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座第叁天▪P5

  ..續本文上一頁方啰!是不是?道在心悟,豈在坐?對不對?道是在心悟,哪裏在那裏坐?【從此置功】,從這個地方著力點,就在這個地方下功夫。【迷人不會】,迷惑顛倒的人不了解。【便執成顛】,就顛倒了,就按照這個坐在那邊不動,怎麼樣?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啊!【如此者衆】,這些衆生。【如是相教】,我教你,你教我,大家來打坐,坐在那個地方看自己的心。【故知大錯】,這樣是大錯特錯啊!

  剛剛講的宴坐有人不了解,這個【宴】就是坐在那個地方,盤坐在那個地方不動,他認爲這叫做修行,剛剛有人不懂。

  經文,【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哎呀,六祖這個比喻真是很好,一看就懂。【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就像電燈發亮,發光。燈就是體,放射出來的光就是用。【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這個體本來就一個,【此定慧法,亦複如是】。這個定慧之法也是這樣。

  經文,【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這個頓跟漸,其實是【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慢慢一步一步來。【悟人頓修】。什麼叫頓修?一下子就見到清淨的圓滿佛性,一下子就頓悟到清淨自性,雖然還留有一些習氣,不足爲害。迷的人慢慢地修,頓悟到自性的人雖然有一些微細的習氣,可是已經沒有障礙了。【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就沒有什麼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講到這一段經文,這個要講到《楞伽經》了。大慧菩薩問世尊:法是漸還是頓?你打開《楞伽經》一看就知道,裏面講的很清楚,釋迦世尊的回答是:法亦漸亦頓。這一句話很重要了!一般我們是:萬法到底是漸法還是頓法?釋迦世尊對大慧菩薩說:法亦漸亦頓。大慧菩薩就問佛了:世尊,爲什麼法叫做漸,同時也叫做頓呢?世尊就比喻了:譬如種子栽種下去,水分、肥料,漸漸成長,發芽,茁壯到結果,漸漸一步一步來,叫做漸。漸就是站在因果的連鎖性角度說的,修行人不能壞因果。

  世尊說:譬如說陶器,印度當時可能很多製造這個陶器。譬如這個碗盤,它一定要輪轉盤啦、陶土啊,然後要繩子啊、要轉盤啊,還有種種技術啊,然後做了模型以後,再窯洞裏面燒。所以,世尊說:大慧菩薩,這個陶器的成就,完成了這陶器就是漸。要靠種種的材料,靠種種的技術,所以法是漸,知道嗎?這個也是不壞因果。世尊就說:法也是頓,爲什麼?譬如鏡子,後面如果有一個大塊鏡子,同時顯現這個是站在刹那之間來說的,鏡子一放,刹那之間,相統統顯現。譬如大海,所有的東西都影現在大海裏面;包含在虛空,法就是頓。沒有任何的時間刹那,跟永恒的分別。講頓講刹那,其實是因爲人心的方便說,到這個時候,沒有所謂的刹那跟永恒。刹那是觀念,永恒是人類的觀念,因爲不了解永恒,所以我們方便說刹那。

  世尊說:法亦漸亦頓。好,現在我們把它展開來,漸的意思是說:所有的事相都有因、緣、果,産生了這個世間,你不能違反這個因果定律。什麼叫頓?就是在因果法的任何一個角度、時間、空間,你也了悟到,因當下就是無生、緣當下也無生、果當下也是無生,因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緣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法,果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因爲起心動念,色身的産生或者是人生、宇宙的連鎖性,所以你看好象這個種子慢慢慢慢成長,所以這個叫漸。但是,你如果有那個能力,任何一個時間、空間契入無生法,馬上就超越了因果,超越因果而不壞因果,就是正法,叫做非因、非緣、非果。這在《菩薩戒》裏面講:非因、非果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就是不生不滅。諸位!不生不滅站在哪一個角度說:站在頓、刹那無生說;因果站在什麼地方說:站在事相的生滅連鎖性、業感緣起說,業感緣起,就離不開當下的頓悟,當下的頓悟不能離開緣起,生滅的連鎖性。所以緣起的生滅連鎖性就是生滅,任何一個生滅的動點,只要你有因緣碰到正法、大善知識,當下體悟到因空、緣空、果空,當體因、緣、果,統統叫做空。但是不壞緣起,又悟到無生,就契入,這個叫做頓,頓就是無生,漸就是方便講,生滅。

