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净
禅体净用佛道同 心圆土现不施功
老和尚开示于国际会议中心弘法大会
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净土宗讲「花开见佛悟无生」,
这二句话的意义完全一样。
开悟、明心、见性,就是见佛;
而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契悟无生,就是见佛,
所以禅、净本来就是一体。
不过净土宗多半是果上说、事上说,
而禅宗则完全从因上说、理上说,
虽说不一,却殊途同归。
不论禅也好、净也罢,
只要本着这个道理,从心上去努力用功,
便是真正的净土。
各位知识,今天我们有这么一个很好的因缘,在这个地方研究佛法,乃是由于有台湾这么一块福地。现在世界各国有许多地方都在动乱、饥荒、种族仇恨当中,我们今天有缘得闻佛法,实在是过去生中修来的福德。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要发个大愿:「把佛法推广到全世界,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听闻佛法,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人间净土!」
禅即是净,净即是禅
两者皆是佛的心要
都必须在因地上去努力
从心地上去修
现在我所要讲的题目是「禅与净」。关于「禅与净」的道理,只要对佛法有研究的人都能有一些了解。中国佛教一千多年来,对于禅与净,最初开始时就各立门户,各有见解,彼此互相毁谤、排斥,一直到现在还是有这种趋向,为什么呢?就是对禅与净的根本道理没有圆融与贯通。不知道禅即是净,净即是禅,禅净不二之理,两者皆是佛的心要,都必须在因地上去努力,澄清当前这念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修禅、修净都是一样的了。
修行学佛无论修任何宗派,举凡禅、净、密、律、教等都必需从因上来转,从心地上去修。若不知道从心上去用功,那不论怎么修,与佛还是隔得很远的。那么今生只是种个善根,很难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所以我选择这个题目,来解答「禅」与「净」间的疑问。佛法就是要断疑生信,假使我们对于佛法存有一点点疑问,就很难从中得到利益。那我们的道业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了。
禅者佛之心
佛的智慧、慈悲、定力、福德、种种功德
乃至神通妙用
这一切都是从何而来的呢?
其实修行就是要学佛的心。经上说的非常清楚:「禅者佛之心也,教者佛之口也,律者佛之身也」。我们现在就来谈「禅」─佛之心也。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乃至一切语言动作,都是从我们当前这念心产生出来的。现在科学这样发达,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学,并未注意到科学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智慧的产生就必须要有清净的心,心要安详,要自在、宁静,就如同诸葛亮所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须保持清静、明白的心。
「禅」就是佛的心要。我们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菩萨看齐,就如儒家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成佛。学习佛的智慧、慈悲、定力,乃至于佛的福德,以及种种功德乃至神通妙用。而这一切都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心当中生出来的。这个心不是凡夫心,不是散乱心,不是贪心、瞋心、痴心、慢心,更不是嫉妒、仇恨,那是个什么样的心呢?就是「禅心」。「禅心」,在一般人听起来非常陌生,有的很向往,有的认为「禅」高不可攀,一听到禅就倒退三步,甚至还发生误会。不但不懂佛法的人误会,就连佛弟子中也不少人误会。什么原因呢?由于近来在中国,很少人提倡「禅」,所以对禅非常陌生。一般人说修禅会落空,会走火入魔,非常危险,所以对禅很向往的人不敢去修,因此始终无法入门;故对「禅」─真正佛的心,始终是无法落实。禅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定心、净心、悟心、明心,这是最重要的。
学禅会走火入魔的说词,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是说他修禅的时候,认识不清楚、观念错误、走错了路头,误认邪知邪见的人为师,以致于一盲引众盲,所以就产生这两种毛病。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作走火?什么是入魔?明白以后,就不会产生恐惧,也不会认为修禅容易落空。
走火入魔
走火入魔与「禅」是毫无关系的
「走火」是属于生理上的问题。我们知道,生命是由两大部分所组成: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精神是指我们这个心,物质就是指色身。每一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都有四肢五官,佛法上就把这四肢五官分成为四大种: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大家都知道,道家安炉炼丹,就是要先守丹田,运气引导,存想一个定点。这个定点就是我们肚脐下面一寸三分的地方,用我们的意识把心念集中于此,那里就会发烧、发热,这就称之为「火」。把火集中在那个地方,然后用意识来引导这个火,打通任、督二脉,甚至于转小周天、大周天。如果业障太重,心情过于急躁,方法拿捏不稳,就会产生气血逆流,致微细神经受损,甚至发生呕血,或者半身不遂,严重者因此死亡。佛法中根本就不修这个法门,是不会发生走火的毛病的。
