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這念心悟了就是道,迷了就是衆生,起了邪見就變成魔了。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不但是國家的主人翁,而且是宇宙的主人翁。如此,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大富大貴嗎,這麼一想,心馬上落實下來,人生更充實更有意義了,這就是禅的道理。
剛才講過,禅到了最高境界就是不可說。大家都知道曆史上有個陶淵明,他有一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就是禅的意境。這裏所說的山氣是什麼?飛鳥是什麼?飛鳥是指這念心的自在,山氣指的就是心境。而「此中有真意」,真意就是佛法上所說的真心、自在。「欲辯已忘言」,說出來就不是了,但也不妨說一說。
禅的意境有深有淺,淺有淺得、深有深得,就好像學問成就的次第一般,從幼稚園、小學,一直到大學。悟境也是一樣地,深淺迥然不同。古人有所謂大悟幾百次、小悟幾千次,就是指心境開拓的層次,和對宇宙人生看法的突破。如何融洽心與境,這就是屬于禅的問題。(禅可分爲兩種:一種是廣義的,一種是狹義的。廣義來講,是指這念心對外面萬事萬物的看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悟到「禅」。事與理就能夠圓融、自在,則挑柴運米、迎賓送客無不是道。外境雖然千變萬化,心境卻始終一如,了了常知;這就是中道,這就是實相。中道就是指我們這念心達到這個境界,雖是不可說,但一說出來就是恰到好處;雖然不經過思慮,卻是無思而得,此即是禅的妙用。
山河大地皆如來
對每一件事能夠觀察入微,明察秋毫
東西南北面面俱到
你現在就是四面佛
禅宗所說:心與境有四種層次。那四種層次?一種是奪境不奪人,一種是奪人不奪境,一種是人境俱奪,一種是人境俱不奪。也就是說,在什麼時節,人存境不存;在什麼時節,境存人不存;在什麼時節,人境俱不存;在什麼時節,人境俱存,這些道理假使悟到了,想想看,人生是不是很自在?假使沒悟到這些道理,有了一點煩惱,心就打不開,看什麼都不順眼;悟到了,則可感受「溪聲皆是廣長舌,大地無非清淨身」。
現在有些人專程去請四面佛。聽說四面佛很有感應,所以很多人都爭相參禮。想想看,四面佛在那裏?要知道,佛佛平等,法法平等。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乃至于十方諸佛統統是一樣的,他們的智慧、神通、福德、定力、慈悲,均是達到最高的境界,若是悟了禅心,對每一件事能夠觀察入微、明察秋毫,東西南北面面俱到;假使能夠如此,你現在就是四面佛,這是屬于廣義的禅法。而狹義的禅,就是指當前這念心。以念佛來講,念到一心不亂,這就是禅;乃至于誦經、持咒、修習止觀,靜坐參禅等種種行門,不外乎是幫助我們轉識成智,把身心統一,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此即是狹義的禅。
總之,不論廣義也好,狹義也好,既然是禅,不離當前這一念心。若能時時不離自性,處處都能作主,這就是禅的妙用了。
一切唯心,法從心生
十法界圖
當中就是一個「心」字
天堂、地獄都是從這念心生出來的
現在談「淨」。先講「淨土」這兩個字,首先講「土」。什麼叫「土」
一般修淨土的人,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認爲淨土就是七寶宮殿,就是十方諸佛所在的清淨國土,他把這個淨土看得非常遙遠、非常狹義,把它當作是心外的境界去追求。
所謂的土可以先從因上來講,第一、土者出生義。我們這念心就好像土一樣,它能生長一切五谷雜糧、金銀財寶,所有金礦、銀礦等等都在「土」當中。佛說十法界圖,當中就是一個「心」字,假如我們這念心起了貪心便落入餓鬼道,起了癡心就落入畜生道,貪瞋癡太重的人就墮入地獄道。所以,地獄、餓鬼、畜生都是從我們的心生出來的。
假使現在想要受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此五戒的功德就從心而生,當下就不墮入叁途惡道而變成人道了。有的人觀察人的世界是苦多樂少,認爲天堂最好,例如有很多宗教都向往天堂、求生天上。從佛法來講,有兩種方法可以生天:一種是修十善,一種是修四禅八定,假如沒有修四禅八定,也不修十善,要想生天,那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說天堂、地獄都是從這念心生出來的。
修行要從因上、心上去用功
才是一條正路
天界雖然快樂,但也有一定的壽命。譬如說,四天王天的天壽爲五百年,忉利天的天壽爲一千年,夜摩天的天壽爲兩千年,兜率天的天壽爲四千年,化樂天的天壽爲八千年,他化自在天的天壽爲一萬六千年,此是欲界六天的壽命。其他如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天壽長短又各各不同,所以佛法中不生天,而是求證道果。修四谛法門便可證得聲聞果,修十二因緣便可證緣覺果,修六波羅蜜即是菩薩果,修六波羅蜜圓滿,就成佛了。由此可知,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聖人果位,都是從我們這念心生出來的。古德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又雲:「一念不生,萬法無咎」。經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所以,修行要從因上、心上去用功,才是一條正路。要知道淨土即是淨心,心淨即佛土淨,是謂之真淨土。
