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这念心悟了就是道,迷了就是众生,起了邪见就变成魔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不但是国家的主人翁,而且是宇宙的主人翁。如此,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大富大贵吗,这么一想,心马上落实下来,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了,这就是禅的道理。
刚才讲过,禅到了最高境界就是不可说。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个陶渊明,他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就是禅的意境。这里所说的山气是什么?飞鸟是什么?飞鸟是指这念心的自在,山气指的就是心境。而「此中有真意」,真意就是佛法上所说的真心、自在。「欲辩已忘言」,说出来就不是了,但也不妨说一说。
禅的意境有深有浅,浅有浅得、深有深得,就好像学问成就的次第一般,从幼稚园、小学,一直到大学。悟境也是一样地,深浅迥然不同。古人有所谓大悟几百次、小悟几千次,就是指心境开拓的层次,和对宇宙人生看法的突破。如何融洽心与境,这就是属于禅的问题。(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一种是狭义的。广义来讲,是指这念心对外面万事万物的看法,一个是事,一个是理。)悟到「禅」。事与理就能够圆融、自在,则挑柴运米、迎宾送客无不是道。外境虽然千变万化,心境却始终一如,了了常知;这就是中道,这就是实相。中道就是指我们这念心达到这个境界,虽是不可说,但一说出来就是恰到好处;虽然不经过思虑,却是无思而得,此即是禅的妙用。
山河大地皆如来
对每一件事能够观察入微,明察秋毫
东西南北面面俱到
你现在就是四面佛
禅宗所说:心与境有四种层次。那四种层次?一种是夺境不夺人,一种是夺人不夺境,一种是人境俱夺,一种是人境俱不夺。也就是说,在什么时节,人存境不存;在什么时节,境存人不存;在什么时节,人境俱不存;在什么时节,人境俱存,这些道理假使悟到了,想想看,人生是不是很自在?假使没悟到这些道理,有了一点烦恼,心就打不开,看什么都不顺眼;悟到了,则可感受「溪声皆是广长舌,大地无非清净身」。
现在有些人专程去请四面佛。听说四面佛很有感应,所以很多人都争相参礼。想想看,四面佛在那里?要知道,佛佛平等,法法平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乃至于十方诸佛统统是一样的,他们的智慧、神通、福德、定力、慈悲,均是达到最高的境界,若是悟了禅心,对每一件事能够观察入微、明察秋毫,东西南北面面俱到;假使能够如此,你现在就是四面佛,这是属于广义的禅法。而狭义的禅,就是指当前这念心。以念佛来讲,念到一心不乱,这就是禅;乃至于诵经、持咒、修习止观,静坐参禅等种种行门,不外乎是帮助我们转识成智,把身心统一,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此即是狭义的禅。
总之,不论广义也好,狭义也好,既然是禅,不离当前这一念心。若能时时不离自性,处处都能作主,这就是禅的妙用了。
一切唯心,法从心生
十法界图
当中就是一个「心」字
天堂、地狱都是从这念心生出来的
现在谈「净」。先讲「净土」这两个字,首先讲「土」。什么叫「土」
一般修净土的人,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认为净土就是七宝宫殿,就是十方诸佛所在的清净国土,他把这个净土看得非常遥远、非常狭义,把它当作是心外的境界去追求。
所谓的土可以先从因上来讲,第一、土者出生义。我们这念心就好像土一样,它能生长一切五谷杂粮、金银财宝,所有金矿、银矿等等都在「土」当中。佛说十法界图,当中就是一个「心」字,假如我们这念心起了贪心便落入饿鬼道,起了痴心就落入畜生道,贪瞋痴太重的人就堕入地狱道。所以,地狱、饿鬼、畜生都是从我们的心生出来的。
假使现在想要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的功德就从心而生,当下就不堕入三途恶道而变成人道了。有的人观察人的世界是苦多乐少,认为天堂最好,例如有很多宗教都向往天堂、求生天上。从佛法来讲,有两种方法可以生天:一种是修十善,一种是修四禅八定,假如没有修四禅八定,也不修十善,要想生天,那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说天堂、地狱都是从这念心生出来的。
修行要从因上、心上去用功
才是一条正路
天界虽然快乐,但也有一定的寿命。譬如说,四天王天的天寿为五百年,忉利天的天寿为一千年,夜摩天的天寿为两千年,兜率天的天寿为四千年,化乐天的天寿为八千年,他化自在天的天寿为一万六千年,此是欲界六天的寿命。其他如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寿长短又各各不同,所以佛法中不生天,而是求证道果。修四谛法门便可证得声闻果,修十二因缘便可证缘觉果,修六波罗蜜即是菩萨果,修六波罗蜜圆满,就成佛了。由此可知,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圣人果位,都是从我们这念心生出来的。古德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又云:「一念不生,万法无咎」。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以,修行要从因上、心上去用功,才是一条正路。要知道净土即是净心,心净即佛土净,是谓之真净土。
