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講解
南無大悲毗盧遮那佛
主講者:釋成觀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東密]
第五十叁世叁國傳燈灌頂阿阇梨
賢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
大毘盧寺
第34集
好,我們繼續講。阿阇黎是要有學、要有修、得到認可,自古就傳下來,所以有傳承。什麼是傳承?就是師承,佛教有兩千多年了,傳到中國也一千多年了,這個師承一定要一千多年。什麼叫師承?一代一代地師師相承。這個法是誰的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是佛的法,不是後代的人自己發明創造的,佛教的法師不能當發明家,跑到智慧財産局去領那個發明獎,專利。現代人就自己創立個宗派。譬如以密教說就有什麼古什麼密啊,還有華什麼密啊,自稱阿阇黎。雖然他是自創的第一個,可是他又不說他是第一代祖師,他說他是古佛所傳。甚至有一個攀緣藏密的,自稱什麼宗,自己創立一個有別于藏密的宗,可他自己修學的內涵又是藏密的東西。他這個宗哦,他應該是第一代祖師,可是他又不說他是第一代祖師,他說他這個宗從那個第一尊佛,第一尊祖師傳下來到現在是第八代。有幾個祖師都是中間隔了五、六百年這樣子,他到現在才是第八代。另外有一個什麼什麼密的,他也是到現在是第五代,一兩千年他才傳了五代,這是很令人驚訝的事情。現在人真的是“後起之秀”越來越多。
在熒光幕前的朋友,或是在座的朋友,你如果所學的,你的師父,他的傳承你一定要搞清楚,譬如你到大學去注冊,你要修哪一科,你要知道這老師是交大畢業,或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他是碩士、博士或是博士後,一定要有這樣子的東西。哪能夠說不知道你的師父是哪裏來的,就像我剛才講說變成齊天大聖這樣子。齊天大聖怎麼樣呢?我們臺灣話說,從石頭蹦出來的,那就變岩傳啊。你學佛是很好,修行也是很好,但主要是要學對,而且必須要有傳承、有師承,不是一個人依照自己的己意、我見所發明出來的東西,那個就深深著了我見、我慢在裏面了。他所發明的東西淩駕于佛跟傳承的東西,所以他不肯下心地真正照規矩去學,得到老師的這個資格,他就自己創造。可偏偏末法時期的衆生就自願受騙。
我順便講,我們臺灣爲什麼騙子那麼多呢?那些受騙的人都是自願的了。爲什麼會受騙?貪嘛。那些騙子、金光黨都是抓住你貪的弱點,給你小便宜,然後你就,這個很便宜,趕快買,大量的購入沒有的、虛假的東西,花了很多的鈔票。佛法也是一樣,你如果在佛法中貪小便宜、貪快,那麼你就要注意了,你可能付出很大的代價,而得不到任何東西,很大的損失。簡單一句話,阿阇黎,或是乃至于所謂的上師,都不是自己封的,不能自己封的,一定要有師承。
順便講,我們東密,不稱上師,只稱阿阇黎,自古以來到現在爲止都稱阿阇黎,上師是藏密系統裏的東西。上師,藏文是什麼?是Rinpoche,仁波車。這個Rinpoche是什麼,其實就是老師,也就是和漢文講師父是一樣的,也就是老師。但是近代學藏密的人就趨向于誇大,藏密系統也是把上師擺在佛上面,皈依上師,本尊,佛,法,僧。上師,從皈依來講,白教(白派,噶舉派),一般佛法都是叁皈依,我們東密也是叁皈依,藏密裏面最少的就是四皈依,加一個上師。紅教,甯瑪巴,四皈依:上師,佛,法,僧。上師都是在佛的上面,以藏密的系統來講。這跟我們漢傳或者正傳的佛法都不一樣的,也是不一致的。所以紅教,花教等,都是四皈依-上師,佛,法,僧。白教更進一步,六皈依,皈依上師,本尊,佛,法,僧,護法。所以要做大禮拜之前,我上次做過一次嘛(演示六皈依動作-皈依上師,本尊,佛,法,僧,護法,啪…這樣子)因爲我以前也是學白教的,才會知道嘛。
傳統是怎麼來的?佛教的傳統是佛設的嘛,所以我們要在佛的傳統裏面修,你不能自創,你自創的話就不是佛法,就是你法了。譬如說你叫明嚴(按阿阇黎的發音,可能字有所不同),那就變成明嚴法了,就不是佛法了。不過你如果在某一派裏面,我剛剛講那一個傳到現在它是只有八位祖師,那一派裏面,每一個在家弟子,因爲沒有出家的了,在家弟子都成佛了,而且他們的名字上面都加一個佛字。所以你如果法號叫明嚴,叫明嚴佛。那如果說你是陳如溪(按阿阇黎的發音,可能字有所不同),那就叫陳如溪佛。成佛做祖師,乃至于做阿阇黎,上師。那個上師是藏密的系統稱的,我們東密是不稱上師的,所以拜托,不要稱我上師,你一稱我上師,我就變成下師了。因爲我剛剛講說,Rinpoche就是老師的意思,但是我們民國初年學藏密的人就特別誇大,就把它翻成上師,因爲光稱師不夠了不起,而且更何況它的藏密系統裏面就是把那個師父是擺在佛上面,所以確實是“上師”,跟他所想象要的都有了,就稱爲上師。
