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P3

  ..續本文上一頁唯識的究竟的八識、七識、六識,它討論中觀的無自性,禅宗的頓悟,天臺的中觀、空觀、假觀。今天我們是來臺大上課,算是民國六十八年那時候臺大來請過一次,今天民國七十七年,已經有十年之久了。這麼久沒有來過臺灣大學,所以今天算是第一次,這麼長的時間,以前不算的話,這一次算是第一次。今天來的時候有的是初學,如果說談了一些唯識、中觀、禅宗、天臺,那麼多的名相的時候,時間也有限,而且也收不到什麼,什麼利益的,得不到什麼利益的。因此我們今天,只能從重心點去討論它。

  一般的心理學,是從長期的臨床試驗、調查報告,做統計歸納的一種結果。因爲這些人,還沒有破除我執跟法執。“我執”是對人生觀的不能透徹,對這個本身不能透徹。“法執”,我執、法執,法執是對宇宙的不認知,環境的不認知,沒有辦法去了解,去確定它、肯定它、透視它,這個叫法執。所以就會執著這個境界,以爲是真實的。那麼這些心理學家,並沒有破除我執,也沒有破除法執,他不是像釋迦牟尼佛,或者是這些佛菩薩是證悟的,去掉這些主觀的意識,純粹是講出這個怎麼樣?——清淨的自性所講出來的話——不能算是真理。不是真理,那是會改變的。

  譬如心理學家說:這些孩子的自卑感,大部分是來自于父母親婚姻的破裂。是不是絕對的呢?父母親的婚姻破裂是不是一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不一定。所以說心理學家所做的調查,只能做爲演繹、歸納,一個概括性的原則性,那只是在幾千個人做樣本的調查,所産生的一種累計的曲線,the curve,大致上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就不是這樣子了。

  釋迦牟尼佛他並不是經過問卷調查的,不是的。他告訴你生命是無常的。你相不相信?這個不必相信跟不相信。這個不相信,你還是無常,還是要死。說:“我相信無常的。”還是要死。爲什麼?釋迦牟尼佛把真實相告訴我們,不管你信跟不信,這個真理就是存在的。不管你用感性,不管你用理性,他不容許你辯駁,世間就是怎麼樣?無常的,到最後都是歸空的,人生宇宙統統是這樣子的。暫時的學問,只能賺得一些錢來養活我們自己,這個不究竟的。衆生一定要覺悟,我們慢慢的去體會。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世間是痛苦的。那我們慢慢也去體會。一下子,隔壁的發生車禍;一下子,母親發生事情;一下子,公公去世了;一下子,女兒發生什麼肝癌。這個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每天都有發生的事情。如果說你們不是醫生,要是說是醫生的話那就…當醫生的話就應該覺悟了,釋迦牟尼佛,學醫的人要入佛道是最快的。學醫的人。所以醫生要入佛道是最快的,爲什麼?醫生每天都在那邊解剖,看病人看得實在是太多了。如果說醫生不覺悟的時候,還在迷茫,那真是麻醉自己了。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你,隨時二十四個小時,你統統要准備死亡的來臨。你不要以爲,今天諸位在臺大這裏集合,我告訴你,明年如果臺大再請我來的時候,不曉得死幾個了。真的,也許是我。真的,就是這樣子嘛!你也不知道要活多久的。對不對?不知道的。

  這個什麼?葉啓田是吧?愛拚才會贏。不過,他唱這一首歌真要命。那個搶銀行的說:“要搶才會有錢。”如果簽大家樂的說:“要簽才會贏。”反正世間人總是改來改去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今天我們爲什麼要聽聞這個真理呢?以前我也不懂,也是活得很迷,計較這些繁瑣的事情。後來我發現這個佛法,真不得了,是一門究竟的學問。所以我們今天要研究這個佛教的心理學,我們要正確的去透視人類的種種錯誤的心態,從迷惑一直達到覺悟,從痛苦去解脫出來。

  這個究竟的解脫,是指怎麼樣?是指現在當下,你能夠過得很自在。你能夠體悟到這個禅。這個禅不是中國字的,禅是印度語,應該講是兩個字的,是“禅那”。我們出家人在大殿裏面,拿引磬的,很多出家人都念錯,他是念維那(na)師。這個不對的,維那師(維納斯之諧音),又不是雕塑像的,什麼維那師,要念“維那(nuo)”。一定要念維那(nuo),怎麼念維那(na)呢?這個不懂發音,念得全臺灣省都這樣。你今天當維那,今天、後天當木魚,這不是這樣子。要念維那(nuo),維那。我們念一剎那、一剎那,是不是?所以我們要體悟到禅那,禅那的境界。那麼我們中國人好簡,就只有寫一個字「禅」,比較簡單。

  這個禅大家已經慣用了,事實大家對禅根本不了解。所能了解的,也是意識上的體會而已,根本不是發自自性上的,産生的這個光明的智慧出來,只是說禅是個什麼東西?它是一個名詞,禅代表定、代表慧,代表解脫,代表怎麼樣子最高的境界,就是只能這樣,慢慢的去體會而已。所以我們研究心靈、研究禅,或者是研究我們所要了解的人生宇宙的真正道理,是要體悟到現在要過得自在,未來能夠超越六道輪回,是我們研究佛教心理學最終的目的。不管你是修行人或者是非修行人,都可以得到利益。今天你是出家修行,或者在家修行,你還是要聽聞佛法,今天就算你不是修行人,我只想我今天剛大一進來,fresh men,新鮮人,然後我對什麼都不了解,你來聽聽佛法也可以,也可以得到解脫。

