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義谛 4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诤,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寬恕衆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第一義谛》(4)慧律法師講 他那一支假槍,前面那個半流氓,那個假槍又拿出來了,開門就拿那一支假槍起來,要嚇唬他一下了,那一支假槍又拿出來了,比著對方。後面那個坐的是真正的黑道大哥,剛好有真槍,人家胸口的刺青是刺一只鴨跟一只豹,“鴨豹”(橫行霸道)!你……你跟人家比什麼?對不對?他看那個槍拿出來的時候,人家那個黑道是真槍啊,一槍就先開槍了,拿假槍的沒有子彈,玩弄一下可以,玩弄一下。這一下子中彈,心髒一槍斃命,倒在那個地方!玩假槍的人遲早會被無明煩惱打死,玩真槍的人,明心見性是玩真槍,這是真正的修行人。下手處不生不滅,這是玩真槍。諸位!修行是真槍實彈的東西,對自己的生死一點都不忽略,這是玩真槍。玩真槍,真如自性可以打死煩惱的;玩假槍的人,無明煩惱會打死你的真如。 所以諸位!腳踏實地的做,不搞名、不搞利、不強出頭。人家說我們好,我們隨喜;人家說我們不好,我們檢討。好是音聲,如夢幻泡影;說我們不好,也是如夢幻泡影,不實在的世間。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修行是對自己負責,不是要修給別人看的。對不對?就像歌星、影星一樣,那些藝人,出來的時候,哇!化妝化得很好看;回家的時候一卸妝,因爲不是舞臺嘛,卸妝,認不出來,認不出來!她只有二分漂亮,結果化妝起來十分漂亮,一卸妝以後認不出來!那個貌相是可以化妝、造假的,諸位!修行不能造假,沒有見性就是沒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是講真心話。所以真實的修行,是給那一些誠懇的人,對那一些喜歡搞名搞利的,我們講這個沒有用的!對不對?打臉子充胖,有什麼用呢?沒有用的!所以,假槍、真槍這個比喻,你就知道,修行是真槍實彈的東西,不能造假的。 第一義谛又稱爲第一義空;又稱爲第一勝義空;又稱第一勝義谛。第一義又稱爲第一義空,也就是最究竟畢竟空,諸法當體就是空,沒有任何的能所,爭吵,其實在跟自己的情緒爭吵。今天哪一個人得罪你,你很煩惱,諸位!錯了!是自己的心的問題,我們的心跟他抗拒,不能融入自己的心性,沒有能所,所以你覺得很委屈,白的,他硬要把你染成黑的,在聖人來講,沒有黑跟白,它就沒有相的東西,你怎麼染汙它呢?所以,聖人聽到所有的贊歎,如大地的不動;聖人聽到所有的毀謗,也是如大地的不動,沒有什麼增減的,一切都是衆生的問題,不是聖人的心性的問題。只有凡夫有是、有非,是非是對立的東西,大悟的聖人不落入是、不落入非;不落入觀念、不落入能所,沒有!因爲第一義、勝義谛就是空。道本無形,本不可說。師父今天爲了利益無量的衆生,所以方便說。剛剛說:悟諸法不可得,即入第一義谛。悟無所得,即入佛行處。你要了解佛怎麼修行的嗎?佛體悟到諸法無所得,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什麼叫做善分別諸法相?用妙智分別一切根、塵、識所顯現的十八界的諸法,了解法法本空,沒有東西可以分別,叫做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谛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第一義究竟無所分別。所以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就是這個道理。(衆鼓掌)運用我們的妙智,于根塵識十八界,所有的人生跟宇宙,看到的統統不作分析,了悟當體即空,直接契入無生,單刀直入,無可言說,回歸當下,刹那即見永恒,一刹那中,即見永恒,就是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簡單講:用心性的妙智分別諸法相,而法相本來就空,沒有能分別的,也沒有所分別的,叫做善分別。衆生是惡分別,這一定是!碰到事情是一定你錯我對、我好你壞。對不對?所以如果你不想跟衆生摩擦,如果你不想跟衆生摩擦,就這樣子:你大我小、你善我惡、你好我壞、你是我非,用這種心態跟衆生相處,日子會比較好過一點。大家二個統統對,對不對?二個統統對,到最後就是火冒叁丈,彼此不愉快。所以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諸位!如果我們能夠退一步,容忍一切衆生,在我們的心性其實沒有什麼增減;何況忍辱跟退讓,是一種修行人很重要的美德。衆相緣起,空無自性,諸位!相不可得,五陰——色、受、想、行、識,諸位!色不可得,受不可得,想不可得,行不可得,識不可得,五陰不可得。了悟五陰本空,五陰就是佛,即身就是佛,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當我們體悟到色受想行識不可得,刹那之間就轉成諸佛身,即五陰身就是諸佛身。但是,在這裏要講理跟事。人家講:師父!請問慧律法師!我碰到一個難題:到底什麼是佛?有一個法師問得非常好:請問慧律法師!開悟的人算不算佛?這個要分理跟事,大悟見性就是佛,他的心跟佛一樣,這是站在理上來講。站在事相來講,沒有佛的叁十二相,不是佛;沒有佛的八十種好,不是佛;沒有佛的十力,不是佛;沒有佛陀的十八不共法,不是佛。站在理上來講,大悟的人就是佛;站在事相來講,沒有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不是佛,要分理跟事來討論,理跟事來討論。哇!法師!您這個答案我很滿意,非常滿意!(衆鼓掌)他說他這個問題問了很多的法師,很多的法師跟他回答的答案,他都不滿意,我就跟他講:要分理跟事來講。 