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座第三天▪P4

  ..续本文上一页不净还是在这一念之间啊!我们今天的佛性在哪边?就是大小便里面,是不是啊?不大小便,你怎么办?看事情,三百六十度的每一个角度,你看就是不一样。我学佛以后就一样了,我读大学的时候,象微积分考九十分,或是考一百,有的人就会轻视那一些考二十分的,我大一就开始学佛。我的观念就不是这样子了,一般人:你才考二十分,哼!不中用!我就和他们不一样,我会走过去跟他说:还好你二十分,衬托我一百分,没有你考二十分,怎么显示我一百分?谢谢!不然没有你二十分……,因为有二十分才能衬托一百分啊!衬托法就这样子嘛!你要感谢那些穷人,你不要轻视他,因为有那些穷人,你才显示你自己是富豪啊!我们要感恩众生,因为众生活得很辛苦,才能显示我们学佛人高超,万法都感恩,万法都平等,没有净没有秽,没有美没有丑,万法就在这一念,你转得过来转不过来。

  【苦口的是良药】,苦口就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所以要善巧方便,我们要规劝一个人,记得师父的一句话:要先赞叹他的优点,认同他的存在,然后用柔软的角度,慢慢的跟他劝,一个因缘一个因缘慢慢来,你一下子要把他转变,两个就干起来。我告诉你:这个很重要。我现在举个例子,你要注意听,你要用这个方法无往不利,你看过小孩子哭泣吗?小孩子生病的时候,他是不是:哇……!小孩子生病的时候一直哭,可是那个药很苦,把它放到嘴巴里面,一吃下去马上呕吐,吞不下去,因为太苦了。这个药是苦的,你把它放在中间,外面包一层糖衣,或者是你把药加一点蜜糖,灌下去,这个小孩子肯吃,病又会好。诸位!规劝一个人就要用这个方式。你说我直心啊!我说:那不叫直心,那叫莽撞,不懂得人性。我直心,我又不会讲好听的话,我说你死定了,我告诉你。什么叫众生?众生就是你明明知道你在讲虚伪的话,可是你拍拍马屁,他就是一个字:爽!众生相就是这个样子,你要讲真相,他马上跟你翻脸,对不对?你要讲什么话呢?认同他的优点,认同他的存在,慢慢一步一步来,需要一点时间。说:我就不会讲谎话,我就是直心的人,我告诉你那不叫直心,见性的人有善巧方便的,我要引导你好,我知道需要一点耐性,慢慢地来,急也没有用,学佛法也是这样子。

  【改过必生智慧】,肯改过的人一定有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什么叫护短呢?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自己的错误也隐藏起来,愈来愈糟糕,心内非贤,不是好的。【日用常行饶益】,平常的生活,就要学习宽恕众生,因为他是佛,只是目前暂时被迷了。【成道非由施钱】。你要见性成佛道,那不是靠布施的,布施是生灭法的。【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你要求清净自性,你不是要开悟吗?要成佛吗?很简单,从我们自性清净心下手。何劳向外求玄呢?心法以外,没有正法,正法就是心法,离心性以外,没有正法。【听说依此修行】,听说【心性正法】,你听到心性的大法、正法,就依照万法回归当下这一念,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就在眼前。

  经文,【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相待】就是有二,清净自性是不二的,佛法是不二法门。【众人且散。吾归曹溪】,我要回曹溪了。【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有疑问就来问吧!【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因为韦刺史请法嘛!所以说韦刺史,还有这些属下官僚,在会的善男信女,统统开悟,信受奉行。

  【定慧一体第三】

  一体:定跟慧统统离不开这个心,不生不灭的真如自体性,你只要见到了真如自体性,本自具足有慧,本自具足有定,一个万法不着相的人,心当然就是定了,意思是定跟慧不必特别修,是这个意思,但得见性,定慧具足。

