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日經疏講解 第32集

  大日經疏講解

  南無大悲毗盧遮那佛

  主講者:釋成觀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東密]

  第五十叁世叁國傳燈灌頂阿阇梨

  賢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

  大毘盧寺

  第32集

  我們繼續講大日經疏,還沒講之前我講一句,我一開始講請熒光幕前的朋友請端身正坐,不做旁的事,專心聽講,這個端身正坐你要修什麼?這個是我所體會的,跟你分享——你要修不動德。你坐在那裏如法華經所說身心不動,你坐在那裏不要動來動去,一下動這裏,一下動那裏,左腳換右腳,才五十分鍾你就這樣動來動去,你還不佛?你還修什麼定?都是騙人的;你還學什麼禅定的道理都騙人的,文字言說,乃至于你若出家光五十分鍾你就要動來動去,完全沒出息,廢物。所以必須要坐著就不動,你要修心不動你先身不動,一點點痛、一點點酸麻都受不了動來動去,沒有出息。從現在開始你聽經的時候,一邊聽經一邊身心都不動,修不動德,才能夠成不動慧、乃至于不動智。不動慧是菩薩,不動智是佛,所以這個修行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完了,不是要用嘴巴講的,是要做的,身心念念都要做的,你做的不好人家一看你就泄底了。

  你就爲自己漏氣,國語講漏餡,你所行所爲稍微一動人家一看你這個人這樣子,朽木糞土不可造就,一看就知道。所以還談什麼成法,還談什麼修佛,門都沒有。我這個講的不是說我在告訴你而已,我自己也在努力這樣做,我自己做不到我就不敢講你們,你懂嗎?所以你在聽經、看經、日常生活都一樣,你先修身不動才能達到心不動,心不動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入定,心定與佛智慧相應,與佛的一切清淨智慧功德相應,否則不相應;否則隔靴搔癢,一點也沒有作用,好了,放下看。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

  大毗盧遮那成佛是講大毗盧遮那成佛以後起神變而加持一切衆生,然後再說出這部經。爲什麼?如果沒有神變加持的話,衆生的心照動不了,而且境界也沒那個境界,沒辦法相應,所以佛加持是一回事,你自己也要你自己要做的那一塊,基本應該做的你要做,所以不要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作,什麼都不發心,就只是放任、放逸自己的身心,就想要得佛的加持,能夠入佛智慧,這門都沒有。譬如一個學生爲什麼能夠學得老師的學問或藝業?因爲他努力聽講,專心研習,這一下要做到的,光是你自己都不努力,只希望老師教給我什麼那有什麼用?所以教學是兩方面的,兩個都要相應才行,你不能只是祈求老師學生都不努力,當場要努力、回家也要努力,要不斷的修習。

  經裏面講熏習熏習再熏習,不斷的熏習就不斷轉變,所以稱爲熏轉,這是楞伽經的要義。什麼是熏轉,就是不斷的不思議熏、不思議轉,因爲這個熏它作用是不思議的,你沒辦法研究、分析,科學儀器也抓不到,你這樣一熏它就有那個味道。可是你拿去分析裏面有什麼分子,有什麼離子都分析不到,所以就不斷的熏、不斷的修,熏修。就讓這個體就不斷的轉變,轉變成什麼?轉變成跟能熏者一致,你是所熏;能熏的什麼?能熏的法、能熏的智慧。你這樣熏,這個熏是什麼熏?固然你去聽經聞法好象是佛菩薩法師在熏你,事實上你是主要自己熏自己,因爲他是熏沒有錯,可是你不放在他下面你跑掉了,打妄想、神馳、或稱爲坐馳,人坐在那邊心神跑掉了神馳;人是坐在那邊到外面去跑馬叫坐馳。不管神馳、坐馳都是所謂的想入非非,心不在焉,焉是此,心不在這裏,心跑到紐西蘭去了,扭的一塌糊塗。

  所以,你坐在這邊聽講就在修不動德,端身正坐,身不動,心不動,不要坐在那邊跑馬。大毗盧遮那成佛起神變,種種神通變化幹什麼?講你們坐表演的外場prepare,准備,准備什麼?把衆生都攝受到,帶入那個境界准備聽經。所以神變加持,爲什麼?佛要講經不能敲鑼打鼓,我要講經了,不能這樣,就起神通變化攝受大家的注意力,一方面也讓他起信、起敬,所以再開始講。譬如佛都放一道光,讓大家心都清淨再開始講,他那個不是好玩,那個叫做場控,所以神變加持是爲了要講經的場控;神變加持所講出來的經。

  疏是注解的意思,卷第一是第一卷。

  [沙門一行阿阇梨記]

  關于這個是大正藏的錯誤,也就是這是一行阿阇梨記的沒錯,他的筆記,可是他講的是誰?善無畏叁藏。所以應該講善無畏叁藏述,一行阿阇梨記,應該這樣。作者是誰?作者應該是善無畏,而不是一行,你看看這是無頭公案。

  善無畏是誰?善無畏是一行阿阇梨的老師、師父,善無畏阿阇梨,真言宗的八大祖師之一。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善無畏、一行、惠果、弘法(空海大師),上次我講唐初叁大士講錯了說是唐太宗,事實上是唐玄宗。唐初叁大士又稱爲開原叁大士:金剛智、不空、善無畏,是在唐朝的時候進來。龍猛、龍智都是西天的人,他們沒有到中國來。龍猛又翻作龍樹,金剛智、不空都是西天的人,一行、惠果是我們中國人,弘法是日本人。所以這八大祖師裏面中國人有兩位,這叫傳持八祖。八大祖師都各有種子字,(種子字略)這是他們種子字,等你真正學密法的時候再來。

