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動,了了分明,這就是常寂光淨土,這就是如來。所以,由凡夫到佛的境界,有這四種層次的差別。
禅宗要達到成佛的境界,必須破叁關
即初關、重關、生死牢關
就禅宗的修證而言,要達到成佛的境界必須破叁關,即初關、重關、生死牢關。開悟就是破了第七識,就是破初關,等于見到初一的月亮;破重關,就是破了八識田中的法塵種子,月亮漸漸光明了;破了生死牢關,即見到了如來大光明藏,等于十五的月亮圓滿了,這就等于淨土宗所說的常寂光淨土。淨土宗的祖師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個定水珠、定火珠、定風珠。我們的貪心是水、瞋心是火、癡心是風。心當中起了欲愛、色愛,念一聲阿彌陀佛,弭平心中的貪念,這就是定水珠;人家罵我們一句,瞋火即將上升時,念一句阿彌陀佛,把心念一轉,這就是定火珠。起了邪見、生了愚癡,念一句佛號,轉化這念癡心,這就是定風珠。所以,念佛即是修禅定,目的亦在于定心、淨心。
淨土分有四種:
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若從果上來講「土」,淨土分有四種:第一、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有凡夫也有聖人。不一定念佛的人才能去,凡是修行學佛的人都能去;就是不信佛,但只要是好人、賢人,一樣可到凡聖同居土。第二、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帶業就能往生,而方便有余土必須消業才能往生。只有證到阿羅漢果,貪、瞋、癡、慢、疑、邪見─六根本煩惱完全漏盡時,才能往生到方便有余土。第叁、實報莊嚴土:真正發菩薩心的人才能生到實莊嚴土。也就是修一切善不著一切善,即經上所說:「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我們做了一件功德而能不生驕傲,功成不居,並將一切功德回向給衆生,罪過自己來承擔。能有這種心量,就是真正發菩薩心的人,將來的果報就是實報莊嚴土。第四、常寂光淨土,就是成佛的境界。「常寂」是指這念心達到不變不動,也就是達到寂滅;當下便得見阿彌陀佛的法身,這就是常寂光淨土。此乃佛教每個宗派都想達到的境界,所以佛法上講:「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凡聖同居土及方便有余土等于破了初關,實報莊嚴土等于破了重關,常寂光淨土等于破了生死牢關。
雲雨飄渺棲長空
參禅即在這念癡愛心上,轉識成智
念佛,就是念自心
淨土有五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這些都是要靠智慧才能得證的叁昧境界。假使不了解佛法,始終就是執著、鑽牛角尖,執著那一宗、那一派。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在告訴大家斷煩惱、證菩提,也沒告訴我們一開始就求生淨土。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無非是來對治吾人心當中的煩惱。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絕對不會執著,門戶之見也就一掃而空了。
我們從曆史上來觀察。佛法最興盛的時代是漢唐,而唐朝是禅宗最興盛的時期,所以禅是佛法的精髓。由于禅法能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假使沒有禅的存在,恐怕佛法很難延續至今,由此可知禅的重要性。真正淨土宗的祖師是絕對不會排斥禅宗的。憨山大師說:「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識得生死根;癡愛即是生死根,不拔癡愛難解脫。」念佛本來就是要超越生死、擺脫老病死苦的,但是先要認識生死的根本。一般人認爲人從父母而生是生,一口氣不來、兩腿一伸是死,這種生死是沒辦法了的:我們心當中的煩惱才是生死。把煩惱斷盡,心清淨了,什麼生死都能了得幹幹淨淨,憨山大師他就是悟到了這個道理。
他說每個人都有愚癡和貪愛,「愚癡」是我們人生顛倒的根本,「愛」更是生死的根源。「愛」就是貪,貪愛財、色、名、食、睡;「癡」是不信因果,不知道佛性人人本具。假使念佛、參禅不在這念癡愛心上來轉識成智的話,就是走錯路、走遠路了。他說:「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念癡愛;癡愛若能漸漸斷,心心彌陀全身現。」癡愛心就是念佛心,把念佛這念心拿來念癡愛,用這句話來回光返照。起瞋心時,看到起瞋心的那個地方,念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念,功德不可思議。假使執著這句佛號,念來念去念溜掉了,結果佛號是佛號、貪瞋癡是貪瞋癡,始終還是個衆生-- 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所以,念佛就是念自心。
假使用念佛的方法,把貪瞋癡減少了,心當中的光明、定力、神通妙用就會現前。等到念佛功夫得力了,一句佛號就能産生種種不可思議的感應。因爲心清淨、歸一了,便可轉識成智,一切神通妙用都是現成的。彌陀在那裏?無量光、無量壽在那裏?我在這裏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便是。憨山大師他確實悟到了這個道理。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識得生死根;癡愛即是生死根,不拔癡愛難解脫。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念癡愛;癡愛若能漸漸斷,心心彌陀全身現。即此便是真精進,不可一念便忘卻,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得向外別尋求。」憨山大師是淨土宗的祖師,他講的就是禅、就是淨,他的開示無非告訴我們「禅淨不二」的道理。
現在有些學密的人愈學愈迷,學淨的人起了執著,學禅的人心生顛倒,究其原因,就是源于對佛法的根本不了解。假使明白了這個道理,則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是淨土法門,無一不是在于定心、淨心,所以禅淨是一如的。
法界隨心現如來
使汙染的心,變成清淨的心
使相對的心,達到絕對的心
使迷失的心,變成覺悟的心
這便是真正的淨土
由于每個人的根機、智慧均不相同,所以佛說的法也就不一樣。有的從「事」、「理」上來講,有的從「因」、「果」上來談。譬如有一個人已到了窮途末路,事業完全失敗,精神頹喪,這個時候他什麼都不相信。假如這時你跟他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念佛將來可以往生,他有這麼一個希望,馬上就開始學佛了。過了一段時間,善根成熟,豁然開悟了,他這才了解到,西方極樂世界原來不離當前這念心。所以佛說一切法,皆是方便說、應機說。
禅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講「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兩句話的意義完全是一樣的。開悟、明心、見性,就是見佛;而淨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契悟無生,就是見佛。最後,借用虛雲老和尚的一副對聯來說明禅淨一如的道理。上聯是這麼寫的:「東西佛誠實語,南北佛誠實語,上下佛誠實語,爲我護念見此佛。」下聯是這樣寫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問君買餅點何心。」我們把上下聯對照一看,就可以發現其意義完全相通,禅淨本來就是一體。不過淨土宗多半是果上說、事上說,而禅宗則完全從因上說、理上說,這是不同的地方。說雖不一,卻殊途同歸。總之,不論禅也好,淨也罷,只要本著這個道理從心上去努力用功,使汙染的心變成清淨的心,使相對的心達到絕對的心,使迷失的心變成覺悟的心,這便是真正的淨土。
《禅與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