  经文,【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就是清净自性的定,清净自性的慧,定慧是不二的。【大众勿迷】,不要迷惑颠倒了。【言定慧别】,言这个定不同于慧,慧不同于定,不要说定慧是有差别的。【定慧一体,不是二】。定跟慧本来是一体的,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我们在《十四讲表》里面讲,不是有体相用吗?讨论这个佛法就三个角度,不是体就是相就是用嘛!那么,定是慧的体,慧就起作用,作用统统是大智慧,大智慧,心统统有定。【即慧之时定在慧】。你大用现前,这个慧就是大用现前,大般若智慧作用的时候,定在慧中,当你在定中的时候,智慧就在定中。【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就是即定即慧,定就是慧,慧就是定,不二。

  【诸学道人,莫言】,不要这样说。【先定发慧、先慧发定】。一般都是这样讲的,《楞严经》也是这样讲的,依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名三无漏学。六祖直接就告诉你:戒定慧同时具足。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不是恶。就是说:不明第一义谛,是这个意思,不明见性大法叫做不善,不是世间造恶业的那个不善。意思就是说:你嘴巴讲的都是很好的话,可惜你没有悟到真如自性啊,叫做心中不善。【空有定慧】,你嘴巴一直讲,白白的讲定、讲慧。【定慧不等】(均等)。【若心口俱善】,心悟到真如自性第一谛,嘴巴讲般若,定慧是一体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定慧就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因为诤与道相违。诸位!不只是外诤,还有内心不能诤。有的人没有见性,自己一个人住茅蓬,有时候情绪控制不了,自己跟自己吵架、发脾气。不止是事相上外相的诤,内心没有摆平,你住哪一个茅蓬,住哪一个山中,自己会跟自己诤,因为没有智慧,烦恼。【若诤先后,即同迷人】。跟迷没什么两样。【不断胜负】,没有放下这个胜负的心,世间不是胜就是负嘛,不是赢就是输嘛。六祖惠能就说:彻底放下,修行叫做赢,执着胜负,彻底叫输。【却增我法】,我相,还有法相。我比你有修行,那就是凡夫,我行你不行,就是恶知见。【不离四相】,《金刚经》我们讲过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经文,【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什么叫做一行三昧呢?【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一直心就是诚实的心。直心就是毕竟空,了悟一切法不可得。什么叫直心?动个意念,动个意识的状态,意识的念头,不能离心意识,就不是直心。不能离心意识,就没有办法见性。【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就是单刀直入就是见性;【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就扭曲的意思。所以一切众生因为扭曲了清净自性,不见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不会扭曲人家,不会弯曲,他从眼看出来的万法,统统是无生、平等。【于一切法勿有执着】。对一切法千万不能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坐在那个地方不要动、妄念不起来。【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跟草木、石头一样,坐在那里不要动,什么都不要去想,认为这个叫做一行三昧。错了!草木也有办法呀!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他不是在讲经说法吗?他能够大用现前啊,他不是象草木、石头摆在那边吗?不!世尊要度众生啊!行住坐卧统统见性,如果你用这种,说一行三昧是这样,坐在哪里不动,妄念不起,这跟草木一样,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这会障你的道。

  经文,【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大智慧、大般若要现前,你怎么会把它停在那个地方呢?【心不住法,道即通流】。这个【法】就是四相,心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着一切相,道就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宴坐就是舍利弗坐在森林里面,安祥的坐在那个地方不动,被维摩诘居士所诃责,【却被维摩诘诃】。我们这个《维摩诘经》用台语讲过。

  经文,【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神秀教弟子就是这样子,你要好好看你的心,好好的静下来,他不是大彻大悟,把心慢慢地静下来,打坐,静下来……一般修行就是这个样子,静坐,把你的心看看,让心平静……可是那个潜伏的执着还在,因为没有见性。就不动不起,坐在那边不要动也不起座,自性不能作用啊。坐在那边不动,叫做修行,那起座怎么办?你认为坐在那边叫做修行,那身体起来就不叫修行了?那你凡是要修行,都一定要坐在那个地…

《<六祖坛经>讲座第三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