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百年度僧衆叁日禅修導師開示

  一百年度僧衆叁日禅修導師開示

  

  (一)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在這一念心上用功,就稱之「無爲法」。佛說八萬四千法,「爲治一切心」。所有的法門都是對治法門,都是用來對治我們的妄想、對治我們的執著。凡夫的妄想很多,歸納起來,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叁種煩惱。修行要在這念心上修,起了煩惱,就要對治;心跑掉了,要把它收回來;起了妄想,就要破除妄想。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雖然知道,但是做不到。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實踐,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平時大家都知道修福報、修忍辱、修精進、廣結善緣,現在則要放下。這念心要提得起、要放得下。什麼是「提得起」?心當中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口業也要清淨,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不講壞話,只講好話、只講佛法;身體不做壞事,只做佛事。這就是提得起,這樣就有無量的福報。

  

  現在禅修,就要放下。這念心不但不起惡念,連善念也不要起,統統放下,善惡兩亡。爲什麼?要無念。「無念」,就是無雜念,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覺性要存在。覺性,就是聽法這念心。

  

  這念心有體、有用。平時我們只知道用這一念心;用完了,要把能用這個心收回來。無用,就歸還自心、歸還覺性,這就是無爲法。所以,《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靜坐的時候,不但惡念不起,善念也不起,口完全停止作用,身體只有行香、坐香。換句話說,只有這一念心,沒有第二念。假使不在這裏用功,所得到的就是生滅法、就是福報。福報用完了,就沒有了。所以,無爲法是出家衆的根本。

  

  什麼是出家?第一,出紅塵家。大衆已經出家了,第一步的心願達到了。第二步,要出叁界家,就要努力了。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怎麼出叁界家呢?就是要漏盡心當中的見惑、思惑。

  

  所謂「見」,就是我們的知見。知道世間一切都是無常、都是緣起。緣,一個是善緣、一個是惡緣。我們這個世界是善惡業夾雜,因爲有善業、有惡業,于是形成我們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佛法說,世間乃因緣和合所生,緣起緣滅。每個人都有善業、惡業,始終是一個善性循環和惡性循環,所以這個世界稱爲五濁惡世。

  

  要出離五濁惡世,就是要出叁界。如何出叁界?第一,要破見惑。見,是我們的知見。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不是什麼人、什麼神、什麼佛所創造的。假使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沒有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了。叁惑漏盡,就成爲清淨的淨土,這是真淨土。一般人都想生淨土,淨土在哪裏?淨土就在淨心當中。心清淨,就是淨土;心不清淨,就沒有淨土。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心當中沒有煩惱,心當中清淨,行住坐臥都是在淨土當中。

  

  淨土宗是用蓮花作爲譬喻,「蓮出汙泥而不染」,我們這念心就像蓮花一樣。這個世界就是汙泥,五濁惡世就是汙泥。所謂「白蓮臺上觀世音」,在五濁惡世當中,心不染塵,就是一朵白蓮花,就能得解脫。如禅宗祖師所說:「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百花叢」,裏面什麼都有,光怪陸離,五光十色,什麼都有。如何不沾身?必須心不染著,見到好的不生貪愛,見到壞的也不煩惱,心無所住。以蓮花爲喻,香水倒在蓮花上,蓮花也不著;臭水倒到蓮花上,蓮花也不著。禅和淨,是一樣的道理,大家要了解。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不可能生淨土。了解了以後,心保持清淨,時時刻刻都坐在蓮花臺上、都在淨土當中;有了煩惱,就把它看破。所以,禅淨是一如的。

  

  佛法所有法門都是方便,都是用來對治我們心當中的煩惱,這就是正確的觀念。佛法是以人爲根本,人以心爲根本,心以覺悟爲根本。每個人都有心、都有佛性,爲什麼不能成佛、不能成道、不能得解脫,始終都在憂悲苦惱、生老病死當中?就是因爲沒有覺悟。這一生,不是覺悟就了了,還要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因爲我們的心當中有塵垢、有心結,告訴自己不要打妄想,偏偏要打妄想;告訴自己不生貪愛,偏偏要起貪愛;告訴自己不要執著,偏偏要執著;知道打坐不要打瞌睡,偏偏要昏沈,這些就是習氣使然。我們的心有塵、有垢、有結,所以,必須用種種法門,解開心中的結,洗掉心當中的塵垢。

  

