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百年度在家菩薩戒會得戒和尚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律的立場,可以說看見;站在親情、倫理的立場,可以說沒看見,這個方便妄語就可以開。

  什麼是方便妄語?過去,有一位老和尚在山上的樹下打坐,當時,有一個獵人在追趕兔子,兔子很有靈性,後面有獵人、獵犬追趕,沒地方可逃了,看到前面一位老和尚在打坐,一溜煙就鑽到老和尚的袈裟裏面。獵人問:「老師父,你有沒有看到一只兔子?」「看到了。」「在哪裏?」「它跑得很快,從右邊那條路跑走了。」爲了護生,這種妄語就可以打,稱之爲方便妄語。所以,戒不是死的,是活的,大家要了解。

  經雲:「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戒,就是要戒除我們身、口、意叁業的煩惱,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所以,持一條戒,就得到一條戒的清淨功德。佛有法身──清淨法身、功德法身。藉由持戒,斷除無明煩惱;煩惱漏盡了,心得到光明、得到自在,就證到無始無終的清淨法身。每個人都有法、報、化叁身,因爲沒有修,所以沒有現前;煩惱漏盡了,就和諸佛菩薩一樣,是清淨法身。功德法身,則是藉由修善,慢慢累積起來的。

  身爲佛弟子,是最大的光明。現在有了這個機會、有了這個因緣來受戒,不是簡單的事情。戒,有心戒、口戒、身戒。祖師大德說,修行有叁個原則:「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好話不說,身無善事不行」,這就是持戒,所有的戒都持了,包含身口意叁業。

  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時時刻刻有覺悟的心、警覺的心,這點非常重要。警覺這念心一念不生,這就是無爲法。過去,有人問達磨祖師:「天下什麼最大?」達磨祖師說:「不起爲大。」什麼叫作「不起」?不起心,不動念,這念心蓋天蓋地,是最大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所以,要起心動念,只起善念;打坐時,則是一念不生,此即「不起爲大」。不但不起心、不動念,而且不落昏沈,這念心就像一盞燈一樣,這就是無爲法。平時就要練習,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只講好話,不講壞話;只做善事,不做壞事。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想達到這個境界,就要持戒清淨。戒律,就是一種規範。每一條戒都有輕、有重,有開、有遮。哪些時間可以開緣,哪些時間不能開緣,平時就要研究、要知道。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外行腳遊方,隨緣度化衆生。途中,看到道路中央有一塊石頭,假使不撿開,恐怕有人踢到會受傷。所以,老和尚就撿起石頭往旁邊的草叢一扔,石頭一落下去,「啪」地一聲,不小心打死了一只螺蛳。老和尚馬上爲它授叁皈依,再念往生咒,就離開了。二、叁十年以後,老和尚七、八十歲了,他的修行很好,道風遠播,很多人都來登門問道,請老和尚開示。當地的縣太爺聽說這位老和尚的道行很高,想去供養老和尚,請老和尚開示。一日,縣太爺帶了一袋銀子,前去供養老和尚。到了寺院,老和尚正在房間用功。縣太爺心想,雖然沒見到老和尚,但還是要供養。他靈機一動,就把整袋銀子放在門鬥上,心想老和尚開門時總會發現這包銀子。老和尚打坐完走出房門,銀子一下子掉下來,打到頭上,就往生了。這位縣太爺就是螺蛳來投生的,老和尚的無心之過,感得無心之報。任何事情都有果報,一般人認爲無心就沒有過失,其實無心還有無心報。所以,每一條戒都很微細,做多少就算多少。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要盡力去做;假使不做,什麼都沒有。

  (叁)

  經雲:「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多少就能得多少。大家此次來受戒,是不容易的事情,具足叁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四種功德,這是一個大福報、大功德,也是過去生中的菩提種子現前,所以今生繼續用功、繼續修行。家裏面事務繁雜,能夠在百忙之中放下一切,就是大發心。在這幾天當中,心不散亂,意不顛倒,既來之,則安之,不要想家裏面的事情。

  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來到這裏,心當中要系念,心當中要想到戒,有哪些戒?一條條地記下來。五戒是什麼意思?八關齋戒是什麼意思?心靠到戒上,就不會打妄想,就會産生清淨的功德。所謂「聞、思、修」叁慧,這是佛法的根本。師父說法、大衆在這裏聽法,這是「聞」。聞了以後,要把這個道理想一想,就是「思」。想一遍、二遍、叁遍,覺得:「這個道理非常好,從今以後一定要照著這個道理去做!」感到非常受用,你馬上就得到好處。

  所以,大家要了解聞、思、修叁慧。假使聞了以後不思,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離開戒壇,馬上就忘得幹幹淨淨了。佛法告訴我們要聞、思、修,聽聞了道理,一定要思惟,否則道理很快就忘記了。學生讀書也是一樣,下課以後要複習。複習一遍、二遍、叁遍……,然後把課本阖上,自己再把書本上的道理提綱挈領地想一遍、二遍、叁遍,這個道理就是你自己的,永遠不會忘記。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方法,佛法強調聞、思、修叁慧,儒家也是這麼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聽了戒的道理,要想一遍、想二遍……,要把戒條背下來;背了之後,還要消化;消化了以後,就成爲自己的東西。所謂「納戒于體」,就是記在八識田當中,永遠不會忘記,這就是未來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菩提種子,這樣就能消業,就能夠轉化過去的宿業。假使沒有大願大行,沒有受持這些道理,過去的宿業沒有辦法消、沒有辦法轉。

