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淨

  禅與淨

  禅體淨用佛道同 心圓土現不施功

  老和尚開示于國際會議中心弘法大會

  

  禅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淨土宗講「花開見佛悟無生」,

  這二句話的意義完全一樣。

  開悟、明心、見性,就是見佛;

  而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契悟無生,就是見佛,

  所以禅、淨本來就是一體。

  不過淨土宗多半是果上說、事上說,

  而禅宗則完全從因上說、理上說,

  雖說不一,卻殊途同歸。

  不論禅也好、淨也罷,

  只要本著這個道理,從心上去努力用功,

  便是真正的淨土。

  各位知識,今天我們有這麼一個很好的因緣,在這個地方研究佛法,乃是由于有臺灣這麼一塊福地。現在世界各國有許多地方都在動亂、饑荒、種族仇恨當中,我們今天有緣得聞佛法,實在是過去生中修來的福德。在這裏,我希望大家要發個大願:「把佛法推廣到全世界,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夠聽聞佛法,使我們的世界成爲人間淨土!」

  禅即是淨,淨即是禅

  兩者皆是佛的心要

  都必須在因地上去努力

  從心地上去修

  現在我所要講的題目是「禅與淨」。關于「禅與淨」的道理,只要對佛法有研究的人都能有一些了解。中國佛教一千多年來,對于禅與淨,最初開始時就各立門戶,各有見解,彼此互相毀謗、排斥,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這種趨向,爲什麼呢?就是對禅與淨的根本道理沒有圓融與貫通。不知道禅即是淨,淨即是禅,禅淨不二之理,兩者皆是佛的心要,都必須在因地上去努力,澄清當前這念心。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修禅、修淨都是一樣的了。

  修行學佛無論修任何宗派,舉凡禅、淨、密、律、教等都必需從因上來轉,從心地上去修。若不知道從心上去用功,那不論怎麼修,與佛還是隔得很遠的。那麼今生只是種個善根,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我選擇這個題目,來解答「禅」與「淨」間的疑問。佛法就是要斷疑生信,假使我們對于佛法存有一點點疑問,就很難從中得到利益。那我們的道業也就很難有所成就了。

  禅者佛之心

  佛的智慧、慈悲、定力、福德、種種功德

  乃至神通妙用

  這一切都是從何而來的呢?

  其實修行就是要學佛的心。經上說的非常清楚:「禅者佛之心也,教者佛之口也,律者佛之身也」。我們現在就來談「禅」─佛之心也。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典,乃至一切語言動作,都是從我們當前這念心産生出來的。現在科學這樣發達,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學,並未注意到科學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結晶;而智慧的産生就必須要有清淨的心,心要安詳,要自在、甯靜,就如同諸葛亮所言:「淡泊以明志,甯靜以致遠。」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須保持清靜、明白的心。

  「禅」就是佛的心要。我們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菩薩看齊,就如儒家所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們的目標就是在成佛。學習佛的智慧、慈悲、定力,乃至于佛的福德,以及種種功德乃至神通妙用。而這一切都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從心當中生出來的。這個心不是凡夫心,不是散亂心,不是貪心、瞋心、癡心、慢心,更不是嫉妒、仇恨,那是個什麼樣的心呢?就是「禅心」。「禅心」,在一般人聽起來非常陌生,有的很向往,有的認爲「禅」高不可攀,一聽到禅就倒退叁步,甚至還發生誤會。不但不懂佛法的人誤會,就連佛弟子中也不少人誤會。什麼原因呢?由于近來在中國,很少人提倡「禅」,所以對禅非常陌生。一般人說修禅會落空,會走火入魔,非常危險,所以對禅很向往的人不敢去修,因此始終無法入門;故對「禅」─真正佛的心,始終是無法落實。禅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定心、淨心、悟心、明心,這是最重要的。

  學禅會走火入魔的說詞,表面上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就是說他修禅的時候,認識不清楚、觀念錯誤、走錯了路頭,誤認邪知邪見的人爲師,以致于一盲引衆盲,所以就産生這兩種毛病。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叫作走火?什麼是入魔?明白以後,就不會産生恐懼,也不會認爲修禅容易落空。

  走火入魔

  走火入魔與「禅」是毫無關系的

  「走火」是屬于生理上的問題。我們知道,生命是由兩大部分所組成:一種是物質,一種是精神。精神是指我們這個心,物質就是指色身。每一個人都有眼耳鼻舌身,都有四肢五官,佛法上就把這四肢五官分成爲四大種: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大家都知道,道家安爐煉丹,就是要先守丹田,運氣引導,存想一個定點。這個定點就是我們肚臍下面一寸叁分的地方,用我們的意識把心念集中于此,那裏就會發燒、發熱,這就稱之爲「火」。把火集中在那個地方,然後用意識來引導這個火,打通任、督二脈,甚至于轉小周天、大周天。如果業障太重,心情過于急躁,方法拿捏不穩,就會産生氣血逆流,致微細神經受損,甚至發生嘔血,或者半身不遂,嚴重者因此死亡。佛法中根本就不修這個法門,是不會發生走火的毛病的。

