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講解
南無大悲毗盧遮那佛
主講者:釋成觀阿阇梨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東密]
第五十叁世叁國傳燈灌頂阿阇梨
賢首宗兼慈恩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
大毘盧寺
第37集
好,請合掌
南無摩诃毗盧遮那佛(3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我們今天繼續講大毗盧遮那佛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疏。還是請熒光幕前的朋友端身正坐,專心聽講,不做旁的事,以重法故。順便也請大家踴躍地助印英譯《法華經》。當我叁年多前把《法華經》全文翻譯完了之後,在遍照寺那時候很多花不思議就同時都開起來。我們廚房旁邊有一棵樹,那棵樹開很多的花,樹下也開了很多的花,有郁金香,有玫瑰花,還有很多很多的花,有牡丹花,我們還摘了兩叁朵牡丹花放在花瓶裏面供佛。毗盧殿、真言殿前面的小花園都百花齊放,非常地漂亮,可惜那時候沒把它照起來。我們昨天發現大毗盧寺的門口有很多盆樒(mi)樹、樒花,通常一朵是五六葉,六七葉,這是樒樹的葉。昨天發現好多棵樒樹都開花了。我自從學密以來,二十多年沒有看過樒樹開花。今天跟昨天看到開花,而且開了不少。所以樒樹開花就是密教要開花了,希望是這樣子,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吉兆。所以今天講大日經疏就順便講一下,樒樹開花如果是象征密教開始開花、結果,那是非常令人歡喜的事。
接著看:神變加持者,舊譯或雲神力所持。以前舊的翻譯,把這個神變加持翻譯成神力所持。或雲佛所護念。神力加持或神變加持是幹什麼呢?是佛以神力度化一切衆生。因爲衆生如何能度化呢?不是光是嘴巴說就可以度化,佛所說的,能夠說到衆生心坎裏面去。而且知道他的現在、過去、未來、他的業力,他應該以什麼樣的法能夠得度,你所講的就正好他所想要的、所喜歡的、所能夠修的。因此,這都是如來的神力——他心通、天眼通以及漏盡通等等。所以,如來的神力都是用來度衆生的。
或雲佛所護念。佛護念一切衆生,怎麼樣護念呢?你看我們能夠念但是沒辦法護。我們可以念某某人或是我們的親屬,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地護他,除非他在我們的身邊,還可以盡一點保護的責任、或是作用。但是如果他在很遠的地方的話,雖然心裏面念著他,可是也沒有辦法保護他。但是佛因爲有神力的關系,所以能夠護,而且念衆生。念而且護衆生,用神力來加持。舉要言之,一切佛菩薩度衆生,都是以叁昧神力來做的。因爲度化衆生不是凡夫的境界可以做得到。
然此自證叁菩提,但是這一個佛所自證的叁菩提。叁是正的意思,叁菩提就是正菩提。菩提是什麼?菩提是覺,叁菩提是正覺。佛所自證的正覺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佛的正覺是出過,出是超出,過是超過、過于,超出過于一切的心地,佛的這個正覺是超出了一切的心地。心地就是指心意識,再說得清楚一點,就是心、意、意識。因爲心意識是凡夫的境界乃至于叁乘的境界,可是佛的正覺是超過了一切凡聖境界、凡聖的心地的境界。爲什麼?因爲一切法,世間出世間,都是心地所現;既然是心地所現,就是因緣和合,可是佛所證的正覺、他的境界已經超過世間一切的因緣,所以離開叁乘賢聖的心、意、意識的境界。
現覺諸法本初不生。這個現是指現量,覺是覺悟。現量地覺悟諸法的本初,本初就是最開始的第一念不生。所以諸法本初,第一念就不生了。阿字觀裏面諸法本不生,那就是說阿字是代表一切諸法都本自不生。那這個本不生,是本初,這個是時間的線:過去、現在、未來。有個最初最初的那個時候,因爲有最初了,所以就有諸法現出來,可是雖然有諸法現出來,但是諸法沒有生,因爲什麼?因爲諸法有生的話,它必定有體,有實體才叫做生,就好像媽媽生了一個孩子,那孩子一生出來就有一個實體。但是以佛法來看,諸法的最本初它雖然有因緣聚合,然後現出法有生的樣子,可是呢?“因緣和合,幻化有生”。因緣聚合了以後不思議地,你不知道爲什麼,它就幻化出一些現象出來,顯出來好像有東西生出來,事實上那些東西都是幻化的,所以叫做“幻化有生”。因爲“幻化有生”,有生就必定有滅,所以“幻化有生,幻化有滅”,或者說“如幻而生,如幻而滅”。
因緣聚合,因緣和合如幻而生,既然是如幻而生呢?所以實在是無生;那如幻而滅也是,既然是如幻而滅,所以實在是無滅。一切法它的聚合,只是一些元素合在一起,它們聚合在一起的時候,看起來好像就有東西生出來一樣,然後它們如果分開以後,看起來就好像有東西滅掉了,事實經上講就是“緣聚而生”,所以實在真正是沒有東西生,而只是緣聚而已。緣聚若有生,緣散若有滅,而實無滅,只是緣散開而已。如果實在要說有生滅是緣生緣滅,而無物生滅,沒有一樣東西生滅,只是緣的聚合和分離,這樣子而已。就好像這個水,我們把它電解以後就分爲二氫一氧,好像那個水就滅掉了,就沒水了,就滅掉了。可是你不要忘掉,物理學和化學,都有一個定理啊,稱爲質能不滅定律或是質量不滅定律,那表示什麼?就是水雖然電解了變成二氫一氧,可是你把它們再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又是水。但是你看這個電解水跟二氫一氧和合,這也都跟幻化一樣。所以一切法都是這樣子幻化,如幻而生,而實無生。
