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講解
南無大悲毗盧遮那佛
主講者:釋成觀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東密]
第五十叁世叁國傳燈灌頂阿阇梨
賢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
大毘盧寺
第27集
請合掌
南無摩诃毗盧遮那佛(3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請放掌
我們今天繼續講大日經疏前言部分,沒講之前再推薦一下十月九日要在高雄傳的華嚴四十二字觀門,這個華嚴四十二字觀門不是一般的華嚴字母唱頌,而是唐朝不空叁藏金剛阿阇梨所傳的如來正法密教中最高的觀想法門,所以不是唱頌法門,是觀想。觀想,然後思惟,也是華嚴宗最高的法門,顯密二教在此交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門的金字塔尖,是真正顯密圓通至高至大法門,這個法門在中土已經絕傳了一千多年,現在我有幸從東密總本山高野山再請回來,與大家共享這個大乘金剛乘無上法食。我們主要是藉著傳這個如來已經絕傳現在複蘇的這個法來重建如來正法城,當作這個正法城重建的第一塊基石,讓這個正法城能夠高廣殊特,莊嚴無量,長遠利樂無量有情,好,鼓掌。
今天本來接著要講我自己修密的曆程,但最近有一件事情我不得不插入在這邊講,也就是我有一位依止弟子出家衆,他代人問,自己也沒有很清楚,不知道怎麼回答。說有兩叁位法師他們有一個在家信徒女衆,那個女衆跟他師父講說有空行母附身,附在她身上,空行母跟她講如果她行雙修的話就可以變成智慧母,我那個依止弟子就代那個法師問,那法師自己不敢確定,就問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她說有空行母附在她身上,因爲有空行母附在她身上,她行雙修自身就可以轉成智慧母,不是說空行母轉成智慧母,而是等于是空行母幫她轉成智慧母,但是要經過雙修這個程序。
我現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個前言,我之前不是講我爲什麼學佛,就是不忍人之心,不堪忍受衆生受苦,乃至于我現在就是不堪忍受衆生愚迷顛倒,愚癡無智,對于有一些修行的範疇不了解,所以也不敢確定,也不敢亂說。就碰巧,當然這也不是碰巧,我想曆來有一些大阿阇梨可能也都知道,但是就是沒講清楚,也不敢講,種種的顧忌。我現在我覺得我應該要講,否則佛法很快很快會越來越雜亂,衆生越來越無所適從,因爲碰巧,這個碰巧也不是碰巧,我從那裏走過來。所就是所謂的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我一向也沒有迷于任何一法,這是我的特質,很奇怪,我天天都喝茶,但我沒有茶飲。有人喝茶一天不喝好象要死掉了,上飛機也要帶一缸茶或茶葉上去,我不需要,我不喝茶也不會想念,起瘾頭。所以我修任何法也是這樣,不管是再低的法,我都修的津津有味;再高的法我也不會修的身體發毛,也不會所謂的著任何一法,但我都能夠深入,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有時候是先深入,通了以後再出乎其外;有時候很快通達就入乎其中當下就出乎其外,這個可以跟你,現在只是越講就好象把你當成好朋友,跟你講一講這樣子情況。
我學任何一宗、任何一法也都是以這樣精神去學,第一個我學的時候一定是鉚足全力,誓必通達,一定要把它學會,學不會我就誓不甘休,學會了我再也不會貪著,也當然也沒有舍棄,沒有舍棄我放在我的資料庫。如來十八不共法裏面有一個無不知已舍,這個知是知見,就是證了那個境界以後好象舍了一樣,舍了不是丟掉不要再也不要它、不看它,而是存在資料庫裏,要用的時候就調出來。但是衆生不是,你學了一個法以後天天就搞那一個法,你叫他換一個法他又舍不得,他就非在那個法不可,講最好聽就是我一門深入,到後來也就是一門而已,有沒有深入不曉得。
我講這個前言,這片DVD叫空行母附身,前言就是話說唐朝有一個古文專家叫韓愈,文起八代之衰,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師說。他裏面給“師”這個字做了一篇介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真正的老師要能夠傳一道,他的那一道,他的那個專業,他要能夠傳。授業就是說,道是比較高,業比較低,道是形而上,業是形而下,所以理想與實際、理論與方法,就傳道授業。傳道跟授業這兩個要相輔相承,你光傳道,沒有授業教他去怎麼樣得證,修這個道,那個業就是要修這個道的方法,道是原則、原理、最高的目的,業是要達到那個目的的種種方法。傳了道授了業以後,乃至種種師父自己所體會的專門的決竅、心得,都傳給你,包括在授業裏面。解惑,傳了道、授了業你會有很多問題吧,有問題你怎麼辦?有問題不准問,你自己好好去休就是了,那就沒哲了。所以你得到師的傳道跟授業以後,去做去修的時候有很多疑惑、迷惑或問題,你要去問師父。
