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百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律的立场,可以说看见;站在亲情、伦理的立场,可以说没看见,这个方便妄语就可以开。

  什么是方便妄语?过去,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的树下打坐,当时,有一个猎人在追赶兔子,兔子很有灵性,后面有猎人、猎犬追赶,没地方可逃了,看到前面一位老和尚在打坐,一溜烟就钻到老和尚的袈裟里面。猎人问:「老师父,你有没有看到一只兔子?」「看到了。」「在哪里?」「它跑得很快,从右边那条路跑走了。」为了护生,这种妄语就可以打,称之为方便妄语。所以,戒不是死的,是活的,大家要了解。

  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戒,就是要戒除我们身、口、意三业的烦恼,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所以,持一条戒,就得到一条戒的清净功德。佛有法身──清净法身、功德法身。藉由持戒,断除无明烦恼;烦恼漏尽了,心得到光明、得到自在,就证到无始无终的清净法身。每个人都有法、报、化三身,因为没有修,所以没有现前;烦恼漏尽了,就和诸佛菩萨一样,是清净法身。功德法身,则是藉由修善,慢慢累积起来的。

  身为佛弟子,是最大的光明。现在有了这个机会、有了这个因缘来受戒,不是简单的事情。戒,有心戒、口戒、身戒。祖师大德说,修行有三个原则:「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好话不说,身无善事不行」,这就是持戒,所有的戒都持了,包含身口意三业。

  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时时刻刻有觉悟的心、警觉的心,这点非常重要。警觉这念心一念不生,这就是无为法。过去,有人问达磨祖师:「天下什么最大?」达磨祖师说:「不起为大。」什么叫作「不起」?不起心,不动念,这念心盖天盖地,是最大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所以,要起心动念,只起善念;打坐时,则是一念不生,此即「不起为大」。不但不起心、不动念,而且不落昏沉,这念心就像一盏灯一样,这就是无为法。平时就要练习,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讲好话,不讲坏话;只做善事,不做坏事。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持戒清净。戒律,就是一种规范。每一条戒都有轻、有重,有开、有遮。哪些时间可以开缘,哪些时间不能开缘,平时就要研究、要知道。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脚游方,随缘度化众生。途中,看到道路中央有一块石头,假使不捡开,恐怕有人踢到会受伤。所以,老和尚就捡起石头往旁边的草丛一扔,石头一落下去,「啪」地一声,不小心打死了一只螺蛳。老和尚马上为它授三皈依,再念往生咒,就离开了。二、三十年以后,老和尚七、八十岁了,他的修行很好,道风远播,很多人都来登门问道,请老和尚开示。当地的县太爷听说这位老和尚的道行很高,想去供养老和尚,请老和尚开示。一日,县太爷带了一袋银子,前去供养老和尚。到了寺院,老和尚正在房间用功。县太爷心想,虽然没见到老和尚,但还是要供养。他灵机一动,就把整袋银子放在门斗上,心想老和尚开门时总会发现这包银子。老和尚打坐完走出房门,银子一下子掉下来,打到头上,就往生了。这位县太爷就是螺蛳来投生的,老和尚的无心之过,感得无心之报。任何事情都有果报,一般人认为无心就没有过失,其实无心还有无心报。所以,每一条戒都很微细,做多少就算多少。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要尽力去做;假使不做,什么都没有。

  (三)

  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多少就能得多少。大家此次来受戒,是不容易的事情,具足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四种功德,这是一个大福报、大功德,也是过去生中的菩提种子现前,所以今生继续用功、继续修行。家里面事务繁杂,能够在百忙之中放下一切,就是大发心。在这几天当中,心不散乱,意不颠倒,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家里面的事情。

  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来到这里,心当中要系念,心当中要想到戒,有哪些戒?一条条地记下来。五戒是什么意思?八关斋戒是什么意思?心靠到戒上,就不会打妄想,就会产生清净的功德。所谓「闻、思、修」三慧,这是佛法的根本。师父说法、大众在这里听法,这是「闻」。闻了以后,要把这个道理想一想,就是「思」。想一遍、二遍、三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从今以后一定要照着这个道理去做!」感到非常受用,你马上就得到好处。

  所以,大家要了解闻、思、修三慧。假使闻了以后不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离开戒坛,马上就忘得干干净净了。佛法告诉我们要闻、思、修,听闻了道理,一定要思惟,否则道理很快就忘记了。学生读书也是一样,下课以后要复习。复习一遍、二遍、三遍……,然后把课本阖上,自己再把书本上的道理提纲挈领地想一遍、二遍、三遍,这个道理就是你自己的,永远不会忘记。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方法,佛法强调闻、思、修三慧,儒家也是这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听了戒的道理,要想一遍、想二遍……,要把戒条背下来;背了之后,还要消化;消化了以后,就成为自己的东西。所谓「纳戒于体」,就是记在八识田当中,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未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菩提种子,这样就能消业,就能够转化过去的宿业。假使没有大愿大行,没有受持这些道理,过去的宿业没有办法消、没有办法转。

