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2004年10月2日——8日
上慧下律法師
文殊講堂
講座第叁天
【釋功德淨土第二】
解釋什麼是真正的功德,什麼是求生淨土。
【次日,韋刺史爲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爲解說。】
【次日,韋刺史爲師設大會齋】。設這個供齋,用完了餐,【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要有禮貌啊!對說法的法師要有禮貌,士庶也是有修養的或一般的聽衆的佛弟子。官僚就是有身分地位的。【士】是讀書人;【庶】是一般的貧民,【肅容】就是要有威儀。再一次頂禮,就【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因爲他講的都是見性大法,見性大法就是回歸當下,不拖泥帶水,沒有枝葉、葛藤,單刀直入就突破了無明,所以,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現在有少許的疑問,【願大慈悲特爲解說】。希望和尚慈悲,爲解答見性大法。
經文,【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爲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爲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爲說】。有懷疑就問啊,我就會爲你解說。【韋公曰:這個韋刺史就說了,【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這個宗旨就是正確的意旨。和尚你所說的見性大法,可是不是達摩大師的旨意呢?就是您這個傳承是一樣嗎?【師曰:是】。當然都是講見性大法,當然都是一樣的。【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達摩大師來到震旦,就是我們中國,剛好碰到梁武帝。【帝問雲】:梁武帝就問說了,好大喜功的人就是這樣子,在有爲造作裏面,這個比比皆是,舉這個例子,我們今天修行,還是都是搞這個,就是要名。【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我梁武帝一生一世造了多少千、多少萬的寺廟,供養了多少出家人,還布施設種種的供齋,有多少功德呢?有什麼功德呢?他在生滅法裏面著相?達摩大師是個見性的聖人。【達磨言:實無功德】。這一回答,大家都搞不清楚了,其實很簡單,著相它就是生滅法,見性就是不生不滅法,所有的施舍、生滅當下不著,就是見性,行一切善,不著一切善。達摩大師就回答:一點功德也沒有。【弟子未達此理】,弟子不了解這個道理。【願和尚爲說】。
經文,【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爲求福,不可將福便爲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實在沒有功德,不要懷疑先聖,就是達摩大師所講的話。【武帝心邪】,這個心邪不是惡的意思,是著相的意思。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他搞這些生滅法,就是希望達摩大師贊歎一番。本來希望達摩大師贊歎一番,達摩大師是個見性的人,他講的就是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才有功德。他就當頭棒喝:實無功德。梁武帝承受不了了。所以武帝心邪,不是說全造十惡,或者是惡知見,不是這個意思,是說他著相。【不知正法】,修無相法就是正法,正法涵蓋叁藏十二部經典,貫通八大宗派不能離開這幾個字:就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緣起無自性就是無相。【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爲求福】。福就是生生滅滅的東西,你布施了以後,當大官,當主席、或當大企業家等等,統統叫做生滅的東西。【不可將福便爲功德】,你不可心拿這個生滅的造作,來說它是真如無爲的本性的功德,這是兩碼事情。【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在【無相】法身中,修無相法才有辦法進入絕對的真如自性,不著一物盡菩提,住就不對。所以功德在無相的法身中。諸位!要進入佛的領域,這個功夫可要下得很深,不住相布施。【不在修福】。因爲在無相的法身中,才有功德可言,不在修福。
現在的比比皆是,我到你這個道場來,打個齋,刻個佛像,出個多少錢,都要名字啊。以前我們建這個文殊講堂的時候,有一個人拿了八十萬來講堂,說要跟他雕刻一尊地藏王菩薩,供奉起來讓大家拜,我說:行。但是他有一個要求,就是把他的名字刻在地藏王菩薩的底下,我就想起了廣化律師的一句話。廣化律師說:我們一般人不懂,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菩薩的下邊,你有多大的福報啊?人家每天拜地藏菩薩,就順便拜你?一切福報早晚都拜,很快就拜完了!所以我就堅持一個理念,希望大家有正信,能夠修無相的布施,我跟她講:哎呀!居士啊!這個女居士五、六十歲了,也是很著相、執著,就是一定要這樣子做啊!真的很抱歉!後來這八十萬又拿走了,不刻了。就是她一定要給你寫個名字。有的人就說:師父!您就給她個方便嘛!對不對!我說:那不行!所以你到我文殊講堂來看,沒有任何的名字,那個柱子、牆壁,沒有任何的刻什麼功德芳名,沒有一個都沒有,我希望他們能夠進入無相的修行,要不然這樣搞的話,百千萬劫不得解脫。
經文,【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爲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這段很重要。【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見【清淨自】性才是真正的功,平等【心】才是德。哇!你要見到了清淨的自性,悟到了平等的心性,才有功德。諸位!這個見性大法,可是最上乘論啊!是最上乘的法。萬法回歸自性,六祖惠能大師的《法寶壇經》怎麼能不研究呢?不好好的研究呢?底下,很重要!【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這個【滯】就是著。你只要動一個念頭去著相,就卡死了,心性就通達不了,每天情緒控製不了,他因爲著相,什麼都以我爲中心點,那麼人生宇宙就是紛紛擾擾。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就是佛法,就是正法,面對這個現實當體即空,又能見性同時超越。見性的人跟大家的生活一模一樣,一樣行住坐臥,該做的工作做,該負的責任負,但是內心擁有大般若智慧。說:念念無所執著。因爲我們執著就通達不了,就象水不通,常見本性真實妙用。爲什麼講真實妙用呢?他要面對一切相,同時超越一切相啊,當然要真實妙用啊!
