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正的知見或是邪見,下面破惑的這種理跟事都沒得談,談不上。因爲破惑真的是短兵相接,是實際的,這個只是觀念、心態上的,但是這個惑就包含了叁業:身、語、意叁業,但疑主要是意業,知見不正意業,所以疑跟惑是兩回事,而且很大的差別。雖然我們普通話講疑惑疑惑,事實上是兩回事。
這個佛法的法師跟韓愈所說的老師其實也是應該要一樣,這個標准是普世的價值、普世的標准,就是說一切的老師都是要傳道、授業、最後要解惑。你看要傳道必須要知道什麼是道,傳道要先形而上、理論上的架構先鋪下來,讓修學的人知道你要傳的最高目標是什麼,最高原理是什麼,這個是究竟的。然後再授業講種種的修行法門來達到這個目標。最高目標是什麼?以佛法來講最高目標是無上菩提,那你就要解釋這個最高目標是什麼,然後接著再講怎麼樣達到,那就六度四攝,四正谛、八正道、叁十七道品,等等全都是要達到所傳的道的那個目標。所以修種種道業,以成道對不對?那個前面是道,無上菩提是一個狀態,你不能夠直接修無上菩提,我們都講修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其實不可修。你要修的是成就無上菩提的那一些道業,如果以菩薩來講就是菩薩行,修種種無量的菩薩行以成佛道,那個就叫道業。我們常常講祝人家道業增長,道業是什麼?就是跟道有關系的所修的業,爲了要成道那些事情叫道業。做爲法師理想上以及理論上必須要傳道、授業,而且要解惑。我剛剛講解惑甚難,你必須要深入其中、通達而且要有心得,而且要知道你所傳的道、所授的業從大到小,乃至于種種的竅門你要懂得。用英文講很有意思,什麼是竅門
turn the corner轉角,你若直行的話到不了,要轉一下,所以到了轉彎的地方你不能直直走,要不然撞牆壁,所以要轉角。在哪裏要轉角,那就是竅門的意思。你找到這個老師或師父幫你解惑,你心裏沒有疑惑,沒有迷惑才不會走錯路,才不會撞牆、踢到鐵板,才不會掉到坑洞裏面去。所以是非常重要的,有人幫你解惑了以後,你所學的東西是活的,沒有人幫你解惑,你找不到人幫你解惑,你所學的東西都是死的,就是些條文,是不是?
進一步再講佛世尊出世是爲了所謂的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是什麼?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順便講一下這個。先講知見,知就是知道,知道這個知也就可以說是佛十號裏面不有一個世間解,這個知就是知解,還有悟的意思,所以這個知是解跟悟的意思。佛的解跟悟的境界叫佛知,這樣說,知是什麼?假如有一個對象範疇,我們所說的知就是全面的概括模糊的那種印象、那種了解叫知。可是一般的知是這樣,如來的知不只是這樣表面上的,而且是解,你說知的話一點點可以叫知,說:你知不知道建國中學?知道。你真的知道建國中學?你不可能知道,因爲建國中學很大。你知不知道臺大?知道,你可能是只知道臺大在哪裏,或是知道有臺大這個大學叫知,可是那只是一個很籠統的知識,叫知。你知道不知道原子彈?知道,你真的知道?大概不見得吧,這樣叫知。講理則學,你知不知道陳秀芹老師?知道有這個人,可是你知道她的想法、感覺、種種,不知道。所以你只是知道有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老師,所以那個叫知。但你說我跟陳秀芹老師相知很深,這不一樣。
如來的知不只是那樣片面的、一點點的知,而是他解了,對這個區域我們知道的就是朦朦胧胧,這麼說,人家問你知不知道臺北市?知道,可你實在不知道。你問一個計程車司機知不知臺北市?他說知道,那是什麼?哪條路在哪裏大部分他都知道,那叫知。我畫這個格子,你對這個區塊裏面的縱橫、位置等等都了解、知道,乃至于它的方位、前面後面、前因後果都了解,這就是佛知。悟呢?就是在這個解之上再全面通達,而且完全了知一切的因果本末,這個叫悟。見是什麼?如來知見的見,證入。如來已經證入了所有的這個東西的領域,他都進入了那個境界,也就是這個知是可以說的,見是可以做的,說的到、做的到,不一樣,這是如來知見。現在知道了吧,如來知見是這麼深、這麼難的。
