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了一個【我】嘛!佛菩薩爲什麼稱爲【大人】呢?《佛說八大人覺經》呢?爲什麼稱【大人】呢?因爲他無我,對不對?而我們就多了一個【我】,小人,就這樣。虛空法界盡是佛,其中多了一個小人那就是【我】,就著一個【我】,諸佛菩薩不著就叫做大人,我們著一個我相:小人。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置】就是施設。這大小二乘、十二部經,都是因爲人的根性來施設的。【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世人就是緣起,這些緣起的假相,看起來好象有那麼一回事,其實,體悟到無常變化的本質就是空,萬法本來就不有。所以,爲什麼我們叫做妄想、顛倒、執著?把事情搞錯了、顛倒了。【故知萬法本自人興】,萬法就是因爲人而興盛的,開啓我們的覺性。【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因爲在人群當中,有愚癡的,也有智慧的。【愚爲小人,智爲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悟到了,【即與智人無別】。
經文,【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我們求法,【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見清淨】。因爲菩薩戒裏面講:不生也不滅,不垢也不淨,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就是指這個。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識】就是悟。如果你體悟到當下這一念,無所住心,見性就成佛道。
【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豁然開朗,就是頓悟。哎呀!原來我們都在妄想、顛倒、執著,這一念徹底放下,原來恢複本來的面目。【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我在五祖弘忍大師那個地方。【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來流通。【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禅宗單刀直入,直搗黃龍,就是觀心,觀照這顆心,你會發現,妄本不可得,幻化的東西終歸有一天消失,清淨自性不減。【自見本性】。
經文,【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這個最上乘就是頓悟法門,頓悟見性大法叫最上乘法。不在那邊葛藤打轉,不在那邊枝枝葉葉打轉。【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一切善法都是因爲善知識發起故。【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善知識告訴你,就說:你看!月亮在那邊。愚癡的人就會指頭;有智慧的人就會看月亮。知道嗎?這比喻你聽得懂嗎?有智慧的人就循著那個義理直悟,頓悟本性,直見萬法無生,緣生當體即空就是無生,萬法都是唯心現量,都是心的影像,沒有實體。所以一切法生其實當下就是無生,悟到一切法無生,叁藏十二部經典就在你的心中,慢慢的體悟。所以需要找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指示正路,因爲一切人性當中,本來就具足,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引也悟不出來。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你要修行,不從內心裏面悟,一直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可能嗎?不可能。無有是處啊!禅宗是講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雖然外面的善知識來把你引導,你迷,妄念顛倒,自性要自度啊!對不對?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即滅】。所以,師父那個偈頌看一看: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刹那間,若能萬法盡舍卻,頓悟入道須臾間。無說無示無來去,生死涅槃無距離,菩提由來無一物,只在當下一念間。無聖無凡無衆生,即心即佛彈指成,若問祖師西來意,傾聽恒河無生曲,就是無生。