師說的師是好的師父、好的老師要能夠解惑,爲什麼?因爲他有經驗,有經驗不說還有一個,這個就難了,不吝指教。爲什麼?因爲我們中國不管是武術也好、學問老師都最怕就怕他的徒弟勝過他,所以都要藏幾步,你有問題,有問題比較高興,哈哈哈,我就是不告訴你,這就是我的王牌。我這樣修學了十幾、二十年或是叁十年,我就是修到這點經驗,這麼容易就給你了,那些傳道、授業那個書本上大致也都會有,這個是我個人的心得。那個解惑的惑就是你在曆經那個時候怎麼樣體驗,乃至怎麼樣解決,那個是最寶貴的,那個就是不輕易告訴人,傳也要傳最親近的,大概一個、二個,不是每個都要講。那個解惑的惑有種種的惑,種種的疑難,乃至于武俠小說裏面講每種拳法、掌法、劍法都有破綻,破綻怎麼破解,就是惑。種種的學術、學問解惑最難,你必須要有真正的東西,你必須要真正有東西才能夠解自己的惑,幫別人解惑,既然能夠幫別人解惑,就是自己已經解過惑了,自己已經沒什麼疑惑了,在你這個法門裏面,在你這個學問裏面,沒有什麼疑惑,更加沒有迷惑。所以一切的學習跟修行最重要就在解惑,一個是你對這個專業自心裏面所起的種種困難疑問,能夠幫你解套的這個人就是能夠幫你解惑,所以這個解惑是最難。
也就是什麼?再進一步講,會傳道、授業這樣老師是死的,能夠解惑的老師是活的,那要怎麼活?這個老師已經把他那問專業、學問學活了,整個都是活的,有機體。就好象一個很高手的大畫家,畫畫這個玩意對他來講不是一樣東西,猶如一樣生物一樣,對不對?是活跳跳的,乃至它可以呼吸的。科學也是一樣,對他所處理的對象也是當作活的一樣,不是一堆死的素材、跟死的材質、乃至用死的機器、儀器來測驗死的東西,不是,全都是活的,這樣他才能玩的很快樂,很有意思。同樣會打坐的人也一樣,打坐是活的,不能死死的打坐,所以坐的時候不能一個死臉,一定要活生生的,你看我們的佛菩薩是木雕的,每一尊都是活的一樣,就是雕刻的成功。有一些你上網去看佛菩薩,那看起來不但不是活的,而且很假,絕對是沒有生命,可是那佛菩薩的畫畫的成功一來很難,一來他很莊嚴、超乎凡人,二來它有聖人的莊嚴,但是又有凡夫的熱血,讓凡夫看了覺得很感動的那一種生氣,熱血都有,微笑,不是死板板。每一個菩薩都是金剛面王,沒有人敢學佛,所以,要解惑必須要把他那一門通達,而且把所有問題全都解決,差不多了。所以能夠解惑的在那門學問裏面,他就那一門學問裏面的大師,在藝術方面就是藝術大師、雕刻就雕刻大師,所有的理跟事,理論跟實際他都有經驗,不是背書的。如果是學藝術史的就是背書的,背書寫文章然後拿到一個學位,然後接著上課的時候就照背或照念,那上他課的學生就很苦,因爲他上的都是死的資料,但是如果真正是一個藝術大師的話,一定是東西是活的;音樂大師講的娓娓道來,每一樣都是活的,他講的很有趣,講的你聽來很難過,那個就絕對不是大師。
我講解惑最難,這個解惑在我們佛法裏面稱爲釋疑,或決疑。釋疑是教下,決疑是宗門,因爲講經的時候教下就是講經的法師,他要解釋每一種疑問。決疑就是宗門,特指禅宗,禅宗你心裏面有所疑就找大師或禅師決疑。譬如你看楞嚴經一開始的時候說十方菩薩知覺心疑,十方菩薩還有疑嗎?有,你只有到十地菩薩才永斷疑網,衆生的疑跟網一樣,你在每一個地位的時候有決裂一點點,砍斷一點點,但是那個網我們心中那個蜘蛛精一直都在吐絲造網,我們這個心不只是蜘蛛精、琵琶精、猴精,所以經裏面常常講那些來參與的菩薩,已經證到什麼,加上一句永斷疑網,就是說他們心裏面再也沒有疑惑。沒有疑惑是什麼?究竟于如來最上正法正住,因爲正住了,住于正法了,所以一切的妖魔鬼怪全都打不倒。
剛剛講解惑、釋疑、決疑,還有一種叫破惑,這個破惑以釋疑、決疑不太一樣,因爲這個疑通常是指知見方面的,知見上面的,惑有理跟事兩方面,理就是一般的知見疑,再加上事上的迷,也就是煩惱。所以在理跟事兩方面都有犯,而且必須要破除的,那就叫破惑,這個是側重于知見上的,知見上有問題,或是走錯路,變成邪見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必須要決疑,有那種邪見危險的時候。所以破惑、釋疑、決疑、除疑,這就是佛法的說法,疑跟惑對衆生是非常非常重要,疑是六大根本煩惱之一,惑呢?惑就代表所有的煩惱,所以八十八使,然後各種惑,見思二惑,都是惑。疑跟惑其實就是學佛修行或修道所要處理的兩個重點,先除疑再除惑。疑就是知見上矯正過來,觀念錯誤所以有疑,知跟見有所偏差,觀念偏差産生疑一定要除疑,不除疑的話沒辦法真正入如來法。入了如來法以後接著破惑,這個惑又不一樣,知見是比較容易除,疑容易除,但是惑難斷,惑就是煩惱。先除疑再破惑,所以楞嚴經裏面阿難七處征心除疑,接著除疑以後得到佛法,信受如來正法,願意起修斷惑,所以請修法,在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全都是破惑,前面全都是除疑的,你疑不除…
《大日經疏講解 第27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