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度僧众三日禅修导师开示
(一)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在这一念心上用功,就称之「无为法」。佛说八万四千法,「为治一切心」。所有的法门都是对治法门,都是用来对治我们的妄想、对治我们的执着。凡夫的妄想很多,归纳起来,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种烦恼。修行要在这念心上修,起了烦恼,就要对治;心跑掉了,要把它收回来;起了妄想,就要破除妄想。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虽然知道,但是做不到。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
平时大家都知道修福报、修忍辱、修精进、广结善缘,现在则要放下。这念心要提得起、要放得下。什么是「提得起」?心当中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口业也要清净,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不讲坏话,只讲好话、只讲佛法;身体不做坏事,只做佛事。这就是提得起,这样就有无量的福报。
现在禅修,就要放下。这念心不但不起恶念,连善念也不要起,统统放下,善恶两亡。为什么?要无念。「无念」,就是无杂念,如《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觉性要存在。觉性,就是听法这念心。
这念心有体、有用。平时我们只知道用这一念心;用完了,要把能用这个心收回来。无用,就归还自心、归还觉性,这就是无为法。所以,《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静坐的时候,不但恶念不起,善念也不起,口完全停止作用,身体只有行香、坐香。换句话说,只有这一念心,没有第二念。假使不在这里用功,所得到的就是生灭法、就是福报。福报用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无为法是出家众的根本。
什么是出家?第一,出红尘家。大众已经出家了,第一步的心愿达到了。第二步,要出三界家,就要努力了。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怎么出三界家呢?就是要漏尽心当中的见惑、思惑。
所谓「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无常、都是缘起。缘,一个是善缘、一个是恶缘。我们这个世界是善恶业夹杂,因为有善业、有恶业,于是形成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佛法说,世间乃因缘和合所生,缘起缘灭。每个人都有善业、恶业,始终是一个善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所以这个世界称为五浊恶世。
要出离五浊恶世,就是要出三界。如何出三界?第一,要破见惑。见,是我们的知见。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不是什么人、什么神、什么佛所创造的。假使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没有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了。三惑漏尽,就成为清净的净土,这是真净土。一般人都想生净土,净土在哪里?净土就在净心当中。心清净,就是净土;心不清净,就没有净土。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心当中没有烦恼,心当中清净,行住坐卧都是在净土当中。
净土宗是用莲花作为譬喻,「莲出污泥而不染」,我们这念心就像莲花一样。这个世界就是污泥,五浊恶世就是污泥。所谓「白莲台上观世音」,在五浊恶世当中,心不染尘,就是一朵白莲花,就能得解脱。如禅宗祖师所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百花丛」,里面什么都有,光怪陆离,五光十色,什么都有。如何不沾身?必须心不染着,见到好的不生贪爱,见到坏的也不烦恼,心无所住。以莲花为喻,香水倒在莲花上,莲花也不着;臭水倒到莲花上,莲花也不着。禅和净,是一样的道理,大家要了解。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不可能生净土。了解了以后,心保持清净,时时刻刻都坐在莲花台上、都在净土当中;有了烦恼,就把它看破。所以,禅净是一如的。
佛法所有法门都是方便,都是用来对治我们心当中的烦恼,这就是正确的观念。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悟为根本。每个人都有心、都有佛性,为什么不能成佛、不能成道、不能得解脱,始终都在忧悲苦恼、生老病死当中?就是因为没有觉悟。这一生,不是觉悟就了了,还要时时刻刻觉察、觉照。因为我们的心当中有尘垢、有心结,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偏偏要打妄想;告诉自己不生贪爱,偏偏要起贪爱;告诉自己不要执着,偏偏要执着;知道打坐不要打瞌睡,偏偏要昏沉,这些就是习气使然。我们的心有尘、有垢、有结,所以,必须用种种法门,解开心中的结,洗掉心当中的尘垢。