衆生若欲識佛境,當淨其意如虛空,妄念雖是生死因,不著一物盡菩提,若能離相無相行,包你大智遍叁千。好好的體悟、好好的看看,互相勉勵。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經文,【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就是徹底的解脫,你要悟道了,見到了清淨自性,就徹底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你的心戒定慧統統具足,定慧,統統在見性當中顯現。【般若叁昧即是無念】,注意喲!無念不是沒有念頭喔!要先弄清楚這個無念是沒有執著的念頭,沒有顛倒的念頭,沒有分別的念頭,這個很重要。但是,有正念,正念就是無念,就是無相,、無住、無著。【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你看!很清淨。意思就是心的體不被染汙,就是本來面目,我們的心不生不滅的體性,你只要不起心、不動念,萬法無咎啊!若見一切相不強加執著、分別,萬法無咎,當體即空,是爲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我們起清淨自性的用,一切都是清淨自性在作用,也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修行的關鍵,就是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諸位!修行要找到關鍵,找什麼關鍵呢?譬如:一個母親帶一個叁歲的小男孩進去房間,黑暗的房間,那個小孩子會跟媽媽說:媽媽!好暗喔!媽媽就說:你不要害怕,來我告訴你開關在哪裏。找到開關後,啪!一按,萬年的暗室,一燈就亮,小孩子很喜歡了,以後這個小孩子自己跑到房間來,黑暗的地方,他也不怕,因爲他知道開關在那邊。開關是什麼意思?開關就是般若智慧。開關在哪裏?對緣起的假相,徹底的放下。諸位!這個還是第二層功夫,講徹底的放下,還不是本來面目,要悟到沒有東西可以放下,徹底地體悟,原來就是空,沒有東西可以放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才是我們本來面目。說放下,功夫還不夠,那是方便說,你有東西放下,對不對?有能放有所放,本來面目沒有東西可以放,你放什麼?你一定要體悟到這個,修行一日千裏,真的,就象坐飛機。
我昨天舉的這個例子,頓悟就象坐電梯,漸悟就像爬樓梯,你看要坐電梯還是爬樓梯啰!頓悟就是單刀直入,就無相,所以你一定要找到修行的關鍵。師父!您能不能用一句比較貼切終身受用的?可以,記住!重複的練習放下,重複的徹底放下,一次又一次……。就是用這種功夫,知道嗎?到最後,你就發現:生命本來就這樣。《楞嚴經》講:我們攝取宇宙的地、水、火、風少許的元素,執爲自體,執著這個色身認爲自己,然後又爲了這個少許的元素,妄執自我,拼命的造業,拼命的追求,就産生人生宇宙的紛爭。我們了妄即真,了悟萬法就是虛妄,當下即空,就是清淨自性,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圓覺經》,你一定要看,不看不行。今生今世有叁本經典你一定要看,不管是禅、淨、律、密,禅宗、律宗、淨土宗、密宗、天臺、華嚴,叁本經典你統統一定要看:第一本是《金剛經》;第二本是《六祖壇經》,這個即心即佛的見性大法,你聽了以後沒有大受用,也會中等的受用,沒有中等的受用一定會小受用,沒有小受用,一定會作用!你聽了以後,哇!每一句都是心法,六祖講的每一句話都是一針見血!我們用功撞的頭破血流,還搞不懂自性,真的很感恩六祖。
我這幾天就想說:嗯!我要講《六祖壇經》,看看這個六祖有沒有來跟我摩頂?沒有。有個法師來給我摩過頂,那不是做夢的喔,那叫做慈航菩薩。我在讀南普陀佛學院的時候,我講一個很不可思議的事情給你聽,這不是妄語,作法師的不能打妄語的。我在親近廣化律師的時候,因爲廣化律師也是慈航菩薩的徒孫,他是根據律航菩薩出家的。廣化律師、律航菩薩,再來就是慈航菩薩,而我是依止廣化律師的。有一天在讀南普陀佛學院的時候,晚上休息,要打坐,打坐,休息的時候,還沒有睡覺,累了,躺下來,慈航菩薩披著南傳袈裟喔!這個故事我很少講的,怕人家毀謗,說我吹牛,拿了一個缽這麼大(法師用手比出缽的直徑他的肩膀還寬),它是泰國的那種托缽,哇!那個缽,吃叁天叁夜吃不完,那個缽好大,像臉盆那麼大,然後用一條繩子綁住(法師的手從脖子往下向胸前劃),這樣子,來到這個地方,進入我的既不算夢境,很清楚。然後(菩薩)就微笑,左手扶著這個缽,就用右手就摩師父的頂,摩這個頂,這個右手一接到頂部的時候,放光,放大光明。這個心中的典故,我從來沒有講過,沒有人知道,今天講就不是秘密了。很怕人家毀謗,這個事情告訴你就是說:一個法師可能多少有點迹象就是說:你將來就是要走弘法的路。我今天慈航菩薩現身跟你摩這個頂…
《<六祖壇經>講座第二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