  佛經裏譬喻,每個人都有一面寶鏡。寶鏡,就是指我們這念清淨心。雖然每個人都有一面寶鏡,但是無始以來造了種種惡業、起了種種執著,寶鏡蒙塵。所以,現在沒有別的,只有去除塵垢,要時時刻刻擦拭。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如何擦拭?一個是慚愧,一個是忏悔,一個是知過、改過,一個是返照。由于六根不清淨,所以要返照;六根清淨了,這念心就成了白蓮花。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禅宗祖師說,我們這個心就像一畝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我們這個心是野田。爲什麼?陶淵明說:「田園將蕪胡不歸?」不是指家中的田園,而是指我們心當中的煩惱、無明。這個心田荒蕪了,裏面有石頭、瓦塊、雜草、稗子、垃圾……什麼都有,充滿了名利財色、我執我所,見惑、思惑……障蔽了心源,所以,必須返照、深耕。爲什麼要出家?就是爲了出叁界、得解脫,證菩提、證涅槃。要出離叁界,必須要下功夫,返照自心,把心當中的雜草、垃圾、石頭、瓦塊都化掉。

  

  「手把青秧插滿田」,什麼是「青秧」?出了家,就要發願,要證菩提、證涅槃,要了生脫死,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菩提心,這就是「青秧」。發了大願了,除了離開紅塵之家,還要離開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要誦經、打坐,慚愧、忏悔……把這些好的種子種在八識田當中。有了煩惱,要把它化掉,這樣不斷地修善積福,就是「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低頭」就是回光返照。眼睛不要看外面,要看自己的心;耳朵不要聽外面的聲音,要「反聞聞自性」,時時刻刻照住自己這一念覺性。「六根清淨方爲道」,如此返照,直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清淨心現前,就是道。道在哪裏?道,就是清淨心。「原來退步是向前」,退後一步,海闊天空。不要跟他人爭長論短,什麼事情都要退後一步。退後一步,就是向前。

  

  我們要改造這個心田,把它改造成福田。茶陵郁禅師開悟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明珠」就是指我們這念心。必須經過返照,才能擦去明珠上的塵垢。佛經又譬喻,每個人都有一個金礦,金當中有礦,礦當中有金。現在,必須汰沙煉金,煉去雜質,真金就能現前。真金現前了,永遠不會再變成礦。真金,就是菩提心、清淨心。

  

  佛經上的許多譬喻,都是指我們這念心,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修行就會走錯路、走遠路。無論是禅、淨、密、律,一切都要歸于這念心。無論修任何法門,都要銷歸自性。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清淨心,要在這個地方來用功。

  

  

  (二)

  《六祖壇經》雲:「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修道,必須知道「道」在哪裏。「離道別覓道」,每個人都想成道,到東西南北四處去找,想生東方、西方,這些都是方便,一切都在這念心當中。道,沒有東西南北;東方、西方,都是佛方便說法。佛經上說,西方距此十萬億佛土,但「屈伸臂頃到蓮池」,一剎那就到了蓮池,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念心清淨了,不動腳跟,當下就是淨土。

  

  修行必須明白這個理,明白了以後再來修行,易如反掌。如同我們到臺北,必須找到一條路,不要走錯路、不要走遠路,否則就是南轅北轍,本來要到北方,卻往南方走,始終不能到家。道也是如此,所謂「學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修行、修道的人這麼多,有幾個人成道?如果不相信這個理,只相信方便的法門,始終無法達到目的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目的都在漏盡煩惱。叁惑漏盡了,法門統統都要舍掉,更何況是邪知邪見或與佛法不相幹的法?因此,《金剛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我們還沒有漏盡煩惱,就要修一切方便。例如,叁十七助道品。叁十七助道品不是道,而是助道的方法,幫助我們漏盡煩惱。所以,無論是念佛、誦經、持咒、參禅……一切法門都是助道的方便。道本來就是現成的,不是修來的。假使是修來的,有成就有壞,有生就有死。無論生到什麼世界,有生一定有死。生到天上,天福享盡了,還是要輪回。因此,不生就不死,不生就不滅。

  

  佛性是本具的,不生,法爾如是,本自具足。諸位聽法這念心,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生滅,只因妄想、執著,所以這念清淨心、無爲心、菩提心、涅槃心不現前。只要把煩惱漏盡、執著破盡,我們的壽命就是無始無終,如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無量光」。「阿彌陀佛」,就是指我們這念覺性,不是外面有一尊佛。因此,必須「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衆生求」,一切都是現成的,這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功德、福報。

  

  打坐,就是要把妄想統統放下。第一個,不打妄想;第二個,不落昏沈。聽法這念心要清楚明白,保持正念,這就是打坐。過去,維摩诘居士看到舍利弗尊者正在打坐,就問舍利弗尊者:「你在做什麼?」舍利弗尊者答:「我在坐禅。」「你怎麼坐呢?」舍利弗尊者知道維摩诘居士是金粟如來轉世,不敢多講,就說:「請問大士,究竟如何才是打坐?」維摩诘居士開示:「不于叁界現身意,是爲宴坐。」若能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每個人都能成佛、都能成道。打坐就是不動身口…

《一百年度僧衆叁日禅修導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