佛出世是要幹什麼?開跟示如來所知跟所見,也就是簡單一句話如來自證境界,讓大家都能夠了解,大致了解。開就是把門打開讓你們都了解一個大概,譬如佛站在一個大寶藏洞門之前把門打開:你們看我的寶藏都在裏面,你就看,這就開寶藏讓大家得見。示就更進一步,可以說是拉著我們的手,帶領看這個寶是什麼寶,一個一個秀給你們看,種種法寶一一示給我們。開是全面大致等于是大體的介紹、大體的引介,示就一一詳細的介紹。就好象你到故宮博物院,到了一個印象派畫家的廳裏面,引導的人就說這就是印象派畫家的畫都在這裏了,門打開,看噢這樣。接著他就一張一張的介紹哪一個是誰的,總而言之就是一一給你介紹,那個就是示。這是佛做的事情,接著如果依照禅宗講悟入應該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依照佛的開示以後衆生應該自己要悟入,可是佛很慈悲,禅宗是那樣子,可是佛還進一步想辦法讓悟入,也讓你入。而不是就把你抛在那裏放鴿子,在用種種方便、智慧善巧讓你悟、讓你入這樣子。悟是理解,入就是在那個境界裏面,所以這個是理解說的到,入,做得到。
佛之知見是佛所行的、自己所證的境界,可是在這個之前有一個這裏沒提到,法華經沒講這個,可是你如果從佛的整個一代時教就有。因爲佛開示佛的知見就是爲了讓大家將來都能做佛,所以就開示佛的知見。但是在這之前就必須要破除凡夫外道知見,乃至于二乘知見,法華經裏面講:譬喻品、化城品,那個就是在破除二乘的知見,所以那個只是暫時的,不是究竟的。佛爲什麼要破除凡夫、外道的知見,當然是爲了慈悲,不是因爲他討厭凡夫或是外道,是爲了慈悲要所謂的接引的衆生入佛道,所以必須要這樣子,所以以慈悲故破除凡夫凡外境界、乃至凡外邪小的知見才能入佛的知見。爲什麼要破除凡外邪小的境界,爲了令人不錯修,因爲在佛出世以前,所謂的修道人都錯修,在所謂的蒸沙做飯,當然不能成佛道。你這麼錯修浪費功夫,枉費辛勤走錯路又造業,誤導他人,等于是害人,害人瞎搞一陣都沒有結果,而且還有很多的問題跟麻煩,所以佛愍此等故所以出世說法開悟衆生,讓大家不要走錯路,掉到坑洞裏面。走錯路最沒有危險的是繞圈子,你再怎麼繞也沒有什麼結果,所以佛破除、破斥凡外邪小知見跟所行都是以慈心故、不以嗔心故。不以嗔心故我好有一比,我們出家人在誦戒的時候,誦戒之前有一樣就念了一條戒就說大家清淨不清淨,有沒有犯,有犯的就自己舉手然後忏悔。如果長老念了戒以後叫大家有沒有犯,有的人有犯但他不舉手不講,也就是他不發露,不發露就是說不忏悔,然後就有些其他的長老就會舉罪。有的說某某人哪天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情,那個是不清淨不如法的,接著他會說我舉此過以慈心故非以嗔心,不是我討厭他舉他的過,而是我慈悲令他知過,他自己不能知過,我令他知道,于衆中忏悔,容易滅罪。
佛法一切的法門全都是慈悲法門,全都是爲了慈悲,就是我們叁皈依文裏面的慈愍故,最後就大慈愍故。一切都是一樣,從攝受、教化、調伏、成熟、成就一切衆生,全都是慈愍故。乃至于調伏、降伏諸魔外道也是慈愍故,講到外道,我講過佛十大弟子本來都是外道,所以佛對外道沒有仇恨、沒有偏見,不仇視他們,反而度他們爲弟子,讓他得出叁界輪回,證阿羅漢果,這很明顯。非常慈悲才會這樣子,你如果說佛像其他外道的一切神一樣,以他自己爲最高,然後就瞧不起其他一切,乃至仇視、排斥,那樣佛就不會這樣度衆生,佛就對一切衆生凡夫乃至于外道都沒有成見,都是以等慈之心對待,等慈,平等慈悲。順便講佛不憎惡人,我們凡夫以前就這樣子,認爲是一種德行,嫉惡如仇,那個佛法就不行了。
《大日經疏講解 第27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