  這個頓、漸,不是法有頓、漸,是因爲衆生的根器有頓、漸,所以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來,站在因果連鎖性,因爲他根性不夠,前世所種的善根不夠,記住喔!這個頓還是由漸來的。六祖是不是頓根的人?對,是頓教的人,六祖難道是今生今世來就有辦法頓悟嗎?不可能,對不對?那要培養多久才有辦法?六祖才能頓悟。話講回來,就是這樣的,慢慢去悟……所以,世尊說,法也是頓也是漸,就這樣子。

  經文,【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要畫線起來,這叁句你看得懂,後面統統不用看,就見性。怎麼修法呢?如何修禅宗的?無念就是:你所有的執著、分別、顛倒要徹底放下;無相爲體:你要了解,一切法本來就是無相,是你妄執,所以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你要怎麼修行,就是無所住。見一切相無所住著,這個就是修行頓悟的根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不管你是怨恨的人,跟你最要好的人,【言語觸刺欺爭之時】,就是有人去傷你、損你,動不動就削你幾句,刺激你、欺騙你、跟你鬥爭,這個時候【並將爲空】,徹底放下,就是這個,修行要掌握住這個根本問題。就是並將爲空,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一切的善、惡、好、醜、冤:你的冤仇的人,對你最親愛的人、執著的人,乃至有人說話傷害你,觸刺你、欺負你、鬥爭你,統統放下。【不思酬害】,不要想要動不動要反過來害他,找個時間反過來害他。【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每一個念頭當中不要挂礙,不要回憶,不思前境,前境就是以前所發生過的事情。臺語有一句話,就是講得很貼切了:“一直溜一直溜,好象在溜狗屎幹臺語:意思是:你煩不煩哪!(這句話)國語就不知道怎麼說了?意思就是:不斷一直講重複的話,你煩不煩啊?

  一個人活地過去的記憶就是不幸,不曉得過去心不可得)。【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系縛就是什麼?業障現前,你每一個念頭都執著,回憶過去、不滿現在、盼望未來都是執著,叫業障現前。臺語有一句話講得很好:業在絞,業在轉動就是這個,念念割舍不下,一直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是真實性的東西,輾轉停不下來,名爲系縛,綁得死死的。【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每一個法,念念不要去著它,綁不住你,【此是以無住爲本】。

  經文,【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于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你看,講無相不是把它除掉,是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于相,即法體清淨】,因爲離一切相就不會起心動念。即一切相,離一切執著、顛倒、分別、妄想,當體就空,法體就清淨了,【此是以無相爲體】。

  經文,【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爲宗。】

  【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不要去染汙。【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在每一個念頭上了解境本空。爲什麼要離諸境?緣起就是空。這幾天師父不是說:見到一切相,把它碎爲微塵嗎?譬如說:這山很漂亮,上面種了很多樹。諸位!把樹移開來,在面的石頭移開來,土移開來,山不存在,山不存在的呀!所以,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注意!擁有一個好環境,不如擁有一個好心境,這個是最重要的。修行會用功,哪裏統統叫做道場,不會用功,跑到沒有人的地方,還是用不上,在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不于境上生心,就是生執著的心,因爲境不可得。【若只百物不思】,什麼都不要去想。強迫【念盡除卻】,強迫自己什麼都不要去想,叫做念盡除卻。如同【一念絕即死】,【死】就是如同死人。如同一念一氣不來,死人才沒有念頭啊!就象死人沒有念頭。【絕】就是斷,如同一念斷,就像死人沒有念頭。怎麼樣?【別處受生】,只想到別處受生,意思是:表示繼續輪回。你把這個百物不思強迫自己的念頭斷除,就象一個死人斷了念頭,如同死人死了以後,只想到別處去繼續輪回,繼續去受生,這樣還是生滅的東西呀!【是爲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這個意義,【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爲宗。】

  經文,【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爲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爲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迷惑顛倒的人,在境上又起種種的念。【念上便起邪見】,這個叫做動念即乖,因爲境不可得、相不可得啊!【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有塵勞必定有妄想,塵勞就等于妄想,妄想…

《<六祖壇經>講座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