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日经疏讲解 第32集

  大日经疏讲解

  南无大悲毗卢遮那佛

  主讲者:释成观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东密]

  第五十三世三国传灯灌顶阿阇梨

  贤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脉传人

  大毘盧寺

  第32集

  我们继续讲大日经疏,还没讲之前我讲一句,我一开始讲请荧光幕前的朋友请端身正坐,不做旁的事,专心听讲,这个端身正坐你要修什么?这个是我所体会的,跟你分享——你要修不动德。你坐在那里如法华经所说身心不动,你坐在那里不要动来动去,一下动这里,一下动那里,左脚换右脚,才五十分钟你就这样动来动去,你还不佛?你还修什么定?都是骗人的;你还学什么禅定的道理都骗人的,文字言说,乃至于你若出家光五十分钟你就要动来动去,完全没出息,废物。所以必须要坐着就不动,你要修心不动你先身不动,一点点痛、一点点酸麻都受不了动来动去,没有出息。从现在开始你听经的时候,一边听经一边身心都不动,修不动德,才能够成不动慧、乃至于不动智。不动慧是菩萨,不动智是佛,所以这个修行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完了,不是要用嘴巴讲的,是要做的,身心念念都要做的,你做的不好人家一看你就泄底了。

  你就为自己漏气,国语讲漏馅,你所行所为稍微一动人家一看你这个人这样子,朽木粪土不可造就,一看就知道。所以还谈什么成法,还谈什么修佛,门都没有。我这个讲的不是说我在告诉你而已,我自己也在努力这样做,我自己做不到我就不敢讲你们,你懂吗?所以你在听经、看经、日常生活都一样,你先修身不动才能达到心不动,心不动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入定,心定与佛智慧相应,与佛的一切清净智慧功德相应,否则不相应;否则隔靴搔痒,一点也没有作用,好了,放下看。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一]

  大毗卢遮那成佛是讲大毗卢遮那成佛以后起神变而加持一切众生,然后再说出这部经。为什么?如果没有神变加持的话,众生的心照动不了,而且境界也没那个境界,没办法相应,所以佛加持是一回事,你自己也要你自己要做的那一块,基本应该做的你要做,所以不要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作,什么都不发心,就只是放任、放逸自己的身心,就想要得佛的加持,能够入佛智慧,这门都没有。譬如一个学生为什么能够学得老师的学问或艺业?因为他努力听讲,专心研习,这一下要做到的,光是你自己都不努力,只希望老师教给我什么那有什么用?所以教学是两方面的,两个都要相应才行,你不能只是祈求老师学生都不努力,当场要努力、回家也要努力,要不断的修习。

  经里面讲熏习熏习再熏习,不断的熏习就不断转变,所以称为熏转,这是楞伽经的要义。什么是熏转,就是不断的不思议熏、不思议转,因为这个熏它作用是不思议的,你没办法研究、分析,科学仪器也抓不到,你这样一熏它就有那个味道。可是你拿去分析里面有什么分子,有什么离子都分析不到,所以就不断的熏、不断的修,熏修。就让这个体就不断的转变,转变成什么?转变成跟能熏者一致,你是所熏;能熏的什么?能熏的法、能熏的智慧。你这样熏,这个熏是什么熏?固然你去听经闻法好象是佛菩萨法师在熏你,事实上你是主要自己熏自己,因为他是熏没有错,可是你不放在他下面你跑掉了,打妄想、神驰、或称为坐驰,人坐在那边心神跑掉了神驰;人是坐在那边到外面去跑马叫坐驰。不管神驰、坐驰都是所谓的想入非非,心不在焉,焉是此,心不在这里,心跑到纽西兰去了,扭的一塌糊涂。

  所以,你坐在这边听讲就在修不动德,端身正坐,身不动,心不动,不要坐在那边跑马。大毗卢遮那成佛起神变,种种神通变化干什么?讲你们坐表演的外场prepare,准备,准备什么?把众生都摄受到,带入那个境界准备听经。所以神变加持,为什么?佛要讲经不能敲锣打鼓,我要讲经了,不能这样,就起神通变化摄受大家的注意力,一方面也让他起信、起敬,所以再开始讲。譬如佛都放一道光,让大家心都清净再开始讲,他那个不是好玩,那个叫做场控,所以神变加持是为了要讲经的场控;神变加持所讲出来的经。

  疏是注解的意思,卷第一是第一卷。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关于这个是大正藏的错误,也就是这是一行阿阇梨记的没错,他的笔记,可是他讲的是谁?善无畏三藏。所以应该讲善无畏三藏述,一行阿阇梨记,应该这样。作者是谁?作者应该是善无畏,而不是一行,你看看这是无头公案。

  善无畏是谁?善无畏是一行阿阇梨的老师、师父,善无畏阿阇梨,真言宗的八大祖师之一。龙猛、龙智、金刚智、不空、善无畏、一行、惠果、弘法(空海大师),上次我讲唐初三大士讲错了说是唐太宗,事实上是唐玄宗。唐初三大士又称为开原三大士:金刚智、不空、善无畏,是在唐朝的时候进来。龙猛、龙智都是西天的人,他们没有到中国来。龙猛又翻作龙树,金刚智、不空都是西天的人,一行、惠果是我们中国人,弘法是日本人。所以这八大祖师里面中国人有两位,这叫传持八祖。八大祖师都各有种子字,(种子字略)这是他们种子字,等你真正学密法的时候再来。

