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P2

  ..續本文上一頁講…如果以我個人來講的話,加持著魔的衆生,不知道幾百次了,沒有一次不感應的。如果這個在基督教來講,這個是奇迹。

  在我們佛法來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也沒有什麼。物理學家講的,只要你誠心的念佛持咒,它就是一種頻率,在宇宙當中就散發這種頻率,感應了佛菩薩,那也是你自己的能力,也是佛菩薩的加被,這沒有什麼。在佛教來看這是很正常的,這沒有什麼很不得了的。可是在外道裏面講,大肆渲染啊,以爲這個神通是不得了了,或者說能夠跟鬼神通靈,以爲這個就不得了。沒有什麼,我們佛法要求的不只是心靈上的那一份不可思議的能力,而是告訴你,現在正確的人生觀是什麼,宇宙的真實相是什麼。我們要去除一切的迷惑,你的內心裏面,靈光就自然顯現出來,就自然不被汙染了。

  像維摩诘居士,他結婚生了好幾個兒子,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尊佛,一尊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人,一尊是維摩诘居士。他還是結婚,他跑到妓女戶去度衆生。你有辦法沒有?所以佛告訴我們境界沒有好壞。境無好壞,唯心所造。境界好、壞,不是境界什麼好壞的,沒有的。爲什麼?你心裏面忍不過,這個境界就壞了;你心裏面忍得過,這個境界就是好的。再大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在聖者來講,他連動到念頭都沒有,境界對他哪裏有什麼好跟壞的東西?因爲我們沒有辦法control,沒有辦法控製它,所以我們被牽著走,然後我們産生煩惱,就說這個境界是不好的。在聖者的心態沒有所謂的善、惡、好、壞。

  你說:“聖人沒有所謂的善惡,那就胡作非爲了。”錯了。聖人行善不認爲那是善,認爲理所當然的,聖人絕不造惡。所以說沒有善惡的觀念,就是不會執著他行善的東西。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了解。靈修,佛教不講靈修的,外道才講靈修。佛教講本性,我們的本性,菩提自性,講靈修是外道的,大部分都是一貫道所講的,靈修到後來回理天。那麼靈修是方便講,是外道講的,我今天講靈修是一種方便,佛教不講靈修的,那麼講靈修,大家就比較容易了解,就講靈修了。就講靈修好了,那麼佛教也不講靈魂,它講第八意識,我們爲了方便起見,就講靈魂,就講靈修,讓大家更方便的去了解。那麼靈修這種東西,大家以爲是很困難的,其實這並不是很困難,只要你的心能夠定得下來,能夠如如不動,你就自然發出無量的神通。

  很多人,他不明了這個道理,他就一直想要追求這個神通的東西。我去拜什麼師,拜什麼師來學咒語,然後顯現出我們這個神通。當然這樣也可以得到一點點訊息,但是這樣子不究竟。釋迦牟尼佛告訴你,要得到最大的神通很簡單,什麼事情就放下,最簡單的。什麼事情都不要執著,放下,在你的本份崗位上做好。你演什麼角色,你今天是學生,你就演好你的學生;你現在是一個家庭主婦,你就做好你的崗位。把一切不應該煩惱的,不應該執著的,全部都放下,神通就自然出來了,不要修就自然出來了。

  如果說我今天發一個心,我要求得神通,産生一種神秘的力量,就是這一念還是執著。想要炫耀別人,這一念還是執著,你還是得不到解脫的境界。所以“執”爲禅之大病。譬如說我們要靈修,我們一般人都是心外求法,所以這個叫外道。他以爲說這個靈修,去拜什麼師父,然後教你幾個咒語,或是教你一些打坐,就以爲可以得到一點神通力量,然後用來治病、炫耀,這個當然也可以達到。但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不究竟。我們要靈修以前,第一個,心一定要絕對的清淨。心要絕對的清淨是怎麼做?

  第一個,要不能有恨。恨是世界上最大的症結所在,不能有恨。你有恨的話,或者是有嫉妒心的存在,那沒有辦法修行。因爲你本身已經跟自己過意不去了,我們剛剛所講的仁者無敵,不是說我去外面豎立敵人,而是你已經跟自己過意不去了。我不原諒你,就是不原諒自己,不原諒自己。佛教講的慈悲、忍辱,對什麼衆生慈悲?對自己慈悲。對一切衆生慈悲,就是對自己慈悲。原諒衆生就是原諒自己,這才會快樂的。你不原諒他,就是痛苦自己,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佛教講要升華自己,你要達到神通,要靈修,第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反觀自性,隨時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去仇視,不要報複,不要拘泥于區區兒女的私情,不要拘束在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切的欲望裏面。那就要觀察這個無常。

  世間是無常的,不是究竟的。雖然說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放下來,可是我們總有一天慢慢的放下,哦,世間是無常的。那麼觀了以後,我們對一些世間的得失、世間的貪念、世間的執著,就會慢慢的放下。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放下,還是會慢慢、慢慢的進步。我們了解世間是空性的,世間是無常的,它是因緣和合的,只是暫時的短暫的而已,暫時、短暫的而已。我們內心裏面充滿著理性,就會冷靜的去透視,每一個時空所産生的動點上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就會慢慢的去覺悟這個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痛苦的世間,不實在的世間,迷茫的世間。

  如果說今天我念了臺灣大學,那麼我感覺很安慰,臺大四年總是要過去,就算給你念醫學院七年,牙科六年,時間總是要過去的。總是要過去,再來是什麼?你臺大念完做什麼?也許出來就結婚,或者攻讀碩士、博士。再來呢?做廠長。再來,女孩子就做家庭主婦了,還是煮飯。再來呢?生兒育女。再來呢?就把孩子養大,事業做得愈來愈大了。再來呢?老了,就牽一條狗到公園走一走了。再來呢?再來就准備棺材了。再來,不曉得要做什麼了。人生就這樣子嗎?

