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保持這念清淨心、這念覺性,不落昏沈、不打妄想,不攀緣──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這念覺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靜坐,就是這麼簡單。
平時建設道場、弘揚佛法、普度衆生,是大慈悲心,福慧雙修。無論出家、在家,都要廣積福慧資糧,沒有福報也沒有辦法成道;有了福報,才能在這裏禅修。平常要提得起,現在就要放得下。既然要放下,爲什麼還有妄想、還有昏沈,坐在這個地方不得自在?就是因爲生死心不切。這個世界大災大難相繼而來,全世界都有火災、風災、水災、地震、戰爭、毒氣、瘟疫,一波一波地來。現在是末法時代,「人命無常呼吸間,眼觀紅日落西山」,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無論多麼富有,一口氣不來,什麼都帶不走,只有隨著所造的一切善、惡業流轉。因此,我們要了解,世間是無常的,要放下。
〈順治皇帝出家自歎詩〉也說明了無常:「秦吞六國漢登基」,秦始皇把六國滅了,統一天下;漢高祖又滅了秦朝……一代一代都是如此的。「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無論是獨裁國家或是民主國家,都是一樣的,改朝換代,一代一代地過去,如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經過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了多少人?整個世界就像墳場一樣。
如何才能脫離無常?《無常經》雲:「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複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無論是高山、大海,最後統統都要壞掉,只有善法,只有菩提心、涅槃心、清淨心、無住心、無染著心,才是我們依靠的地方。
所以,爲什麼要出家?爲什麼要修行?想到這些道理,就不會打妄想,自己的道心就會提得起來。否則,連道心都提不起來,打坐時,不是昏沈,就是妄想;不是妄想,就是無聊……有什麼用?毫無用處。在平時就要有這種覺悟:人命是無常的,假使道業沒有成就,就往生了,多可惜啊!古人所說:「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有些人有萬丈的雄心,要爲世間、要救世間,成英雄、成豪傑、成偉人,還沒有完成目標、還沒有達到壯志,就往生了。修行也是如此,想離開叁界,想證菩提、想證涅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還不知道菩提、涅槃在哪裏,還不知道道在哪裏,但人命無常,就往生了。什麼是白無常、黑無常?白天是無常,晚上也是無常,無常到來,誰也逃不了。怎麼逃?平時就要廣積福慧資糧,最後打坐修行,保持這念清淨心、無爲心,就能脫離無常。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修行怎麼成功?平時散亂,悠悠忽忽、顛顛倒倒,打坐昏昏沈沈,連道在哪裏都不知道,怎麼修道呢?
叁業清淨就是道,如何才能達到叁業清淨?必須自己回光返照。儒家雲:「克念則聖,罔念則狂」,克製自己的妄想、顛倒,就能夠超凡入聖。「罔念則狂」,假使不知道克製自己的起心動念,念頭跑到哪裏都不知道,打妄想、生無明,起顛倒、我執我所,那就成了狂人,就會墮落。所以,平時就要收攝六根,六根要清淨、六根要返照。古德雲:「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幹戈致太平。」六根管得很好,六根就清淨;管得不好,就成了六賊。這六個賊人,日夜在我們的心當中偷我們的功德。因此,修行就像守禁城,或是守軍營、守前方的要塞,無論是白天或晚上,眼睛都要盯著,看看有沒有賊人前來。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不能錯過一分一秒。守護六根,猶如防守禁城。六根對六塵,當中産生六識,就成了十八界,就墮落了。
修行就在六根門頭來修,六根清淨了就是道。儒家也談這個道理,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視」,不應該看的就不要看;假使看了,心就跑掉了。時時刻刻要往內看,堅住覺性。「非禮勿聽」,不是正當的事情,就不要去聽。「非禮勿動」,應該做的就要做,不應該做的不要輕舉妄動,一動就是罪過。老子也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色看久了,眼睛會瞎掉;沈迷于五音,耳朵就聾掉了,心就跑掉了。
佛經告訴我們要「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念心要淨、要定、要明,有了過失要馬上改正。陶淵明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結廬在人境」,別人都在深山打坐,我在人間就能修行,所謂「十字街頭好打坐」,心在定當中,不要看外面的東西,《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保持覺心,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在這個地方用功。「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要管外面的境界,把這念心收回來,安住在覺性上,就是另外一個空間。大衆在禅堂裏禅修,要通身放下,連禅堂都不知道,只有這一念覺性存在,這樣功夫就用上了。
平時在常住發心,「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衆生,無衆生不度」,現在在禅堂裏,沒有衆生可度,沒有惡可斷,沒有善可行,這念清淨心就是最高的善法──中道實相善。佛法裏,善分成叁種,一個是假觀善、一個是真空善、一個是中道實相善。諸位在這裏打坐,就是中道實相善,是最高的善,超越俗谛、超越真谛,是中道第一義谛,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常寂常照,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
(叁)
悟道,就是悟到這個道理,照這個方法去修,絕對不會走遠路,絕對不會走錯路。古德雲:「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什麼是「明明白白一條路」?師父在這裏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不是明明白白嗎?要在這念心上來用功,不要打妄想,不要落昏沈,堅住正念,隨順覺性,這就是「明明白白一條路」。經雲:「佛在靈山莫遠求」,諸位聽法這念靈知靈覺,就是「靈山」。相信這個道理達到百分之百,一點懷疑都沒有,道就現前,這念清淨心、無爲心就現前了。