但是我們東密的佛堂供佛像那個擺設,一定是這樣子:跟我們顯教完全一樣,就是佛在中間,菩薩兩邊,金剛明王或是護法再兩邊,祖師呢?祖師閃到一邊,另外是比較低一點的座子,要不就是比較(靠)邊一點點。通常祖師就另外一個壇,八大祖師,一邊四尊,另外一邊四尊。祖師不能站在佛上面,祖師都不能站在佛上面,更何況你現身的師父,也就是阿阇黎,那更加不能在佛上面。上師怎麼能夠在佛的上面,這跟法不太相合的。我們東密就完完全全(和顯教)一致的:顯教如是說,密教如是說;顯教如是做,密教也是如是做。沒有不一樣,乃至于禮拜的方式也是一樣,皈依也是叁皈依,沒有四皈依、五皈依、六皈依。所以你學密教,你眼睛要睜大,你心裏不要怕怕,以爲說密教有什麼神秘的、稀奇古怪的東西。它是有秘密加持的力量,但不是神秘古怪,佛佛一脈相承,理上、教相上、事相上都是一致的,沒有互相違反的東西。這一點請大家注意。阿阇黎不等于上師,你講上師,那就是藏密系統,我們東密從古至今稱阿阇黎,你看這個名稱,多麼得神聖莊嚴,不要幫我貶值。
接著看[一行阿阇黎記]的左邊有那個小注:本版本(也就是指這一本書,即大日經疏)系以大正藏(日本的大正藏)本爲主,參酌(zhuo)大正藏所列之[原]、[甲]、[乙]叁本所作之勘定本。順便講一下大正藏,以密教來講,當然是日本的大正藏是最全的,因爲我們中國的都散失了。但是其他顯教的東西,很多、多半還是中國的好,很多大正藏裏面編的都有錯誤,尤其是標點是最離譜的,很離譜,亂標。
主要呢這個漢文本來就很深,我們中國人看文言文就已經很困難了,尤其是現在的人,只會看火星文,所以現在看古文就看不懂,更何況是日本人就很難理解。我在講六祖壇經,或者傳心法要,或是翻譯啊,都是依我們漢傳的流行本,而不是依大正藏,那麼有一些人就寫信來質疑:你怎麼跟藏經裏面不一樣呢?我說,那個大正藏是日本人編的,可是我們中國一向流傳的就是流行本、通行本是這樣子。現在又搞怪,又搞出了敦煌本啊,什麼本啊,其實那些都是後期的,而且它也不是正本。它也可以說是別本,但是佛法就是以通行的爲主。如果不是以通行的話,大家就不習慣。傳統上就是用這個本子,我如果用別的本子就很古怪。甚至譬如說楞嚴咒他也有一些版本不一樣就有一點出入,而我就依照通行的我們的早晚課。我講楞嚴經就是以那個爲主,甚至圓瑛法師,曆代的注解的祖師,也都是跟我們那個課誦本一樣的。我如果依大正藏的話,那就有很多出入,就很麻煩。
但是這個大日經是日本保存的,我們中國沒有,所以只能依他們的。但是他在編輯的時候,有一些校對、校籌裏面的一些注腳,你看大正藏它下面有一些注腳,那個[原]爲大正藏印刷所依的底本,看那英文字,The MS. 就是manuscript,原稿。然後or book on which the printed text is based,也就是說現在所印出來的文字版本之所依,稱爲原本。[甲]本是對校本a,The first text collated。校對的本子,有兩本,一個就是a本,一個就是b本。a本中文就稱爲甲本,b本就是乙本。因爲大正藏它裏面寫的,它有時候會寫一個[甲],或是[乙] ,因爲它不敢猝(cu)然決定,因爲有好多版本不同,不知道學者喜歡采取哪一個版本。以這個字來講,雖然大致意思差不多,有時也會有一點點出入,編的那個人爲了要客觀起見,所以他不會很主觀地就幫你確定就排進去了。那如果別人拿了不同的版本看的話就會質疑,而且可以避免爭論。這是很科學,所謂科學的一種做法。這一種編輯的學問,英文叫做Bibliography,中文叫做校勘學,校籌學,又稱爲小學,小學的一種。小學就是文字學,校勘,校籌,編排書本、經典,乃至于字典,都叫做校勘,校籌學,你要去對照,好幾個本子去對一對。
接著看品名,題目: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這一品的名字叫做入真言門住心,這一品主要要發揮的義理是什麼呢?就是讓行者入于真言門而于中住,它就兩個階段,一個入,然後住。那住在哪裏?住在真言門。那住什麼呢?用什麼來住?用心來住。把心住在真言門裏,所以“入”、“住”這兩個動作。這裏要開發闡揚的就是你怎麼樣入真言門,怎麼樣把心住在真言門裏面。“住”的意思是什麼?第一個就是安住,因爲安住,所以它一定是“定”,“定”是什麼?就是穩定,就是不動。“住”的意思就是安住,你既然安住,就好像你搬家以後住在一個地方,一切都安頓下來,那就安住。安住以後,你的心就安定了,定了以後就不動了。不動的意思是什麼?就是依、行,就是依真言行,行真言行,于此行不變,就不換來換去,而且不亂,不雜亂,一心一意地依著真言行。
我們再回頭看這個“真”字,這個“真”的意思就是真實,…
《大日經疏講解 第34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