  沙門一行,什麼叫沙門?梵文sramana,跟中文差很遠。沙門的意思勤滅的意思,勤行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稱爲沙門。如果一寫沙門就表示他是出家人,在家人你不要自己自稱沙門,也不能稱爲沙窗。還有最近大陸有人傳真過來說要做什麼功德,說他已經皈依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面加一個皈依的法名。譬如他師父給他取個法名叫如如,他就自己加上一個釋如如,我們問他爲什麼加個釋?他說我已經皈依了。皈依的在家人不能加釋,出家人才能加釋,出家人法號上面加一個釋;在家人就說你是如如就好了、法名就好。

  阿阇梨achnrya,什麼是阿阇梨?阿阇梨翻譯成中文叫親教師,親自教授我課業或佛道的師父叫做親教師。所以阿阇梨如果以中文來講就是等于我們所說的師父就對了,以梵文來講親教師不管怎麼樣親他還是師,但我們中國人就特別喜歡攀親,師下面加一個父就很親,我的老師是我的爸爸。師父嘛,我老師跟我爸爸一樣,老師的老師叫師公,攀親搭戚;觀世音菩薩是我阿媽,所以觀音媽;佛就加個祖,佛是我爺爺,佛祖。臺灣還有句土話,所有的神像叫佛公,所以一切的神佛都是我阿公,所以佛公。乃至于認觀音爲義母,變成觀音的義子,這個都是中國人自己玩出來的花樣。阿阇梨就是親教師、老師或師父,本來是這樣通稱,後來演化的結果,本來是一般的教授所有任何佛法的法師都叫阿阇梨,可是後來演變的結果變成只有特殊情況下的老師叫阿阇梨。

  主要就是兩種:一是戒場的戒師,通常是叁師,叫阿阇梨;叁師七證也可以,七證就是七個法師也是你的阿阇梨,尊證阿阇梨。叁師是得戒阿阇梨、羯摩儀式的阿阇梨、教授阿阇梨,這個是叁師稱爲阿阇梨。七證叫尊證阿阇梨,叁師七證這是如法依戒律裏面所寫的如果要傳戒的話一定要有叁師七證才能傳叁壇大戒跟菩薩戒。

  末法時期什麼東西都很亂,戒法也很亂,在傳法的時候你如果參加戒場沒有叁師七證,你所登的戒壇就不如法了,若你是叁壇大戒的話。受菩薩戒也要叁師七證,通常菩薩戒都是叁壇大戒完了接著辦,這樣不用再請叁師七證,因爲十位法師不容易請。有時候,譬如在外國、在西歐你要請到七尊證師不容易,他們就方便叁師就辦菩薩戒,但是菩薩戒也許還可以這樣所謂方便一點,但至少要叁師要有的,你要一師的話你那菩薩戒絕對不得戒,不如法。你如果受比丘、比丘尼一定要叁師七證十位法師具足,否則不得戒。所以跟大家講一下你要學佛要懂得這些東西,否則你自以爲受了戒,結果沒受到戒體。

  而且登壇也要一定是叁個人一壇,叁個人一壇,叁個人一起上去受戒,不是說一起這樣。如果人太多,幾千人受的話一起就好象全部一起就受了,沒有這樣子的,你再多人也是要叁個人上壇,一定是這樣子零售似的、不能批發。

  好,這是一種戒場的戒師叫做阿阇梨,正式的稱呼,有些戒碟上面就寫得戒阿阇梨,有些就把它改成得戒和尚,結摩和尚,教授和尚、尊證和尚,那也可以,可是我告訴你和尚這兩個字是錯誤的翻譯。之前已經講過,因爲和尚的梵文跟和尚完全不靠譜,唐朝的那些大師都有講過,那個是錯誤的翻譯,可是他都習慣和尚了,沒有辦法。搞到後來,和尚本來是一個尊稱,尚就是上面的意思,就好象我們中文不是有個尚書嗎?尚書的意思就是上古傳來的書是尚書,尚和上是一樣的意思。講遠古曆史的書、叁皇五帝時候的書是尚書;阿阇梨有兩種:1、戒場的阿阇梨,可是這個是臨時的,等出了戒場就不再稱阿阇梨,這是戒場的阿阇梨。

  同時演變的在密教中合格的傳法師稱爲阿阇梨,這個阿阇梨是一個尊號,是一個常設,是永遠這樣;他只要受過訓練、學習,考試通過,得到傳法灌頂就稱爲阿阇梨,這就成爲他正式的頭銜,不象戒場的阿阇梨是臨時這樣稱,暫時稱阿阇梨,但密教的阿阇梨永遠是阿阇梨,變成一個很尊貴的頭銜,是表示他的傳承、也是修行、也是地位。

  關于一行阿阇梨我這裏有一份資料,你們如果上網去也可以下載到,我跟你們講一講,你們事後上網去看可以下載到。講一行阿阇梨傳,他是從佛祖曆代通載卷第(5)十六,我跟大家講一下,讓大家對一行阿阇梨比較了解。

  是年叁月。敕東都留守韋安石。(皇帝敕命東都的太守叫做韋安石這個人)赍诏起嵩山沙門一行赴阙(拿著皇帝的诏書聖紙到河南嵩山請沙門一行,阙就是王宮;到王宮去)。行辭疾不赴(一行阿阇梨就說生病了不去,跟六祖大師一樣,古代的人常常這樣子,現代人不會,現代人一聽說總統召見,用飛的也飛去了,然後就記者拍照什麼的,挂在牆上)。遁入荊州當陽山(生病了不去就逃到荊州的當陽山躲起來)。舊唐史雲(有新唐史…

《大日經疏講解 第32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