观无量寿经上讲,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往生净土:第一、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慈心不杀;第二、正受三皈,受持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回向。能够把这三个条件做到,将来的果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修净土就会很落实。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往生」有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两种。我们这一生当中,身口意造了种种恶业,希望临终的时候见佛来迎,往生净土,这是带业往生;业障消尽,自然往生净土,谓之消业往生。「带业」必须要有定力才能带得动业障,假使没有定力,就随业流转了。而念佛就是修三昧,就是修禅定;临终十念往生必须要靠定力。我们有了病,心就妄想颠倒,作不了主,叫苦连天,何况临命终时,四大分散,痛苦异常。所以若要靠临终十念往生,必须现在修禅定,达到一心不乱,如此才有希望带业往生。
一般人说,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可以往生净土了。但所谓的「信、愿、行」也有深有浅,等于到美国一样;一要有机票,二要有入境证,三还要有路费。有了这三资粮,到了美国的居住时间有多久?生活情形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有才能又有大福报,在美国可自在无碍,称心如意。否则的话,东躲西藏,打工过活。所以修净土要有福德、禅定,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如净土五经中观无量寿经所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修一天一夜,超过西方极乐世界为善百年。相信每个人都会精打细算,现在好好的用功修福修慧,将来的果报就是庄严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现在种因,未来得果。现在不种因,只是等待弥陀来接,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法雨普润心苗生
动也动得,静也静得
最后达到动静一如
即是真不动义
第二、土者,不动义。吐一把口水,土不会烦恼;拉一泡小便,它也不生气;强盗、小偷在地上往来,土也不怨叹;佛菩萨在土上走过,土也不会高兴,这就是不动故。大家知道宋朝有一位苏东坡,他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人家赞叹你、毁谤你,事业成功或者失败,这些境界你都能熬得住,等于祖师所说的「瞋风吹不动,喜风吹不生」。
明白佛法以后,首先要学不动。学不动就要修定,修定的方法很多,如参禅、打坐、念佛、诵经等。所以「不动」义,不但是指坐着不动,就是与外境接触,心也不动。如古人所说:「十字街头好打坐」,先从静中养成,动中磨练;动也动得,静也静得,最后达到动静一如,即是真不动义。
第三、土者,负荷义。桥梁、道路,乃至于城市聚落,都营建在土地上。无论放多重的东西,它从未怨叹过,因为它有负荷载重的能力。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心愿广大就能忍辱负重,承担如来家业。这念心具足了以上这三种功德,净土就在眼前。
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讲:「念佛即是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现前一念皆灵照,昼夜六时演法音。」正如禅宗祖师所说:「有佛处亦不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也不住,空也不住,不住空、有两边,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看到粪便觉得它又脏又臭,狗却认为粪便是香的;粪坑里的虫子自己觉得很惬意,我自己却觉得污秽不堪,如果把它们移到清净水中,不久这些虫子都会死亡,究竟这些是净是秽?
秽土,不一定指污秽不净之地
净土,也不一定就是极乐世界
法界本就是一体,没有对待的存在。因为我们的心起了执着与分别,所以即使很近的地方也变成很远的地方;有了智慧,便可把烦恼转成菩提,把秽土转为净土。秽土不一定指污秽不净之地,净土也不一定就是极乐世界,一切都在于我们这念心。起了我慢,生了愚痴,这念心就成秽土;时时刻刻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起心动念都是善念,所做所为都是善行,当下这心就是净土,故经云:「心净佛土净」。
禅净不二圆证教
现在谈禅的修证与净土的修证。禅讲开悟-- 悟到这念心,所以禅宗讲破三关,这是禅宗特别的法门。若依圆觉经来讲,「圆觉」就是指我们当前这念觉性,分有四种层次:第一、凡夫随顺觉性,第二、贤位菩萨随顺觉性,第三、地上菩萨随顺觉性,第四、如来随顺觉性。先从凡夫地修起,有了进步,由凡夫进入贤位菩萨;继续用功,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等到事理圆融,契悟了中道实相,就成了地上菩萨;再用中道实相观破除无明,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现,最后究竟成佛,证入色空一如,境智双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这就是如来随顺觉性。当下这念心如如…
《禅与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