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差太大了!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是降伏自我,怎麼變成固執自己,叫別人不要改變我們?這個實在是體悟錯誤,體悟錯誤。 所以接下來,入第一義谛,涅槃妙心,語言不可得、文字不可得、音聲不可得、善惡不可得、觀念不可得、美醜不可得、能所不可得、識心執著分別不可得,識心執著分別是認賊作父。識心執著分別,就是譬如說這是一個本體,這有一個光度,本體,譬如這一只手,這是本體。識心分別就是什麼?識心分別就是這樣子,手,這一只手有影子,這只手是清淨的,現在因爲能所不斷,所以影子投射在這一只手。如果我們要見性,第一義谛,把這個影子除掉,把這個客觀環境拿掉,主觀的意識自然就消失。因爲主觀意識的認同,所以相一直都不離,包括晚上都作夢。所以識心分別就是本性的影子,本性加上一層影子,起心動念,加上一層影子。好!現在來討論,本性如同手,識心分別就像手上所顯現的影子,你說是一嗎?也不對,因爲手不是影子。你說是二嗎?也不對,這一只手上面的影子,不可以離開這一只手,識心分別就是這樣子。識心分別是不是本性?不是,它是本性的影子;它能不能離開本性?不行!就像一棵樹木,就像一棵樹木,這一棵樹木如果代表本性,那麼我們的識心分別就是影子。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心中所顯現的影子,萬法唯心現量。所以,二條路線:迷的衆生,有無明、煩惱、有種種的煩惱,看到了影像——假相;悟了就看到了真如,看到了真如就是無所見,就是本性所顯現的。 再來,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真如自性,離塵有自體性,這個很多人都聽不懂,學佛學了好久,還是聽不懂這個到底佛的用意是什麼?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的意思就是說:主觀跟客觀同時存在,這個影子是主觀,這一張紙是客觀,主觀跟客觀一交接,成爲本性上的一層影子。離塵,塵就是這個客觀的環境,離塵無自體性,離塵以後,這個主觀意識怎麼樣?也不存在。就是主觀意識承認外面的客觀,客觀意識影響主觀,主觀不離客觀,客觀不離主觀。這個就像二根草,這是蘆葦,把它並在一起,這個蘆葦一長出來,就是兩根並在一起,拿掉一根,這一根就倒了!主觀跟客觀意識形態也是這樣子的,我們認賊作父,就是不知道心中的識心分別是賊,本性才是真正的我們的父。好!本性是清淨的,因爲本性心上有一層意識的影子,客觀的環境一顯現,你看到手中的影子,對不對?手中的影子就是客觀,這個影子能不能離開這一只手?不可以!影子不能離開這一只手。但客觀的環境散開來,影子不見了,恢複真如,放下客觀的環境、主觀的意識分別心,本性就慢慢的顯現。當然這講起來有更深的道理。所以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真如自性,離塵有自體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是存在的,一直存在的,一直存在的,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一義谛,涅槃妙心。今天要修行的,不是你一直拜佛猛磕頭,叫做修行;也不是你喊破喉嚨念佛,叫做修行,要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鼓掌) 如果拜佛叫做修行,那麼那個殘障的人,沒有二只腳,那他怎麼修啊?如果打坐叫做修行,不是佛法,佛法是心法,如果打坐叫做修行,然後沒有那個下半身的人,二只腳都截肢,那他一輩子不就做凡夫了?那念佛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也行啊!修行跟那兩只腿有什麼關系?兩只腿是給我們方便,是給我們方便走路。所以我們現在不了解,佛不念佛,佛不拜佛,佛不禮佛,佛不繞佛,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佛不念佛,佛性本空,沒有能念、所念。佛不拜佛,你要拜誰?往前拜?往後拜?你自性就是佛,佛不拜佛,釋迦牟尼佛來要拜誰呢?在座諸位!禮佛、拜佛、念佛也是一樣,藉著這一句阿彌陀佛,攝我們的心,如果我們的心攝不住,常常看衆生的煩惱,起無量的差別心,那麼你念佛的意義是什麼?念佛不能斷貪,你念佛做什麼?念佛不能斷嗔,你念佛做什麼?你念佛不能斷愚癡,你念佛要做什麼?持咒也是這樣子喽,念佛念佛、持咒,都要會歸般若智慧,般若是諸佛之母。當然有的人就說:喔!那師父,那我回去就不要拜佛、念佛啰?我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大悟見性沒有能所,自性就是佛。 所以,有人問叁祖僧璨大師,說:大師!您也念佛嗎?叁祖僧璨大師跟他講:佛之一字,我不喜聞。禅宗裏面講:念佛一聲,漱口叁天,念佛一聲,漱口叁天,師父!您的意思就是不要念佛啰!不!不是這個意思。大悟的人念佛,就沒有能念、所念,所以要念佛;不悟的人念阿彌陀佛,結了無量無邊的善根,所以還是要念佛。是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深層的道理,你不懂是不行的!佛法不是盲修瞎練的,是充滿智慧的。因此今天有因緣,來跟諸位尊敬的法師,還有各位尊敬的護法居士,我們就要講真心話、究竟的話。(鼓掌) 所以我就說:佛教界裏面,善巧方便太多了,善巧方便太多了,其他的人怎麼做,師父沒有意見,我隨喜;但是今天來,我們必須要把究竟第一義谛實相,成佛的臨門一腳,告訴大家,這裏面沒有任何善巧方便,單刀直入就見性,會的,受益無窮;不會的,也結無量的善因緣,將來無量無邊億劫以後就回想起來,喔!