這個本初不生。你看,佛法最後最後就是要證入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你即使說生到阿彌陀佛淨土裏面,也是要證無生法忍,無生就是不生不滅。所以一切法,像禅宗、淨土宗、乃至于密宗,也都是在講這個東西。只不過要證這個智慧的過程以及它的方便不一樣,有快有慢,譬如說以淨土宗的話,那就沒有想要說現世證無生法忍,是等到生到阿彌陀佛那裏去,坐蓮花上,等蓮花開了才見佛聞法,證無生忍;見佛聞法,悟百法明門,證無生法忍。乃至于每一堂課都不能缺的,到時候你今世沒有學的,到那邊都還要補課的,補修學分,佛菩薩也沒有說,“好,那就免了”,沒有這樣子的,免了就不能畢業了嘛。即使連淨土宗,也是坐大寶蓮花,蓮花化身,然後悟百法明門,證無生法忍,然後才到處去供養諸佛。早上帶了一些花,然後去供養諸佛,中午回來吃午齋還來得及。這個“本初不生”,或是“本不生”,或是“本來不生”,都是同樣的意思,也就是什麼?指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
下面更進一步了,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這個就是禅宗所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講過很多次,我再講一次,聽我講經有一個好處:很多東西,都讓你清清楚楚,本來都是只是好像口頭禅一樣,天天都這樣講,但是實在不是很了解,而且你要查也查不到,不曉得要到哪裏去查。“言語道”,言語這一個道,也就是說,言語所處理的東西,就是言語道,言語所能夠做的東西叫做言語道。斷,言語本來是什麼?言語本來是表現、傳達你的思想感情,言語是傳達思想感情的,但是你到了這一種境地,修行到了某一個境地的時候呢,那個言語所能做的事情就斷了,言語所能做的事情就不能做了,就做不了啦,那什麼意思?也就是說,超過言語的境界。佛所悟的道,或是你要證的本源心地,那一種境界是超過言語所能夠傳達的,言語所不能傳達的,所以叫“言語道斷”。言語道,到此就斷絕了,就沒有辦法再繼續往下進行它的功能,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切法都是衆生心行所生,都是心行的境界,可是佛菩薩所證到的這個境界或是衆生的本源心地,它的境界是一切的凡夫心行到這裏就沒了,就再也進不去了。這意思是什麼?就是說你想也想不到那個境界,言語道斷就是說超過言語的境界,心行處滅就是你的心想要想的,到這裏也都沒有了,都不能進行了,簡言之一句話,這兩句就是“超過言思境界”的意思。
往下看,若離如來威神之力,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離就是沒有的意思,如果沒有如來的威神之力加持,則雖然是十地菩薩,這種離言思的境界,也不是十地菩薩的境界。因爲十地菩薩也還在心意識的境界裏面,況余生死中人,更何況其他的,生死中人就是還沒有離生死的衆生。從這句話可知密教也是爲了要證入這個正法眼藏的境界,所以如果學密教的人不通顯教,怎麼樣能夠學密教呢?那就很難,只是持咒打手印,而不解佛理,這樣子就變成只是要求靈驗,乃至求世間的事情,那就跟外道一樣。因爲不通佛理,那就不能開智慧,所以只是在求這些表面的靈驗跟世間的事情,那個不是佛講密教的本懷,也不是真正要修密法的人的心態,或是發心。
還有一種人,自以爲學密比較高,因此就瞧不起顯教,而事實這種人很多,不少,不但瞧不起顯教也瞧不起顯教的法師,就更瞧不起顯教的佛弟子,這種人我慢、心邪,而且邪分別很大,那這種人學法無益。這種人基本上我是不會教的,因爲他越學就會越傲慢。世間的傲慢佛法還可以治,如果在佛法裏面又生傲慢,那就死定了,就沒有東西可以治他了。我講經發現像這些觀念的問題,我碰到了就要再講一講,多多地熏習,這才是正法的,把正法的那種正知見觀念一再地現出來,否則只教你這個經文本身的這些表面的意思而已,你也沒有辦法分辨,所以也不是有大用。
首先,你要學密教,要建立密教的正知見,那你才知道密教是幹什麼的。其實密教是幹什麼的?簡單一句話,佛說一切法都是爲了要幫助我們成菩提,就這樣子而已。那你如果把它移作他用,那個就不是正用,你如果在佛法裏面有種種的求,但是不是爲了求菩提,那個都是妄求、邪求,不是正求。所以你必須要這樣子發心,你如果在佛法中種種的求,什麼都求,就是不求菩提,那你跟去拜關公、拜媽祖不是一樣,乃至于去拜耶稣也是一樣,都是爲了求世間嘛,對不對?那就何必動用到…
《大日經疏講解 第37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