佛經雲:「一念相應成正覺」,與哪一念相應?與無爲法相應,與清淨心相應,與無念、無住、無爲這念覺性相應,就能成正覺。每個人都有這念心,只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修行要提得起也放得下,動的時候,要提得起,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靜的時候,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修行就是有動、有靜,動也動得,靜也靜得,就能得自在。一般人動也動不得,靜也靜不得,心一動,就打妄想,就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嘴一動,就是惡口、兩舌、绮語、妄言,說種種的壞話;身一動,就胡作非爲。一般人就是動也動不得,靜也靜不得。一靜下來,就感覺無聊、感覺空虛、煩惱、憂愁,所以,現代患憂郁症的人很多。
我們要動也動得、靜也靜得。一動,就是萬善圓彰。心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口只講佛法,不講壞話;身,只做佛事,不做壞事;打坐的時候,一念不生,這就是菩薩。在這個地方用功,用上了,這一生就能成道。假使始終和這個道理不相應,就要檢討反省、慚愧忏悔。什麼叫不相應?與無爲法不相應,坐在這裏昏沈、妄想,心煩意亂,這就是不相應。因爲過去沒有用這個功夫,當然不相應,現在就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要多靜坐,練習這個功夫,總有一天會達到這個境界;達到這個境界,就是諸佛、就是菩薩。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就是指我們這念心。
中臺禅寺建設完成了,大衆要用功、要落實,要進一步弘揚佛法,自利利他。《楞嚴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這是第一個境界。第二個境界,「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每個人只要發心,在平時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衆生,無衆生不度,這是菩薩發心,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現在打坐,就要一念不生,這是自己的事情,這個才是自己。這念心要淨、要定、要明,要能作主,不打妄想、不落昏沈,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念心才是自己。這念心養成了,壽命無始無終,就是無量壽、無量光。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把這些道理告訴大衆,自己要用功,用一分得一分,用十分得十分。一般人只知道布施修善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經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淨心成正覺。」整個世界都會壞掉,這念心清淨了,不會壞。清淨心什麼時候現前呢?就看自己的努力。
所謂「聞道有先後,開悟有遲疾,保養需時間,成道看因緣」,先聞道的是師兄,後聞道的是師弟,每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開悟有遲疾」,不要羨慕別人開悟,過去他修得很好,所以先開悟。悟什麼?悟這一念清淨心、悟這一念佛性。悟了以後不是就了了,還要悟後起修。悟了以後,知道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都有覺性,這個道理千真萬確。悟到「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以後,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雖然是薄地凡夫,這念心也不減少一絲一毫。「保養需時間」,悟了道不是馬上就能成道,悟了以後,要保養聖胎,在動靜閑忙當中保養這念心。保養成功了,最後就能成道,因此,「成道看因緣」。要了解這些道理,假使不了解,急也沒有用,因爲「解鈴還須系鈴人」,過去所造的惡業,誰也幫不上忙,必須自己去消化、去慚愧、去忏悔、去檢討、去化掉。用叁十七助道品,慚愧、檢討,知過、改過。
在平時,要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有總相念和別相念,專門用來對治煩惱。假使不修四念處觀,難以對治煩惱。所以,修行要找對方向,不要走錯路;否則,天天誦經、天天打坐、天天作早晚課,心卻跑掉了。一切法門都是對治法門,「念佛有一個自性佛」,我們的心當中有一個自性佛,要往心當中念,念而無念。起煩惱了,念一句:「阿彌陀佛!」把煩惱照破,這就是念佛的人。「誦經有一卷無字經」,念佛的目的,在于顯出我們心當中的佛;誦經的目的,在于顯出心當中有一部無字真經,要念而無念,修而無修。念是一個方便,修也是一個方便。念了以後,歸于無念。無念,就是歸還本心,歸于諸位聽法這念覺性,這就是本心。修了以後,要歸于無修。無修的這念覺性,才是我們的本性。
這念心有體、相、用叁大。每個人都有這念心,平常我們都在用這念心,眼睛看、耳朵聽、手在作用,這些都是心的作用。打坐,就是歸于體,歸于無作用,沈澱這念心,保持清淨、保持不動、保持覺性,一念不生,這才是自己,這是最高的境界。 一念不生,不是昏沈、不是妄想。南臺守安禅師雲:「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大衆在禅堂裏打坐,什麼都不管,通身放下,只有這一念覺性,行住坐臥不離當念。「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這念心坦坦蕩蕩,一念不生,什麼事都沒有,這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這叁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大衆在這裏用功,念念分明,不要打妄想、不要落昏沈,這念心始終像一盞燈一樣,像燒香的煙一樣,當中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只有這一念心,這就是用功。沒有別的,就是一個「歇」。「歇」,就是不動,保持這念覺性。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一百年度僧衆叁日禅修導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