我今天見到了清淨自性,我要講經說法,現在講經說法就叫真實妙用啊。沒有一個人見性以後死板板的,整天坐在那個地方一點作用都沒有,失去了大用,不是清淨自性啊!【名爲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哎呀,這個是普天下的人都是犯一個毛病,就是傲慢。你算什麼?你可以看到,處處可以看到,那個強烈的自己把自己拉高,輕視別人太容易了,降伏自己很困難,輕視別人很容易,要見性的人可不是這樣。內心謙下,謙下旁邊寫二個字:隨順,就是隨順衆生。這個要下一點功夫了,就是不要老是跟衆生敵對。你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的衆生,他一看到什麼,不跟你損幾句,他日子不好過,他講話有意無意就給你損幾句。爲什麼?沒有謙下的功夫。謙下就是隨順真如,隨順衆生就是隨順真如,因爲真如是無诤、是平等、是與世無诤,所以隨順衆生就是隨順自己的真如自性。隨順真如自性才是真正的修行。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意思是在天地萬物、人生宇宙當中,每一個時空的交會點上,所展現的相叫做萬法,清淨自性在萬法當中同時顯現,但是所顯現的卻是離一切執著。心體離念是德,離念就是離執著的念,離分別的念,離顛倒的知見,還是一樣,離執著、分別、顛倒叫做離念,而不是離開正念,正念就是無念。你不能說涅槃是什麼念頭都沒有,涅槃是什麼念頭都具足,大智慧真如自性統統具足,不能說他沒有念。所謂的離念是對凡夫講的,諸佛菩薩具足一切清淨善念,衆生是動念即乖,所以,這個看你悟跟不悟。
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修學佛道,要悟入不生不滅的才是功。【應用無染是德】。【應用】就是運作,運作在這個世間各個角度,而且不被染汙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要見到無相的法身,就按照這個來修行,是真正的功德,簡單講就是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才有功德可言。【若修功德之人】,底下這句很重要,【心即不輕,常行普敬】。那個心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心輕視任何一個人就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這個心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因爲對方是佛啊!一切衆生,你就站在他有佛性這個角度,你都必須尊重他,贊歎他,人就是不可以輕視任何一個人,尤其修學佛道的人,講話不能嚴苛。【心即不輕,常行普敬】,普遍的尊敬一切衆生。【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吾我】就是人我是非。心從頭到尾一直動念去輕視一個人,認爲他小我大,他錯我對,他惡我善,他非我是。完了!這樣子的話,自己活得很苦惱,彼此相處也痛苦不堪。
心常輕人,就吾我不斷,【吾】我加二個字:是非。什麼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說話,從來不體諒對方的立場,叫做吾我不斷。【即自無功】,那一點功德都沒有。【自性虛妄不實】,什麼叫自性虛妄不實呢?這一句不是說清淨自性嗎?若著相,便落虛妄不實。要這樣講,原文太省略了,一看啊?自性虛妄不實?怎麼會這樣子呢?剛剛講自性有無量功德,不生不滅。現在講:自性虛妄不實?不是這個意思,就是你清淨的自性如果著了一個相,就落入虛妄,不實…
《<六祖壇經>講座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