我在無量億劫以前,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有在彰化體育館聽慧律法師開示第一義谛,我今天種子成熟,所以我開悟見性!也不錯了!是不是?聽得懂的,當下受益;聽不懂的,作未來的善因,統統是好事,統統是好事!(鼓掌) 再來,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不可得;能緣心不可得;所緣境不可得,萬法唯心現量,遮無外境,外境跟心性無關。遮無外境,在《楞伽經》裏面講:遮無外境,所有的法統統在你的心,心起妄,這個就是識心之賊;心不起妄,就是如如,但看悟還是不悟。主觀的識心不可得,客觀的外在環境不可得,心、意、識、境不可得。心是第六意識心;意,第七末那識;識,指第八意識生滅。有一個學唯識的,來到師父的文殊講堂,我說:法師,有什麼事嗎?哎呀!來參訪我們慧律長老。我說:不敢!學無止境嘛!叁人行必有我師焉,你有你的優點,我有我的缺點,我們有緣相聚在一起,互相勉勵。我說:法師哪裏來?他說:我住茅蓬,我隔壁的是修念佛法門。法師!你專攻什麼呢?他說:我專攻唯識,那你學唯識學幾年了?他說:我學唯識學十年,我說:哇,十年可以當教授師了。那我就問: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他說:行!那我請教你:大徹大悟的人有沒有識?識心分別那個意識的識。若說有識,即成分別,就是生滅;若說無識,如何分別?如何見物?來!試說看!大徹大悟的人有沒有識?有沒有識心分別?若說有識即成分別,即成生滅;若說不分別,則不能知物在哪裏,來!試說看!回答不出來。我說:這個就是學佛死在文字裏面。大徹大悟的人這個時候識叫識性,識本身就是空,就是究竟本性,是這個意思。照樣看,可是不分別,叫做妙智。所以我們不要說:識是一種情形,性又是另外一種,不!它是不二的!當體就是不二的。(鼓掌) 我們常常講:叁心不可得,《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諸位!這個站在哪一個角度?有一個法師,他就說:我誦《金剛經》誦了好幾年,就是這個叁心不可得實在是。。。《金剛經》誦了那麼久,就是不知道它的含義是什麼?慧律法師!您能不能幫我解釋一下,直接了當的用白話文解釋一下?我說:行!那你就注意聽吧!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說:過去心的識心分別、執著不可得,只存在永恒的本性。現在的識心分別,面對一切境界的分別心,刹那生滅的分別心、識心分別,不可得,只存在一個本性,清淨的自性。未來心不可得,未來的預測識心分別不可得,只存在一個本性。本性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本性在每一個動點,統統叫做永恒;但是在刹那的識心分別裏面,叫做執著跟分別。因此,所謂叁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指識心、意識心,心、意、識不可得,過去的心、意、識不可得,唯留沒有妄動的真如本性。現在心不可得,現在的心、意、識,生滅微細盡滅,不可得,唯留如來藏性、本性、真如本性。未來心,心、意、識不可得,這些微細的分別、粗分別都不可得,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一乘寂滅道場就是真如,唯存真如,只有存在真如。所以叁心不可得,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統統是講識心分別妄動不可得,不可得,當體即空,就是真如自性。所以妄想顛倒不可得,因爲本來就沒有妄想,是我們因爲無明、沒有智慧,一直起心動念,一直攀緣外境,以爲有外境可以追求,所以妄想心不可得。種種知見不可得,真如自性不立知、不立見。 諸位!四谛——苦、集、滅、道,不可得;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不可得。諸位!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不可得;最後一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可得,成佛者,沒有魔、沒有佛,趣向聖道亦是邪。諸位!佛就是悟入諸法不可得,所以,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乃至成佛,盡不可得,不可得中如是得。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的本意,不即不離,佛不是四谛,不離四谛;佛不是十二因緣,不離十二因緣;佛不是六度,不離六度;佛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不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真如不能安上任何的名詞,真如第一義谛,不可以安上任何的知、任何的見、任何的四谛、安任何的十二因緣、安六度,一法不可得;有少許法可得,盡是魔見!我佛法當中,不立知、不立見,不立任何一法,究竟寂滅,平等不二,圓滿的覺性,希望大家要好好的體會。無明本空不可得,所以我們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他們說要講到五點,我的任務快完成了,馬上就要輕松了。(鼓掌)還沒有結束,因爲他們說要…
《第一義谛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