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日经疏讲解 第27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不正的知见或是邪见,下面破惑的这种理跟事都没得谈,谈不上。因为破惑真的是短兵相接,是实际的,这个只是观念、心态上的,但是这个惑就包含了三业:身、语、意三业,但疑主要是意业,知见不正意业,所以疑跟惑是两回事,而且很大的差别。虽然我们普通话讲疑惑疑惑,事实上是两回事。

  这个佛法的法师跟韩愈所说的老师其实也是应该要一样,这个标准是普世的价值、普世的标准,就是说一切的老师都是要传道、授业、最后要解惑。你看要传道必须要知道什么是道,传道要先形而上、理论上的架构先铺下来,让修学的人知道你要传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最高原理是什么,这个是究竟的。然后再授业讲种种的修行法门来达到这个目标。最高目标是什么?以佛法来讲最高目标是无上菩提,那你就要解释这个最高目标是什么,然后接着再讲怎么样达到,那就六度四摄,四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全都是要达到所传的道的那个目标。所以修种种道业,以成道对不对?那个前面是道,无上菩提是一个状态,你不能够直接修无上菩提,我们都讲修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其实不可修。你要修的是成就无上菩提的那一些道业,如果以菩萨来讲就是菩萨行,修种种无量的菩萨行以成佛道,那个就叫道业。我们常常讲祝人家道业增长,道业是什么?就是跟道有关系的所修的业,为了要成道那些事情叫道业。做为法师理想上以及理论上必须要传道、授业,而且要解惑。我刚刚讲解惑甚难,你必须要深入其中、通达而且要有心得,而且要知道你所传的道、所授的业从大到小,乃至于种种的窍门你要懂得。用英文讲很有意思,什么是窍门

  turn the corner转角,你若直行的话到不了,要转一下,所以到了转弯的地方你不能直直走,要不然撞墙壁,所以要转角。在哪里要转角,那就是窍门的意思。你找到这个老师或师父帮你解惑,你心里没有疑惑,没有迷惑才不会走错路,才不会撞墙、踢到铁板,才不会掉到坑洞里面去。所以是非常重要的,有人帮你解惑了以后,你所学的东西是活的,没有人帮你解惑,你找不到人帮你解惑,你所学的东西都是死的,就是些条文,是不是?

  进一步再讲佛世尊出世是为了所谓的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顺便讲一下这个。先讲知见,知就是知道,知道这个知也就可以说是佛十号里面不有一个世间解,这个知就是知解,还有悟的意思,所以这个知是解跟悟的意思。佛的解跟悟的境界叫佛知,这样说,知是什么?假如有一个对象范畴,我们所说的知就是全面的概括模糊的那种印象、那种了解叫知。可是一般的知是这样,如来的知不只是这样表面上的,而且是解,你说知的话一点点可以叫知,说:你知不知道建国中学?知道。你真的知道建国中学?你不可能知道,因为建国中学很大。你知不知道台大?知道,你可能是只知道台大在哪里,或是知道有台大这个大学叫知,可是那只是一个很笼统的知识,叫知。你知道不知道原子弹?知道,你真的知道?大概不见得吧,这样叫知。讲理则学,你知不知道陈秀芹老师?知道有这个人,可是你知道她的想法、感觉、种种,不知道。所以你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老师,所以那个叫知。但你说我跟陈秀芹老师相知很深,这不一样。

  如来的知不只是那样片面的、一点点的知,而是他解了,对这个区域我们知道的就是朦朦胧胧,这么说,人家问你知不知道台北市?知道,可你实在不知道。你问一个计程车司机知不知台北市?他说知道,那是什么?哪条路在哪里大部分他都知道,那叫知。我画这个格子,你对这个区块里面的纵横、位置等等都了解、知道,乃至于它的方位、前面后面、前因后果都了解,这就是佛知。悟呢?就是在这个解之上再全面通达,而且完全了知一切的因果本末,这个叫悟。见是什么?如来知见的见,证入。如来已经证入了所有的这个东西的领域,他都进入了那个境界,也就是这个知是可以说的,见是可以做的,说的到、做的到,不一样,这是如来知见。现在知道了吧,如来知见是这么深、这么难的。

