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义谛 4▪P2

  ..续本文上一页差太大了!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是降伏自我,怎么变成固执自己,叫别人不要改变我们?这个实在是体悟错误,体悟错误。 所以接下来,入第一义谛,涅槃妙心,语言不可得、文字不可得、音声不可得、善恶不可得、观念不可得、美丑不可得、能所不可得、识心执着分别不可得,识心执着分别是认贼作父。识心执着分别,就是譬如说这是一个本体,这有一个光度,本体,譬如这一只手,这是本体。识心分别就是什么?识心分别就是这样子,手,这一只手有影子,这只手是清净的,现在因为能所不断,所以影子投射在这一只手。如果我们要见性,第一义谛,把这个影子除掉,把这个客观环境拿掉,主观的意识自然就消失。因为主观意识的认同,所以相一直都不离,包括晚上都作梦。所以识心分别就是本性的影子,本性加上一层影子,起心动念,加上一层影子。好!现在来讨论,本性如同手,识心分别就像手上所显现的影子,你说是一吗?也不对,因为手不是影子。你说是二吗?也不对,这一只手上面的影子,不可以离开这一只手,识心分别就是这样子。识心分别是不是本性?不是,它是本性的影子;它能不能离开本性?不行!就像一棵树木,就像一棵树木,这一棵树木如果代表本性,那么我们的识心分别就是影子。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心中所显现的影子,万法唯心现量。所以,二条路线:迷的众生,有无明、烦恼、有种种的烦恼,看到了影像——假相;悟了就看到了真如,看到了真如就是无所见,就是本性所显现的。 再来,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真如自性,离尘有自体性,这个很多人都听不懂,学佛学了好久,还是听不懂这个到底佛的用意是什么?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的意思就是说:主观跟客观同时存在,这个影子是主观,这一张纸是客观,主观跟客观一交接,成为本性上的一层影子。离尘,尘就是这个客观的环境,离尘无自体性,离尘以后,这个主观意识怎么样?也不存在。就是主观意识承认外面的客观,客观意识影响主观,主观不离客观,客观不离主观。这个就像二根草,这是芦苇,把它并在一起,这个芦苇一长出来,就是两根并在一起,拿掉一根,这一根就倒了!主观跟客观意识形态也是这样子的,我们认贼作父,就是不知道心中的识心分别是贼,本性才是真正的我们的父。好!本性是清净的,因为本性心上有一层意识的影子,客观的环境一显现,你看到手中的影子,对不对?手中的影子就是客观,这个影子能不能离开这一只手?不可以!影子不能离开这一只手。但客观的环境散开来,影子不见了,恢复真如,放下客观的环境、主观的意识分别心,本性就慢慢的显现。当然这讲起来有更深的道理。所以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真如自性,离尘有自体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是存在的,一直存在的,一直存在的,就是我们所讲的第一义谛,涅槃妙心。今天要修行的,不是你一直拜佛猛磕头,叫做修行;也不是你喊破喉咙念佛,叫做修行,要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鼓掌) 如果拜佛叫做修行,那么那个残障的人,没有二只脚,那他怎么修啊?如果打坐叫做修行,不是佛法,佛法是心法,如果打坐叫做修行,然后没有那个下半身的人,二只脚都截肢,那他一辈子不就做凡夫了?那念佛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也行啊!修行跟那两只腿有什么关系?两只腿是给我们方便,是给我们方便走路。所以我们现在不了解,佛不念佛,佛不拜佛,佛不礼佛,佛不绕佛,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佛不念佛,佛性本空,没有能念、所念。佛不拜佛,你要拜谁?往前拜?往后拜?你自性就是佛,佛不拜佛,释迦牟尼佛来要拜谁呢?在座诸位!礼佛、拜佛、念佛也是一样,藉着这一句阿弥陀佛,摄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摄不住,常常看众生的烦恼,起无量的差别心,那么你念佛的意义是什么?念佛不能断贪,你念佛做什么?念佛不能断嗔,你念佛做什么?你念佛不能断愚痴,你念佛要做什么?持咒也是这样子喽,念佛念佛、持咒,都要会归般若智慧,般若是诸佛之母。当然有的人就说:喔!那师父,那我回去就不要拜佛、念佛啰?我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是说大悟见性没有能所,自性就是佛。 所以,有人问三祖僧璨大师,说:大师!您也念佛吗?三祖僧璨大师跟他讲:佛之一字,我不喜闻。禅宗里面讲:念佛一声,漱口三天,念佛一声,漱口三天,师父!您的意思就是不要念佛啰!不!不是这个意思。大悟的人念佛,就没有能念、所念,所以要念佛;不悟的人念阿弥陀佛,结了无量无边的善根,所以还是要念佛。是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深层的道理,你不懂是不行的!佛法不是盲修瞎练的,是充满智慧的。因此今天有因缘,来跟诸位尊敬的法师,还有各位尊敬的护法居士,我们就要讲真心话、究竟的话。(鼓掌) 所以我就说:佛教界里面,善巧方便太多了,善巧方便太多了,其他的人怎么做,师父没有意见,我随喜;但是今天来,我们必须要把究竟第一义谛实相,成佛的临门一脚,告诉大家,这里面没有任何善巧方便,单刀直入就见性,会的,受益无穷;不会的,也结无量的善因缘,将来无量无边亿劫以后就回想起来,喔!