  沙门一行,什么叫沙门?梵文sramana,跟中文差很远。沙门的意思勤灭的意思,勤行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称为沙门。如果一写沙门就表示他是出家人,在家人你不要自己自称沙门,也不能称为沙窗。还有最近大陆有人传真过来说要做什么功德,说他已经皈依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面加一个皈依的法名。譬如他师父给他取个法名叫如如,他就自己加上一个释如如,我们问他为什么加个释?他说我已经皈依了。皈依的在家人不能加释,出家人才能加释,出家人法号上面加一个释;在家人就说你是如如就好了、法名就好。

  阿阇梨achnrya,什么是阿阇梨?阿阇梨翻译成中文叫亲教师,亲自教授我课业或佛道的师父叫做亲教师。所以阿阇梨如果以中文来讲就是等于我们所说的师父就对了,以梵文来讲亲教师不管怎么样亲他还是师,但我们中国人就特别喜欢攀亲,师下面加一个父就很亲,我的老师是我的爸爸。师父嘛,我老师跟我爸爸一样,老师的老师叫师公,攀亲搭戚;观世音菩萨是我阿妈,所以观音妈;佛就加个祖,佛是我爷爷,佛祖。台湾还有句土话,所有的神像叫佛公,所以一切的神佛都是我阿公,所以佛公。乃至于认观音为义母,变成观音的义子,这个都是中国人自己玩出来的花样。阿阇梨就是亲教师、老师或师父,本来是这样通称,后来演化的结果,本来是一般的教授所有任何佛法的法师都叫阿阇梨,可是后来演变的结果变成只有特殊情况下的老师叫阿阇梨。

  主要就是两种:一是戒场的戒师,通常是三师,叫阿阇梨;三师七证也可以,七证就是七个法师也是你的阿阇梨,尊证阿阇梨。三师是得戒阿阇梨、羯摩仪式的阿阇梨、教授阿阇梨,这个是三师称为阿阇梨。七证叫尊证阿阇梨,三师七证这是如法依戒律里面所写的如果要传戒的话一定要有三师七证才能传三坛大戒跟菩萨戒。

  末法时期什么东西都很乱,戒法也很乱,在传法的时候你如果参加戒场没有三师七证,你所登的戒坛就不如法了,若你是三坛大戒的话。受菩萨戒也要三师七证,通常菩萨戒都是三坛大戒完了接着办,这样不用再请三师七证,因为十位法师不容易请。有时候,譬如在外国、在西欧你要请到七尊证师不容易,他们就方便三师就办菩萨戒,但是菩萨戒也许还可以这样所谓方便一点,但至少要三师要有的,你要一师的话你那菩萨戒绝对不得戒,不如法。你如果受比丘、比丘尼一定要三师七证十位法师具足,否则不得戒。所以跟大家讲一下你要学佛要懂得这些东西,否则你自以为受了戒,结果没受到戒体。

  而且登坛也要一定是三个人一坛,三个人一坛,三个人一起上去受戒,不是说一起这样。如果人太多,几千人受的话一起就好象全部一起就受了,没有这样子的,你再多人也是要三个人上坛,一定是这样子零售似的、不能批发。

  好,这是一种戒场的戒师叫做阿阇梨,正式的称呼,有些戒碟上面就写得戒阿阇梨,有些就把它改成得戒和尚,结摩和尚,教授和尚、尊证和尚,那也可以,可是我告诉你和尚这两个字是错误的翻译。之前已经讲过,因为和尚的梵文跟和尚完全不靠谱,唐朝的那些大师都有讲过,那个是错误的翻译,可是他都习惯和尚了,没有办法。搞到后来,和尚本来是一个尊称,尚就是上面的意思,就好象我们中文不是有个尚书吗?尚书的意思就是上古传来的书是尚书,尚和上是一样的意思。讲远古历史的书、三皇五帝时候的书是尚书;阿阇梨有两种:1、戒场的阿阇梨,可是这个是临时的,等出了戒场就不再称阿阇梨,这是戒场的阿阇梨。

  同时演变的在密教中合格的传法师称为阿阇梨,这个阿阇梨是一个尊号,是一个常设,是永远这样;他只要受过训练、学习,考试通过,得到传法灌顶就称为阿阇梨,这就成为他正式的头衔,不象戒场的阿阇梨是临时这样称,暂时称阿阇梨,但密教的阿阇梨永远是阿阇梨,变成一个很尊贵的头衔,是表示他的传承、也是修行、也是地位。

  关于一行阿阇梨我这里有一份资料,你们如果上网去也可以下载到,我跟你们讲一讲,你们事后上网去看可以下载到。讲一行阿阇梨传,他是从佛祖历代通载卷第(5)十六,我跟大家讲一下,让大家对一行阿阇梨比较了解。

  是年三月。敕东都留守韦安石。(皇帝敕命东都的太守叫做韦安石这个人)赍诏起嵩山沙门一行赴阙(拿着皇帝的诏书圣纸到河南嵩山请沙门一行,阙就是王宫;到王宫去)。行辞疾不赴(一行阿阇梨就说生病了不去,跟六祖大师一样,古代的人常常这样子,现代人不会,现代人一听说总统召见,用飞的也飞去了,然后就记者拍照什么的,挂在墙上)。遁入荆州当阳山(生病了不去就逃到荆州的当阳山躲起来)。旧唐史云(有新唐史…

《大日经疏讲解 第32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