再来讲「入魔」。什么是「入魔」?现在有很多学打坐的人,坐没打好,反而变成神经兮兮的,什么原因呢?就是有所求。希望佛菩萨来加持;希望上师来加持;希望耶稣来加持;希望济公活佛及神明来加持等等甚众。白天如此祈求,晚上也是如此。长此以往,幻境就来了; 或梦到上帝、上师,或梦到菩萨,或梦到种种神明来同他讲话,这时候他就信以为真了,乃至于告诉他种种法门及吉凶祸福等。最初有些感应,慢慢愈信愈深、愈执着。以后,在白天仿佛也听到有人跟他讲:他是妈祖,他是上帝,他是观音,是济公等等,乃至说自己是罗汉、菩萨、佛来转世度众生的。
渐渐地,左右的人误以为他得了神通,而他说出来的话也似乎有些灵验,有些似神通的样子。现在就有很多这种人。经过一年、二年、三年,这种感应慢慢不灵了,而且晚上失眠、头痛,甚至于精神失常。这时候旁边的人告诉他:「你是着魔了,不是得了什么神通!」他一想,确实认为着魔了;产生恐惧、烦恼,失去以前的信心,晚上睡觉也睡不着,精神恍惚。于是就到处找师父,求上师加持、念咒,用种种方法来降伏魔恼。不降伏还好,一降伏,问题就愈严重了,为什么呢?他不知道这些境界是意识变化出来的,是自己心当中生出来的幻境。这一降伏把心分成了两边,成了对立的两种境界,自己和自己作对;慢慢地就变成精神失常。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社会上,这种人似乎是愈来愈多,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着魔」。我们了解什么是「走火」、什么是「入魔」之后,就知道这些与「禅」是毫无关系的。
神通自在其中
神通智慧不是外面求来的
而是我们心的本能
我们这念心,因为有了妄想、烦恼、所以没有灵感。假使我们把烦恼化掉,执着破除,那么这念心就好像一潭止水一般,纹风不动,像一面镜子一样,不落一点尘垢,这个时候才真正是有智慧、有神通。因为神通智慧不是外面求来的,而是我们心的本能。每个人都知道,我们这念「心」潜藏有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我们修禅的目的,就是在开发这种潜在智慧与力量,亦即禅宗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使我们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等种种烦恼化掉,启发我们本具的智慧,转识成智,圆成佛道。这些烦恼化掉以后,心就安定下来了,身体自然就会健康。照着这样的方向去用功,就是道、就是禅了。
禅,就跟水的源头一样
把水的源头找到了
这股水
始终是用不完的
「禅」就是三昧,就是正定。亦即金刚经上所讲的「无住心」。我们这念心达到安详、自在。如一潭止水,这就是真正的禅。到这个时候,说出来都是一种名相,一种方便譬喻。这种境界只有自己能够了解与体会,禅宗祖师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譬如说我看到月亮,用种种方法来形容它;假使你没有见到过月亮,任凭我怎么形容它;假使你没有见到过月亮,任凭我怎么形容,始终还是一知半解。禅心也是如此。到达这个境界,称之为不可说、不可思议,但是也可以思、也可以议、也可以说。说了以后不执着,思了以后不去攀缘,即是思而无思,念而无念。我们一天做了种种计画、种种安排,这就是思,而后把这能思能念的心放下,心放下来就是禅。你若真正悟到了,那么行是禅,坐是禅,思惟也是禅,一切生活言行都是禅。所以禅宗祖师说:挑柴运米,无不是神通妙用。这就是真正悟到禅心了。「禅」就跟水的源头一样,把水的源头找到了,这股水始终是用不完的。但这是一潭活水,不是死水;简单一句话,找到本心,就等于找到水的源头。
我们心当中本具的一切功德、智慧,和佛陀完全是一样的。经上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成了菩萨,这念心不加一丝一毫。一切众生,乃至于虫子、畜生,这个本性也并未减少一丝一毫。要想把尘封已久的心屝打开,必须有方法:佛经上有八万四千法门,就如八万四千支钥匙。我们每个人的心都被尘劳封锁了,所以用八万四千支钥匙来把心门打开。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佛法值得每个人去追寻。禅的意义就是这念心的净化与提升,由相对达到绝对,由粗的心达到细的心。经上说,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萨的心是粗中之细;佛的心是细中之细。因为它细中有细,所以看每个问题都看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达到绝对的心,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而这念心在什么地方?就是我在这里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
月涌大江流
这念心
悟了就是道,迷了就是众生
起了邪见,就变成魔了
这念心,一般人不知道去用它。中庸里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就是说把这念心放开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宇宙,都在这念心当中;。把心收回来,什么人都找不到,小偷偷不了,强盗也抢不了。佛法上讲,放之则周沙界,收之则一微尘;确实我们这念心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这就是道。道是…
《禅与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