我在无量亿劫以前,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有在彰化体育馆听慧律法师开示第一义谛,我今天种子成熟,所以我开悟见性!也不错了!是不是?听得懂的,当下受益;听不懂的,作未来的善因,统统是好事,统统是好事!(鼓掌) 再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可得;能缘心不可得;所缘境不可得,万法唯心现量,遮无外境,外境跟心性无关。遮无外境,在《楞伽经》里面讲:遮无外境,所有的法统统在你的心,心起妄,这个就是识心之贼;心不起妄,就是如如,但看悟还是不悟。主观的识心不可得,客观的外在环境不可得,心、意、识、境不可得。心是第六意识心;意,第七末那识;识,指第八意识生灭。有一个学唯识的,来到师父的文殊讲堂,我说:法师,有什么事吗?哎呀!来参访我们慧律长老。我说:不敢!学无止境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有你的优点,我有我的缺点,我们有缘相聚在一起,互相勉励。我说:法师哪里来?他说:我住茅蓬,我隔壁的是修念佛法门。法师!你专攻什么呢?他说:我专攻唯识,那你学唯识学几年了?他说:我学唯识学十年,我说:哇,十年可以当教授师了。那我就问: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他说:行!那我请教你:大彻大悟的人有没有识?识心分别那个意识的识。若说有识,即成分别,就是生灭;若说无识,如何分别?如何见物?来!试说看!大彻大悟的人有没有识?有没有识心分别?若说有识即成分别,即成生灭;若说不分别,则不能知物在哪里,来!试说看!回答不出来。我说:这个就是学佛死在文字里面。大彻大悟的人这个时候识叫识性,识本身就是空,就是究竟本性,是这个意思。照样看,可是不分别,叫做妙智。所以我们不要说:识是一种情形,性又是另外一种,不!它是不二的!当体就是不二的。(鼓掌) 我们常常讲:三心不可得,《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诸位!这个站在哪一个角度?有一个法师,他就说:我诵《金刚经》诵了好几年,就是这个三心不可得实在是。。。《金刚经》诵了那么久,就是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慧律法师!您能不能帮我解释一下,直接了当的用白话文解释一下?我说:行!那你就注意听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说:过去心的识心分别、执着不可得,只存在永恒的本性。现在的识心分别,面对一切境界的分别心,刹那生灭的分别心、识心分别,不可得,只存在一个本性,清净的自性。未来心不可得,未来的预测识心分别不可得,只存在一个本性。本性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本性在每一个动点,统统叫做永恒;但是在刹那的识心分别里面,叫做执着跟分别。因此,所谓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指识心、意识心,心、意、识不可得,过去的心、意、识不可得,唯留没有妄动的真如本性。现在心不可得,现在的心、意、识,生灭微细尽灭,不可得,唯留如来藏性、本性、真如本性。未来心,心、意、识不可得,这些微细的分别、粗分别都不可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乘寂灭道场就是真如,唯存真如,只有存在真如。所以三心不可得,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统统是讲识心分别妄动不可得,不可得,当体即空,就是真如自性。所以妄想颠倒不可得,因为本来就没有妄想,是我们因为无明、没有智慧,一直起心动念,一直攀缘外境,以为有外境可以追求,所以妄想心不可得。种种知见不可得,真如自性不立知、不立见。 诸位!四谛——苦、集、灭、道,不可得;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不可得。诸位!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不可得;最后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成佛者,没有魔、没有佛,趣向圣道亦是邪。诸位!佛就是悟入诸法不可得,所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成佛,尽不可得,不可得中如是得。 所以,我们要了解佛的本意,不即不离,佛不是四谛,不离四谛;佛不是十二因缘,不离十二因缘;佛不是六度,不离六度;佛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不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如不能安上任何的名词,真如第一义谛,不可以安上任何的知、任何的见、任何的四谛、安任何的十二因缘、安六度,一法不可得;有少许法可得,尽是魔见!我佛法当中,不立知、不立见,不立任何一法,究竟寂灭,平等不二,圆满的觉性,希望大家要好好的体会。无明本空不可得,所以我们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他们说要讲到五点,我的任务快完成了,马上就要轻松了。(鼓掌)还没有结束,因为他们说要…

《第一义谛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