觀無量壽經上講,必須具備叁個條件才能往生淨土:第一、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第二、正受叁皈,受持衆戒,不犯威儀;第叁、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回向。能夠把這叁個條件做到,將來的果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修淨土就會很落實。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
「往生」有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兩種。我們這一生當中,身口意造了種種惡業,希望臨終的時候見佛來迎,往生淨土,這是帶業往生;業障消盡,自然往生淨土,謂之消業往生。「帶業」必須要有定力才能帶得動業障,假使沒有定力,就隨業流轉了。而念佛就是修叁昧,就是修禅定;臨終十念往生必須要靠定力。我們有了病,心就妄想顛倒,作不了主,叫苦連天,何況臨命終時,四大分散,痛苦異常。所以若要靠臨終十念往生,必須現在修禅定,達到一心不亂,如此才有希望帶業往生。
一般人說,只要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就可以往生淨土了。但所謂的「信、願、行」也有深有淺,等于到美國一樣;一要有機票,二要有入境證,叁還要有路費。有了這叁資糧,到了美國的居住時間有多久?生活情形如何?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有才能又有大福報,在美國可自在無礙,稱心如意。否則的話,東躲西藏,打工過活。所以修淨土要有福德、禅定,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又如淨土五經中觀無量壽經所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修一天一夜,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爲善百年。相信每個人都會精打細算,現在好好的用功修福修慧,將來的果報就是莊嚴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有的,現在種因,未來得果。現在不種因,只是等待彌陀來接,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
法雨普潤心苗生
動也動得,靜也靜得
最後達到動靜一如
即是真不動義
第二、土者,不動義。吐一把口水,土不會煩惱;拉一泡小便,它也不生氣;強盜、小偷在地上往來,土也不怨歎;佛菩薩在土上走過,土也不會高興,這就是不動故。大家知道宋朝有一位蘇東坡,他講「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就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人家贊歎你、毀謗你,事業成功或者失敗,這些境界你都能熬得住,等于祖師所說的「瞋風吹不動,喜風吹不生」。
明白佛法以後,首先要學不動。學不動就要修定,修定的方法很多,如參禅、打坐、念佛、誦經等。所以「不動」義,不但是指坐著不動,就是與外境接觸,心也不動。如古人所說:「十字街頭好打坐」,先從靜中養成,動中磨練;動也動得,靜也靜得,最後達到動靜一如,即是真不動義。
第叁、土者,負荷義。橋梁、道路,乃至于城市聚落,都營建在土地上。無論放多重的東西,它從未怨歎過,因爲它有負荷載重的能力。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心願廣大就能忍辱負重,承擔如來家業。這念心具足了以上這叁種功德,淨土就在眼前。
有一位淨土宗的祖師講:「念佛即是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現前一念皆靈照,晝夜六時演法音。」正如禅宗祖師所說:「有佛處亦不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也不住,空也不住,不住空、有兩邊,這就是最真實的。我們看到糞便覺得它又髒又臭,狗卻認爲糞便是香的;糞坑裏的蟲子自己覺得很惬意,我自己卻覺得汙穢不堪,如果把它們移到清淨水中,不久這些蟲子都會死亡,究竟這些是淨是穢?
穢土,不一定指汙穢不淨之地
淨土,也不一定就是極樂世界
法界本就是一體,沒有對待的存在。因爲我們的心起了執著與分別,所以即使很近的地方也變成很遠的地方;有了智慧,便可把煩惱轉成菩提,把穢土轉爲淨土。穢土不一定指汙穢不淨之地,淨土也不一定就是極樂世界,一切都在于我們這念心。起了我慢,生了愚癡,這念心就成穢土;時時刻刻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起心動念都是善念,所做所爲都是善行,當下這心就是淨土,故經雲:「心淨佛土淨」。
禅淨不二圓證教
現在談禅的修證與淨土的修證。禅講開悟-- 悟到這念心,所以禅宗講破叁關,這是禅宗特別的法門。若依圓覺經來講,「圓覺」就是指我們當前這念覺性,分有四種層次:第一、凡夫隨順覺性,第二、賢位菩薩隨順覺性,第叁、地上菩薩隨順覺性,第四、如來隨順覺性。先從凡夫地修起,有了進步,由凡夫進入賢位菩薩;繼續用功,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等到事理圓融,契悟了中道實相,就成了地上菩薩;再用中道實相觀破除無明,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現,最後究竟成佛,證入色空一如,境智雙融,常寂常照,常照常寂,這就是如來隨順覺性。當下這念心如如…
《禅與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