  有的大一的進來說:“師父,聽你講經,要不要吃素?”我說:“不必。”他說:“可以吃肉嗎?”我說:“吃啊。”他說:“那我要來聽,沒有關系。”你要跟他講聽經,馬上要吃素,他umbrella,雨傘,“我不來了。”他不敢來聽。“師父,皈依以後可以不可以賭博?”可以,去賭博沒有關系。這個方便善巧,等到他慢慢學佛了,他才不會認爲賭博有什麼快樂。賭博哪有什麼快樂?四個人賭五個人要拿錢,怎麼會贏呢?賭大家樂的人,是最笨的,四個人賭博,你都賭不贏了,你想想看這個特獎,特仔是一千支裏面才中一支,換句話說,從000開始到001、002,這一千支,你想想看一個人要跟九百九十九個人賭博,你怎麼賭會贏呢?四個人,你都賭博賭輸他了,一個人要跟九百九十九個人賭博怎麼會贏呢?所以簽大家樂的人,統統沒有什麼頭腦的,你說不對嗎?對不對?四個人輪流賭博,你都賭不贏了,一個人跟九百九十九個人賭博怎麼會贏呢?就是這樣子。你算算概率也知道,這個中獎率有多少的,你去問問看賭大家樂的,贏的到底有幾個?賭到後來不是傾家蕩産嗎?都是組頭拿去,然後組頭被抓去關,這樣子。因此我覺得衆生很沒有智慧,他很少說,我今天坐著冷靜去想想看,這個世間所産生的什麼事情。

  我們要靜慮一得,我們要用禅定,我們要用理性,去觀照這個世間。那麼換句話說,學佛就是說透視了解心理,清淨我們的心靈,真正解脫現在,超越將來的時空。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門學問!對不對?要不然,我們也不會走上修行這條路線。怎麼打那個兩下的呢?鼓掌的話...要嘛就用力,不要鼓那個...看人家沒有鼓掌,哎喲,怎麼...又收起來了?連這個鼓掌都不肯布施,那當什麼佛呢?所以演講不是來談玄說妙的,也不是來賣弄自己的學問有多好,而是如何告訴我們同學們,今天怎麼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這是最重要的。

  那麼現在我們要曉得,我們要從各種角度,來研究這個佛法是什麼?佛陀告訴我們,大家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快樂。大家統統在追求快樂,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都是苦中作樂。如果你是熱戀中的男女,我講一些給你聽,你就知道了。今天要是男孩子追你,追得很緊,對不對?你要小心,男孩子沒有一個是好蛋的,不過這裏面是好的,這裏面來聽演講都是非常好的。等到他得到你的時候,好,結婚,結婚以後你就知道,生育、養育、教育,這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不是叫諸位不要結婚,就是你要有心理准備,謝雷所唱的那一首歌「負心的人」,你要記住,隨時都會發現在我們的心中的,隨時都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的。所以你不必氣餒,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是吧?如果這個男孩子愛你的時候,什麼事情他都敢發誓;如果這個男孩子不愛你的時候,馬上就抛棄了。對不對?那麼戀愛以後就結婚,結婚以後還有孩子的教育呢?這一段路走起來...

  佛告訴我們,衆生只想要去追求快樂,快樂是剎那之間變滅的,生滅的東西,得到的東西很快就沒有。他永遠沒有辦法破除得失的觀念,就在世間的錯覺當中,一直強烈的執著,追求。佛在《四十二章經》講的那是非常棒的,釋迦牟尼佛講的,那一句話的比喻實在非常棒。他說:一個追求名利的人,就像一枝香在燃燒,每一個人都聞到這個香味,但是這一枝香漸漸的燒盡了。這個比喻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名跟利,今天我當什麼院長,今天我當什麼立法委員,當國大代表,當什麼...名聲遠播四方,可是我們的生命呢?一天一天的減少,一天一天的接近死亡的階段。

  今天是我老人家的生日,叁十七大壽。真的,很湊巧,今天來臺大上課,怎麼那麼湊巧呢?來到貴娑婆世界,虛度叁十五年,虛度叁十五年,體會滿多的。怎麼那麼湊巧,今天剛好生日。那麼人家講:“師父,你又多一歲了。”我說:“不對,少一歲了。生命又減少一歲了。”對不對?就這樣子。人家做生日的時候,是不是,唱生日歌,切蛋糕的時候,實在笑不出來,應該痛哭流涕。生命又少一年了,今年又虛度過去了,對不對?就這樣子了。我們唱生日歌的時候,“祝你生日快樂!”哪有什麼快樂可言的?我都不知道生日有什麼快樂的。對不對?只吃一些豬…不能講豬腳,吃那個面線這樣子,這也沒有什麼。所以,在一個大修行人的心態裏面,在這個世間裏面就沒有一件事情,什麼叫做快樂的,就是保持內在裏面那份清淨,大智慧的透視每一件事情,不要被迷惑,這是世界上最快樂的。

  什麼是最快樂的?向你內心裏面去求得真正的甯靜,不要讓它起伏,那一念…

《佛教心理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初發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