个界线、一个标准。做人有做人的本分,这个本分是以什么为标准,不容易判断。佛法,则是以戒为标准,以假观善、真空善、中道第一义善为标准。

  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每个人都有佛性。持戒圆满了,就有戒德;不持戒,就没有戒德。受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法善神护持;受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善神护持。没有受三皈、五戒,就没有这些功德。因此,佛法与世间法仍然有一些差别。但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一切贤圣都是在我们这个世间成就的。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了解我们在这个世间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过去的因是现在的果,现在的因是未来的果,三世因果丝毫不假,有前前,就有后后。受了三皈,再受五戒,三皈的功德就合并到五戒当中;受了五戒,又受八关斋戒,五戒的功德又容纳到八关斋戒当中;受了八关斋戒,又受了菩萨戒,前面的功德统统容纳到菩萨戒当中。

  就如同读书,上了国小,幼稚园的品德和智慧,都容纳到国小;升上国中,国小的品德和智慧又容纳到国中;国中以后读高中,国中的品德、智慧又容纳到高中;进了大学,国小、国中、高中的品德、智慧,统统容纳到大学。所以,要累积我们的智慧、累积我们的功德、累积我们的福报,过去一切的点点滴滴,都功不唐捐。

  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了解持戒不是枯燥的,是最实在的。佛法以戒为根本,儒家则以礼为根本,用礼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道理听起来似乎很古板,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好像是一种约束,其实,这就是做人的分际。如果每个人都遵守分际,家庭、社会就很和谐、很有次序。家庭有家庭的伦理,学校有学校的伦理,社会有社会的伦理,政治有政治的伦理,宗教有宗教的伦理,这就是戒。戒的范围非常广泛,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为什么要受戒?一般人都很粗心,「心猿意马」,心打妄想;「心直口快」,口容易讲错话;身很随便,犯了过失还不知道。现在我们了解了,就要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念头该起,哪些念头不该起?戒律虽然很多,重点是:律心无过,律口无失,律身无犯。律心无过,时时刻刻检讨,心当中有没有过失。律口无失,要慎言,不要失言;不要随便乱讲话,讲出来的话不要有后遗症。律身无犯,戒律就是一种规范,规范我们的身体不要造杀盗淫。因此,戒律是做人的根本,超凡入圣的基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提大道。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论出身低」,建高楼大厦必须要先把地基打好,假使地基打不好,上面建的高楼都会倒塌。九二一大地震中,很多房屋都震垮了,研究发现,就是因为地基没有打好。所以,现在政府规定建筑房屋必须使用筏式基础,下面的钢筋水泥至少要挖二米深,这样一来,就能抗震、抗风。戒律,就是筏式基础,以戒为根本,什么风都没有办法吹动,什么地震都震不坏。人在社会上有很多境界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苏东坡说「八风吹不动」,要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就是要有筏式基础。未来想要超凡入圣,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就要持戒清净,戒是根本。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我们持戒就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不会觉得枯燥,也不会烦恼。

  (二)

  依持戒的粗细,有九品之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依发心的大小,来论定品类。所以,同样是听佛法,同样是修行,同样是持戒,每个人的功德果报都不一样。受了戒,先要了解这些道理。

  以不杀生戒为例,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不杀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和现在的亲眷;第二,一切众生都有生命;第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我们要度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要慈心广大。既然如此,为什么还去杀害众生呢?不但不杀害众生,进一步,还要不吃众生肉。古人说,钱债可以欠,命债不能欠,一命偿一命。所以,杀生是一个最大的过失,不杀生是最重的一条戒。

  戒,有止持、作持。所有的戒统统归纳起来,就是开、遮、持、犯四个道理。受了戒,必须了解开遮持犯。什么是开遮?开,哪些戒可以开缘。遮,哪些戒必须遮止,不能开缘?什么是止持?什么是作持?该止的不止,你去做了,就是犯,这就是止持戒,例如:不杀生、不偷盗,就是止持。该做的不做,就是犯,这就是作持戒。例如,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看到他人生病了,我们不舍一个众生,要去关心,这就是作持;你不去关心,没有大慈悲心,就犯了这条戒了。所以,一个是消极的,一个是积极的。持戒是非常有意义的。

  佛法的戒律和法律非常相近。现在的法律最重要的就是问犯罪的动机在哪里?或是过失?或是预谋?有预谋,罪就很重。杀害父母、杀害直系血亲,罪就很重。戒律也是如此,有杀因、杀缘、杀法、杀业。因,为什么要杀生?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是为了钱财、为了报复?这是因,和法律完全是一样的。杀缘,用什么方法来残害?是毒死、是分尸、是吊死……种种方法。如果因缘很重,罪过就很重。所以,戒律和法律非常地吻合。法律只是判现在坐牢,佛法则是除了现在受罪,还有未来的果报。反之,戒律做到了,就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

  许多人有疑问:「如果当军人,受持不杀生戒,不是坐以待毙吗?」军人必须保国、保家、卫民,假使敌人来侵犯,就是军人的责任,要到前线去面对现实。虽然是杀生,不但没有罪过,而且还有功德,这就是戒律的开缘。为了保全一家,可以杀一个人;为了救一村人,可以杀一家;为了救一乡,可以杀一村;为了救全国,可以杀一县,这就是开。为了保国卫民、保护多数,就可以处理少数,这种情形就可以开缘。从这个角度而言,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相通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是可以活用的。再举例来说,家庭没办法维持生计了,母亲为了生活,到商店里偷东西,被警察抓到了,是现行犯。检察官讯问她的小孩有没有看见,站在法…

《一百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