佛经里譬喻,每个人都有一面宝镜。宝镜,就是指我们这念清净心。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面宝镜,但是无始以来造了种种恶业、起了种种执着,宝镜蒙尘。所以,现在没有别的,只有去除尘垢,要时时刻刻擦拭。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如何擦拭?一个是惭愧,一个是忏悔,一个是知过、改过,一个是返照。由于六根不清净,所以要返照;六根清净了,这念心就成了白莲花。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禅宗祖师说,我们这个心就像一亩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们这个心是野田。为什么?陶渊明说:「田园将芜胡不归?」不是指家中的田园,而是指我们心当中的烦恼、无明。这个心田荒芜了,里面有石头、瓦块、杂草、稗子、垃圾……什么都有,充满了名利财色、我执我所,见惑、思惑……障蔽了心源,所以,必须返照、深耕。为什么要出家?就是为了出三界、得解脱,证菩提、证涅槃。要出离三界,必须要下功夫,返照自心,把心当中的杂草、垃圾、石头、瓦块都化掉。
「手把青秧插满田」,什么是「青秧」?出了家,就要发愿,要证菩提、证涅槃,要了生脱死,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这就是「青秧」。发了大愿了,除了离开红尘之家,还要离开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要诵经、打坐,惭愧、忏悔……把这些好的种子种在八识田当中。有了烦恼,要把它化掉,这样不断地修善积福,就是「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低头」就是回光返照。眼睛不要看外面,要看自己的心;耳朵不要听外面的声音,要「反闻闻自性」,时时刻刻照住自己这一念觉性。「六根清净方为道」,如此返照,直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清净心现前,就是道。道在哪里?道,就是清净心。「原来退步是向前」,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跟他人争长论短,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退后一步,就是向前。
我们要改造这个心田,把它改造成福田。茶陵郁禅师开悟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明珠」就是指我们这念心。必须经过返照,才能擦去明珠上的尘垢。佛经又譬喻,每个人都有一个金矿,金当中有矿,矿当中有金。现在,必须汰沙炼金,炼去杂质,真金就能现前。真金现前了,永远不会再变成矿。真金,就是菩提心、清净心。
佛经上的许多譬喻,都是指我们这念心,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修行就会走错路、走远路。无论是禅、净、密、律,一切都要归于这念心。无论修任何法门,都要销归自性。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清净心,要在这个地方来用功。
(二)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修道,必须知道「道」在哪里。「离道别觅道」,每个人都想成道,到东西南北四处去找,想生东方、西方,这些都是方便,一切都在这念心当中。道,没有东西南北;东方、西方,都是佛方便说法。佛经上说,西方距此十万亿佛土,但「屈伸臂顷到莲池」,一剎那就到了莲池,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念心清净了,不动脚跟,当下就是净土。
修行必须明白这个理,明白了以后再来修行,易如反掌。如同我们到台北,必须找到一条路,不要走错路、不要走远路,否则就是南辕北辙,本来要到北方,却往南方走,始终不能到家。道也是如此,所谓「学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修行、修道的人这么多,有几个人成道?如果不相信这个理,只相信方便的法门,始终无法达到目的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目的都在漏尽烦恼。三惑漏尽了,法门统统都要舍掉,更何况是邪知邪见或与佛法不相干的法?因此,《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们还没有漏尽烦恼,就要修一切方便。例如,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不是道,而是助道的方法,帮助我们漏尽烦恼。所以,无论是念佛、诵经、持咒、参禅……一切法门都是助道的方便。道本来就是现成的,不是修来的。假使是修来的,有成就有坏,有生就有死。无论生到什么世界,有生一定有死。生到天上,天福享尽了,还是要轮回。因此,不生就不死,不生就不灭。
佛性是本具的,不生,法尔如是,本自具足。诸位听法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生灭,只因妄想、执着,所以这念清净心、无为心、菩提心、涅槃心不现前。只要把烦恼漏尽、执着破尽,我们的寿命就是无始无终,如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就是指我们这念觉性,不是外面有一尊佛。因此,必须「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众生求」,一切都是现成的,这念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福报。
打坐,就是要把妄想统统放下。第一个,不打妄想;第二个,不落昏沉。听法这念心要清楚明白,保持正念,这就是打坐。过去,维摩诘居士看到舍利弗尊者正在打坐,就问舍利弗尊者:「你在做什么?」舍利弗尊者答:「我在坐禅。」「你怎么坐呢?」舍利弗尊者知道维摩诘居士是金粟如来转世,不敢多讲,就说:「请问大士,究竟如何才是打坐?」维摩诘居士开示:「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若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佛、都能成道。打坐就是不动身口…
《一百年度僧众三日禅修导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