所以我們就知道,六入無所入,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根攀緣六塵,本來沒有能所,不可攀、不可緣,六入。六根跟六塵就是十二處,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根、塵、識一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七大——地水火風空……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諸位!不可得,日月星辰不可得、山河大地不可得,都是緣起的假相;花草樹木,求其體性不可得,都是因緣生的假相;鳥獸蟲魚不可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可得。諸位!語言不可得、文字不可得、音聲不可得。 念佛的人要念得有智慧,有一個比丘住茅蓬住了二十年,來到文殊講堂,很有禮貌,具足威儀,說:頂禮法師!我說:很好!我就問了:哪來的呀?從哪來?說:我從中部的山區來。我問:怎麼用功?他說:我專門念佛,專門誦經、念佛。很好!我就跟他講:能問你一個問題嗎?他說:好!《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現在念佛是音聲嗎?是!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說說看,你現在是用什麼求佛呢?《金剛經》是佛講的、《彌陀經》是佛講的,二種一定要有交集,這講得那麼清楚了,念佛的人對第一義谛不懂,那你如何契入佛心呢?他說:我念佛念了二十年,沒有人告訴我。《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彌陀經》講:若一日……乃至七日,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本性的功夫,有理一心跟事一心。二本經都是佛講的,一個叫你不可音聲求,一個叫你念佛要一心不亂,二本經典有沒有交集?因爲都是佛說的。嗯!他說:我沒有想過,也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說:這個問題就是存在啊,這個就是真正的問題,沒有發現問題。《金剛經》講,叫你開般若智慧,所以破一切相;淨土法門叫你念一句佛,重點在哪裏?重點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還是心性的功夫。《金剛經》破相,是心性的功夫;念佛一心不亂,還是心性的功夫。在座諸位!經典、萬般的經典,沒有會歸究竟的心性,實相無相,第一義谛的妙理,妙性涅槃,大圓滿的鏡智,諸位!這一本經典跟這一本經典會矛盾的,這一本經典跟這一本經典會矛盾的。 有一個人,說:我念佛,我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我把阿彌陀佛擺一尊,阿彌陀佛,其他都是多余的!我說:嗯!沒意見。旁邊有一個居士跟他講說:不可以這樣子啊,釋迦牟尼佛,水有源,木有本啊,對不對?飲水要思源啊!我們家裏還是要擺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教主啊!嗯!我跟他講:嗯!也對!另外剛剛那個說:這樣不行啊!觀世音菩薩會生氣呀,旁邊都沒有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你碰到困難怎麼辦?嗯!第四個說:那這樣不行啊!我們萬一修行沒有去極樂世界,掉進墮叁惡道,要地藏王菩薩,我們也要擺一尊地藏王菩薩。第五個就說:這樣也不對啊!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先消災,怎麼往生極樂世界呢?我們還是要擺一尊藥師佛!大乘佛法就是這樣讓人無所適從,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 如果說見性了,佛佛道同,你擺哪一尊都不一樣嗎?不擺,不擺也是一樣啊!這個就是說見性的重要,它就是重要,進入沒有爭論的心性法門,這樣才不會拉右邊。。。對不對?偏左邊,拉右邊偏右邊,拉左邊偏左邊,這樣才不會偏,佛法這樣叫做圓滿。如果這個不懂,修行就會一直處在矛盾當中:到底我要怎麼修行?所以,當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萬般的衆生,跟我們的生死都沒有關系,我現在不能打妄想。要正智、要如如,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你把所有的問題,都告訴自己:是我的問題!那麼你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說碰到了問題,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的問題,那這個問題就會很難解決,你沒辦法去改變別人。我一直重複講: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我這樣講,有智慧的人就反應很快;可是有愚癡的人,她的解讀跟我講的不一樣!有一次,她的老公是我的徒弟,皈依了師父,他常常在看師父的光盤,喔!太好了: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她老公覺得真的是太好了,他也尊重老婆一切的決定,習氣啊怎麼樣。他的老婆就不是這樣子的,有一次二個夫妻吵架,他老婆就搬出真理出來了:你今天,我告訴你:你有沒有聽過你師父講的話?哪一句話?他說:哪一句呀?你師父不是講嗎?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嗎?她老公說:對啊!你改變你自己就好,你休想改變我!我說:我這個意思好像不是這樣子喔,這個體會得好像…

《第一義谛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