  佛出世是要干什么?开跟示如来所知跟所见,也就是简单一句话如来自证境界,让大家都能够了解,大致了解。开就是把门打开让你们都了解一个大概,譬如佛站在一个大宝藏洞门之前把门打开:你们看我的宝藏都在里面,你就看,这就开宝藏让大家得见。示就更进一步,可以说是拉着我们的手,带领看这个宝是什么宝,一个一个秀给你们看,种种法宝一一示给我们。开是全面大致等于是大体的介绍、大体的引介,示就一一详细的介绍。就好象你到故宫博物院,到了一个印象派画家的厅里面,引导的人就说这就是印象派画家的画都在这里了,门打开,看噢这样。接着他就一张一张的介绍哪一个是谁的,总而言之就是一一给你介绍,那个就是示。这是佛做的事情,接着如果依照禅宗讲悟入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依照佛的开示以后众生应该自己要悟入,可是佛很慈悲,禅宗是那样子,可是佛还进一步想办法让悟入,也让你入。而不是就把你抛在那里放鸽子,在用种种方便、智慧善巧让你悟、让你入这样子。悟是理解,入就是在那个境界里面,所以这个是理解说的到,入,做得到。

  佛之知见是佛所行的、自己所证的境界,可是在这个之前有一个这里没提到,法华经没讲这个,可是你如果从佛的整个一代时教就有。因为佛开示佛的知见就是为了让大家将来都能做佛,所以就开示佛的知见。但是在这之前就必须要破除凡夫外道知见,乃至于二乘知见,法华经里面讲:譬喻品、化城品,那个就是在破除二乘的知见,所以那个只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佛为什么要破除凡夫、外道的知见,当然是为了慈悲,不是因为他讨厌凡夫或是外道,是为了慈悲要所谓的接引的众生入佛道,所以必须要这样子,所以以慈悲故破除凡夫凡外境界、乃至凡外邪小的知见才能入佛的知见。为什么要破除凡外邪小的境界,为了令人不错修,因为在佛出世以前,所谓的修道人都错修,在所谓的蒸沙做饭,当然不能成佛道。你这么错修浪费功夫,枉费辛勤走错路又造业,误导他人,等于是害人,害人瞎搞一阵都没有结果,而且还有很多的问题跟麻烦,所以佛愍此等故所以出世说法开悟众生,让大家不要走错路,掉到坑洞里面。走错路最没有危险的是绕圈子,你再怎么绕也没有什么结果,所以佛破除、破斥凡外邪小知见跟所行都是以慈心故、不以嗔心故。不以嗔心故我好有一比,我们出家人在诵戒的时候,诵戒之前有一样就念了一条戒就说大家清净不清净,有没有犯,有犯的就自己举手然后忏悔。如果长老念了戒以后叫大家有没有犯,有的人有犯但他不举手不讲,也就是他不发露,不发露就是说不忏悔,然后就有些其他的长老就会举罪。有的说某某人哪天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那个是不清净不如法的,接着他会说我举此过以慈心故非以嗔心,不是我讨厌他举他的过,而是我慈悲令他知过,他自己不能知过,我令他知道,于众中忏悔,容易灭罪。

  佛法一切的法门全都是慈悲法门,全都是为了慈悲,就是我们三皈依文里面的慈愍故,最后就大慈愍故。一切都是一样,从摄受、教化、调伏、成熟、成就一切众生,全都是慈愍故。乃至于调伏、降伏诸魔外道也是慈愍故,讲到外道,我讲过佛十大弟子本来都是外道,所以佛对外道没有仇恨、没有偏见,不仇视他们,反而度他们为弟子,让他得出三界轮回,证阿罗汉果,这很明显。非常慈悲才会这样子,你如果说佛像其他外道的一切神一样,以他自己为最高,然后就瞧不起其他一切,乃至仇视、排斥,那样佛就不会这样度众生,佛就对一切众生凡夫乃至于外道都没有成见,都是以等慈之心对待,等慈,平等慈悲。顺便讲佛不憎恶人,我们凡夫以前就这样子,认为是一种德行,嫉恶如仇,那个佛法就不行了。

  

《大日经疏讲解 第27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