  如果說,生命是連鎖性的,怎麼辦呢?我們的生命如果是連鎖性的怎麼辦呢?生命如果不是斷滅的,生命並不是說,我現在死了的時候,什麼都了了,什麼一了百了,那這樣好做。對不對?大家都像李師科,怕什麼?去搶啊。爲什麼?大不了一死,對不對?可是我們晚上在睡覺的時候,還是會作夢,人在休息的時候,這個意識不會休息的,人死了以後,他意識的慣性作用還繼續作用。它是一種能量,它不是你死了以後,什麼都解決了。沒有,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什麼事情都做,沒有關系。我勸你這樣子,沒有關系,可是佛教講因果,對不對?就是這樣子。

  前幾天臺中來了一個信徒,她來告訴我,見到師父就哭,哭得很淒涼。她說:“我先生被人家殺死了。”我說:“怎麼會這樣子呢?”她說:“晚上敲門的時候,只有問說:你們這裏叁樓有沒有住人?”他說:“沒有。”敲得很大聲,她先生也不跟人家爲敵,門一開也沒有講第二句話,馬上沖進去武士刀,當場就一直殺,殺死了,連講第二句話統統都沒有。就一直拚命的哭,然後就說:“我先生很好,爲什麼遭此下場?”或怎麼樣子,我說:“這個就沒辦法解答了。基督教講的是,上帝賜給你這樣死的,上帝賜給你血濺五步,你還要感謝上帝的創造。佛教講的它講叁世的,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的道理,你沒有辦法解釋的。”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對不對?坐飛機,走了,連屍體都沒有,要蓋往生被也沒有機會,要撒金光明沙,連屍體都沒有,要撒什麼統統沒有機會。對不對?所以如果說臨命終單靠金光明沙、往生被,這很危險的,萬一找不到屍體,怎麼辦呢?所以我這一次不敢坐飛機,就是這樣子,怕被爆炸了,我上飛機都是念《大悲咒》的。爲什麼要念《大悲咒》呢?因爲還沒有來臺大上課。

  我們言歸正傳,心如果清淨的時候,我們就有定力,我們的靈性就會自然放出光明,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不假外求,觀心就是。如果你要産生不可思議的力量,只要觀照你的內心裏面,讓他起心動念當中合乎中道,去掉貪、瞋、癡,符合大慈大悲的心,二十四個小時裏面,就是這樣觀照,這樣子的話,將來所産生出來的神通,那不可思議的。神通不是求的,只要放下。譬如說我們如果用一盆水,這個水如果不動的時候,它就自然照出我們的本來面目。如果說這一盆水一動的時候,就照不出本來的面目。爲什麼?因爲我們心如果動的話,動到這個念頭,所有的貪念、瞋念、愚癡的念頭,就産生了,做什麼事情就沒有辦法理性化,就沒有辦法客觀,就産生一種偏頗的標准性,就産生一種對別人的攻擊性。占有、攻擊,爲什麼?因爲我們內在裏面的標准不一樣。他只要動到這個念頭。

  禅宗裏面講的“動念即乖”。乖就是違背的意思,只要你動到一個念頭去分別,或者去執著這個東西,就不對了。所以禅宗裏面告訴我們:雖分別而不做分別想,是名本性。就是雖然我們分別,但是我們不在分別裏面産生一種痛苦壓力,可以用理性去支配我們所有的感情,在任何的身口意的行爲之下,不産生內在裏面的壓抑,也不産生境界的執著,那一念就是清淨的自我。那麼沒有那一念的執著,我們就不會産生慣性的意識,我們就不會産生世間的執著的慣性意識,那麼來世的生死就斷了。“所作已辦”,所要修行的事情全部都辦完了,就沒有再落入這個因果。所有的因果,都是因爲我們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然後長時間的一直累積,一直累積這個種子。這個種子就放在我們的意識裏面,然後將來碰到又産生種子。

  我這樣講諸位不了解,我舉個例子給你聽:如果現在你恨一個人,很恨他,譬如說你恨你的男朋友,因爲牽了你叁、四年的手,竟然把我甩掉,是吧?你很恨他。那麼他如果離開,離開以後好幾年已經忘了。你去美國留學,回來又看到他,本來已經忘了又看到他,那一把火又升起來了。爲什麼?因爲這個種子是深藏在你裏面的,沒有抹殺掉的。你那一份執著跟恨,就是你生命的根源,來世再繼續執著下去。就這樣子。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切的事情都孕育在我們無形的心態裏面。等到有機會就起這個種子的現行出來,生生世世這樣一直六道輪回。

  那麼要談佛教的心理學,可以從好幾種角度來談,譬如說唯識、中觀。…

《佛教心理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初發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