  再來講「入魔」。什麼是「入魔」?現在有很多學打坐的人,坐沒打好,反而變成神經兮兮的,什麼原因呢?就是有所求。希望佛菩薩來加持;希望上師來加持;希望耶稣來加持;希望濟公活佛及神明來加持等等甚衆。白天如此祈求,晚上也是如此。長此以往,幻境就來了; 或夢到上帝、上師,或夢到菩薩,或夢到種種神明來同他講話,這時候他就信以爲真了,乃至于告訴他種種法門及吉凶禍福等。最初有些感應,慢慢愈信愈深、愈執著。以後,在白天仿佛也聽到有人跟他講:他是媽祖,他是上帝,他是觀音,是濟公等等,乃至說自己是羅漢、菩薩、佛來轉世度衆生的。

  漸漸地,左右的人誤以爲他得了神通,而他說出來的話也似乎有些靈驗,有些似神通的樣子。現在就有很多這種人。經過一年、二年、叁年,這種感應慢慢不靈了,而且晚上失眠、頭痛,甚至于精神失常。這時候旁邊的人告訴他:「你是著魔了,不是得了什麼神通!」他一想,確實認爲著魔了;産生恐懼、煩惱,失去以前的信心,晚上睡覺也睡不著,精神恍惚。于是就到處找師父,求上師加持、念咒,用種種方法來降伏魔惱。不降伏還好,一降伏,問題就愈嚴重了,爲什麼呢?他不知道這些境界是意識變化出來的,是自己心當中生出來的幻境。這一降伏把心分成了兩邊,成了對立的兩種境界,自己和自己作對;慢慢地就變成精神失常。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社會上,這種人似乎是愈來愈多,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著魔」。我們了解什麼是「走火」、什麼是「入魔」之後,就知道這些與「禅」是毫無關系的。

  神通自在其中

  神通智慧不是外面求來的

  而是我們心的本能

  我們這念心,因爲有了妄想、煩惱、所以沒有靈感。假使我們把煩惱化掉,執著破除,那麼這念心就好像一潭止水一般,紋風不動,像一面鏡子一樣,不落一點塵垢,這個時候才真正是有智慧、有神通。因爲神通智慧不是外面求來的,而是我們心的本能。每個人都知道,我們這念「心」潛藏有無窮的智慧與力量。我們修禅的目的,就是在開發這種潛在智慧與力量,亦即禅宗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使我們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等種種煩惱化掉,啓發我們本具的智慧,轉識成智,圓成佛道。這些煩惱化掉以後,心就安定下來了,身體自然就會健康。照著這樣的方向去用功,就是道、就是禅了。

  禅,就跟水的源頭一樣

  把水的源頭找到了

  這股水

  始終是用不完的

  「禅」就是叁昧,就是正定。亦即金剛經上所講的「無住心」。我們這念心達到安詳、自在。如一潭止水,這就是真正的禅。到這個時候,說出來都是一種名相,一種方便譬喻。這種境界只有自己能夠了解與體會,禅宗祖師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譬如說我看到月亮,用種種方法來形容它;假使你沒有見到過月亮,任憑我怎麼形容它;假使你沒有見到過月亮,任憑我怎麼形容,始終還是一知半解。禅心也是如此。到達這個境界,稱之爲不可說、不可思議,但是也可以思、也可以議、也可以說。說了以後不執著,思了以後不去攀緣,即是思而無思,念而無念。我們一天做了種種計畫、種種安排,這就是思,而後把這能思能念的心放下,心放下來就是禅。你若真正悟到了,那麼行是禅,坐是禅,思惟也是禅,一切生活言行都是禅。所以禅宗祖師說:挑柴運米,無不是神通妙用。這就是真正悟到禅心了。「禅」就跟水的源頭一樣,把水的源頭找到了,這股水始終是用不完的。但這是一潭活水,不是死水;簡單一句話,找到本心,就等于找到水的源頭。

  我們心當中本具的一切功德、智慧,和佛陀完全是一樣的。經上說:「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成了菩薩,這念心不加一絲一毫。一切衆生,乃至于蟲子、畜生,這個本性也並未減少一絲一毫。要想把塵封已久的心屝打開,必須有方法:佛經上有八萬四千法門,就如八萬四千支鑰匙。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被塵勞封鎖了,所以用八萬四千支鑰匙來把心門打開。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佛法值得每個人去追尋。禅的意義就是這念心的淨化與提升,由相對達到絕對,由粗的心達到細的心。經上說,衆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佛的心是細中之細。因爲它細中有細,所以看每個問題都看得清清楚楚,也就是達到絕對的心,只有一念,沒有第二念。而這念心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在這裏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

  月湧大江流

  這念心

  悟了就是道,迷了就是衆生

  起了邪見,就變成魔了

  這念心,一般人不知道去用它。中庸裏說:「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就是說把這念心放開來。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整個宇宙,都在這念心當中;。把心收回來,什麼人都找不到,小偷偷不了,強盜也搶不了。佛法上講,放之則周沙界,收之則一微塵;確實我們這念心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這就是道。道是…

《禅與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習禅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