  佛經雲,戒、定、慧叁無漏學。因持戒而得定,因定而發慧,有一個次第,是對于中根、下根的人來說。對上根的人來說,即戒、即定、即慧,戒當中有定,定當中有慧,叁學一體。因此,戒是根本,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

  今生能夠修行、學佛,不是簡單的事。社會有社會的倫理,宗教有宗教的倫理,倫理當中即是以戒爲根本。有一天,阿難尊者看到很多人拿著香來供佛。阿難尊者問佛:「世尊,世間上牛頭栴檀是最香的,還有什麼東西比牛頭栴檀更香呢?」當時,印度的牛頭栴檀最香,一點起來,香熏二十裏遠,是很名貴的。根據記載,海邊、懸崖絕壁上才有牛頭栴檀,非常稀有。釋迦牟尼佛回答:「爲善最香,持戒最香。」戒定真香流芳千古。大家要了解,真正是如此的。阿難尊者又問:「戒定最香,那麼,什麼是最臭的?」佛說:「爲惡最臭,遺臭萬年。」世間也有這種道理,中國曆史上的嶽飛,是流芳千古;秦桧,是遺臭萬年。浙江西湖有一個嶽飛墓,另一個是秦桧的墓。後人做了一個秦桧的銅像,跪在嶽飛的墓前,又作了一副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證明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相通的。世間以倫理爲根本、以忠義爲精神;佛法則是以戒、定、慧叁學爲根本。做到了,真正是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太子出身。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每一尊佛都是如此的。爲什麼是皇太子?因爲我們這個世界最尊、最貴的,就是皇帝、就是總統。皇帝的兒子,就是太子,太子將來要繼承皇位。每一尊佛都是皇太子出家,王位都不要了,所以,我們出家修行不算什麼。現在沒有這種人,王位求都求不到,怎麼可能抛棄王位?其次,無量的財寶也不要了。一般人求都求不到,他卻視錢財如糞土。當皇帝也可以救人救世,可以當仁王。但是,佛把一切抛得幹幹淨淨,放下一切,出家修行。爲什麼?你觀察看看,現在全世界國家不安定,人民的苦難很多。無論是美國、英國、大陸……,富就是富,貧還是貧,許多人爲了叁餐,拚了命賺錢,依然不能溫飽。非洲大陸,有幾百萬人沒有飯吃,骨瘦如柴,甚至餓死。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臺灣也有人繳不起房租,斷水斷電,求親戚、朋友,又沒有面子,走投無路,最後就自殺了。當總統、當皇帝能解決這些問題嗎?能解救貧窮、生老病死之苦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統、皇帝當得再好,也沒有辦法完全解決!

  既然用權力沒辦法解決、用政治也沒辦法解決,最究竟的是出家修行、成道證果來普度衆生。因此,富貴人家來修行學佛,是從光明再到光明;貧苦人家來修行學佛,是從黑暗到光明,統統都能得救。所以,大家要了解,這就是佛法的真理,即使再貧窮,受了叁皈依,慢慢修行,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

  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對最貧窮的夫妻,窮到只剩下一條毯子,連衣服都沒有。先生外出要飯時,用毯子把身體圍起來遮羞,太太就在家裏面;太太外出要飯,先生就待在家裏。當時,一位比丘到街上化緣,這對夫妻聽說佛在說法,想要供佛。但是,由于過去世沒有修福報,今生這麼貧窮,什麼都沒有,只有這一條毯子,要拿什麼去供佛呢?如果把這條毯子供了佛,沒辦法出去要飯,就會餓死。他們商量之後,還是把僅有的毯子恭敬地交給比丘,請比丘拿去供養釋迦牟尼佛,希望來世得到善報。這是最大的發心。釋迦牟尼佛慈悲接受了他們的供養,並告訴在場大衆:「這對夫婦爲了修福報,爲了將來也要成道,發心將他們僅有的財産供佛,是最大的發心,來世大富大貴,未來圓成佛道。」國王、大臣非常感動,當場把身上的珍寶布施給這對夫婦,用來救濟他們。這對夫妻一下子就成了大富翁,這就是現世報。

  佛法講因果,果報有的在現在,有的在未來,有因必有果,因果絲毫不假。大衆發心受戒,更是難得。所謂「受戒容易持戒難」,難與不難在于自己,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是手背。持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自己求受千佛大戒,求受菩薩大戒,必須自己發大心,虔誠、精進,在戒期當中,不打妄想,專心學習戒壇裏的一切規矩、戒期中所聽聞的一切道理,身口意叁業清淨,如佛經裏所說的「法喜充滿」,這是不容易的事情。聽經聞法,心中充滿了喜悅。這種喜悅,生生世世爲菩提道種,任何因緣都不能破壞它。所以,今天大家求受菩薩戒,是一件大福報、大功德,但是要發長遠心。

  戒,歸納起來,有心戒、有口戒、有身戒,每一條戒都有甚深的道理。最後祝福大衆,發長遠心,發精進心,發清淨心,得上上品戒;發菩提心,生生世世永不退轉!

  

《一百年度在家菩薩戒會得戒和尚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