  佛经云,戒、定、慧三无漏学。因持戒而得定,因定而发慧,有一个次第,是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来说。对上根的人来说,即戒、即定、即慧,戒当中有定,定当中有慧,三学一体。因此,戒是根本,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今生能够修行、学佛,不是简单的事。社会有社会的伦理,宗教有宗教的伦理,伦理当中即是以戒为根本。有一天,阿难尊者看到很多人拿着香来供佛。阿难尊者问佛:「世尊,世间上牛头栴檀是最香的,还有什么东西比牛头栴檀更香呢?」当时,印度的牛头栴檀最香,一点起来,香熏二十里远,是很名贵的。根据记载,海边、悬崖绝壁上才有牛头栴檀,非常稀有。释迦牟尼佛回答:「为善最香,持戒最香。」戒定真香流芳千古。大家要了解,真正是如此的。阿难尊者又问:「戒定最香,那么,什么是最臭的?」佛说:「为恶最臭,遗臭万年。」世间也有这种道理,中国历史上的岳飞,是流芳千古;秦桧,是遗臭万年。浙江西湖有一个岳飞墓,另一个是秦桧的墓。后人做了一个秦桧的铜像,跪在岳飞的墓前,又作了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证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相通的。世间以伦理为根本、以忠义为精神;佛法则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做到了,真正是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太子出身。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每一尊佛都是如此的。为什么是皇太子?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最尊、最贵的,就是皇帝、就是总统。皇帝的儿子,就是太子,太子将来要继承皇位。每一尊佛都是皇太子出家,王位都不要了,所以,我们出家修行不算什么。现在没有这种人,王位求都求不到,怎么可能抛弃王位?其次,无量的财宝也不要了。一般人求都求不到,他却视钱财如粪土。当皇帝也可以救人救世,可以当仁王。但是,佛把一切抛得干干净净,放下一切,出家修行。为什么?你观察看看,现在全世界国家不安定,人民的苦难很多。无论是美国、英国、大陆……,富就是富,贫还是贫,许多人为了三餐,拚了命赚钱,依然不能温饱。非洲大陆,有几百万人没有饭吃,骨瘦如柴,甚至饿死。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台湾也有人缴不起房租,断水断电,求亲戚、朋友,又没有面子,走投无路,最后就自杀了。当总统、当皇帝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能解救贫穷、生老病死之苦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统、皇帝当得再好,也没有办法完全解决!

  既然用权力没办法解决、用政治也没办法解决,最究竟的是出家修行、成道证果来普度众生。因此,富贵人家来修行学佛,是从光明再到光明;贫苦人家来修行学佛,是从黑暗到光明,统统都能得救。所以,大家要了解,这就是佛法的真理,即使再贫穷,受了三皈依,慢慢修行,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

  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对最贫穷的夫妻,穷到只剩下一条毯子,连衣服都没有。先生外出要饭时,用毯子把身体围起来遮羞,太太就在家里面;太太外出要饭,先生就待在家里。当时,一位比丘到街上化缘,这对夫妻听说佛在说法,想要供佛。但是,由于过去世没有修福报,今生这么贫穷,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条毯子,要拿什么去供佛呢?如果把这条毯子供了佛,没办法出去要饭,就会饿死。他们商量之后,还是把仅有的毯子恭敬地交给比丘,请比丘拿去供养释迦牟尼佛,希望来世得到善报。这是最大的发心。释迦牟尼佛慈悲接受了他们的供养,并告诉在场大众:「这对夫妇为了修福报,为了将来也要成道,发心将他们仅有的财产供佛,是最大的发心,来世大富大贵,未来圆成佛道。」国王、大臣非常感动,当场把身上的珍宝布施给这对夫妇,用来救济他们。这对夫妻一下子就成了大富翁,这就是现世报。

  佛法讲因果,果报有的在现在,有的在未来,有因必有果,因果丝毫不假。大众发心受戒,更是难得。所谓「受戒容易持戒难」,难与不难在于自己,翻过来是手掌,翻过去是手背。持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自己求受千佛大戒,求受菩萨大戒,必须自己发大心,虔诚、精进,在戒期当中,不打妄想,专心学习戒坛里的一切规矩、戒期中所听闻的一切道理,身口意三业清净,如佛经里所说的「法喜充满」,这是不容易的事情。听经闻法,心中充满了喜悦。这种喜悦,生生世世为菩提道种,任何因缘都不能破坏它。所以,今天大家求受菩萨戒,是一件大福报、大功德,但是要发长远心。

  戒,归纳起来,有心戒、有口戒、有身戒,每一条戒都有甚深的道理。最后祝福大众,发长远心,发精进心,发清净心,得上上品戒;发菩提心,生生世世永不退转!

  

《一百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