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座第叁天▪P4

  ..續本文上一頁不淨還是在這一念之間啊!我們今天的佛性在哪邊?就是大小便裏面,是不是啊?不大小便,你怎麼辦?看事情,叁百六十度的每一個角度,你看就是不一樣。我學佛以後就一樣了,我讀大學的時候,象微積分考九十分,或是考一百,有的人就會輕視那一些考二十分的,我大一就開始學佛。我的觀念就不是這樣子了,一般人:你才考二十分,哼!不中用!我就和他們不一樣,我會走過去跟他說:還好你二十分,襯托我一百分,沒有你考二十分,怎麼顯示我一百分?謝謝!不然沒有你二十分……,因爲有二十分才能襯托一百分啊!襯托法就這樣子嘛!你要感謝那些窮人,你不要輕視他,因爲有那些窮人,你才顯示你自己是富豪啊!我們要感恩衆生,因爲衆生活得很辛苦,才能顯示我們學佛人高超,萬法都感恩,萬法都平等,沒有淨沒有穢,沒有美沒有醜,萬法就在這一念,你轉得過來轉不過來。

  【苦口的是良藥】,苦口就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所以要善巧方便,我們要規勸一個人,記得師父的一句話:要先贊歎他的優點,認同他的存在,然後用柔軟的角度,慢慢的跟他勸,一個因緣一個因緣慢慢來,你一下子要把他轉變,兩個就幹起來。我告訴你:這個很重要。我現在舉個例子,你要注意聽,你要用這個方法無往不利,你看過小孩子哭泣嗎?小孩子生病的時候,他是不是:哇……!小孩子生病的時候一直哭,可是那個藥很苦,把它放到嘴巴裏面,一吃下去馬上嘔吐,吞不下去,因爲太苦了。這個藥是苦的,你把它放在中間,外面包一層糖衣,或者是你把藥加一點蜜糖,灌下去,這個小孩子肯吃,病又會好。諸位!規勸一個人就要用這個方式。你說我直心啊!我說:那不叫直心,那叫莽撞,不懂得人性。我直心,我又不會講好聽的話,我說你死定了,我告訴你。什麼叫衆生?衆生就是你明明知道你在講虛僞的話,可是你拍拍馬屁,他就是一個字:爽!衆生相就是這個樣子,你要講真相,他馬上跟你翻臉,對不對?你要講什麼話呢?認同他的優點,認同他的存在,慢慢一步一步來,需要一點時間。說:我就不會講謊話,我就是直心的人,我告訴你那不叫直心,見性的人有善巧方便的,我要引導你好,我知道需要一點耐性,慢慢地來,急也沒有用,學佛法也是這樣子。

  【改過必生智慧】,肯改過的人一定有智慧。【護短心內非賢】。什麼叫護短呢?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自己的錯誤也隱藏起來,愈來愈糟糕,心內非賢,不是好的。【日用常行饒益】,平常的生活,就要學習寬恕衆生,因爲他是佛,只是目前暫時被迷了。【成道非由施錢】。你要見性成佛道,那不是靠布施的,布施是生滅法的。【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你要求清淨自性,你不是要開悟嗎?要成佛嗎?很簡單,從我們自性清淨心下手。何勞向外求玄呢?心法以外,沒有正法,正法就是心法,離心性以外,沒有正法。【聽說依此修行】,聽說【心性正法】,你聽到心性的大法、正法,就依照萬法回歸當下這一念,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就在眼前。

  經文,【師複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衆人且散。吾歸曹溪,衆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師複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相待】就是有二,清淨自性是不二的,佛法是不二法門。【衆人且散。吾歸曹溪】,我要回曹溪了。【衆若有疑,卻來相問】。有疑問就來問吧!【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因爲韋刺史請法嘛!所以說韋刺史,還有這些屬下官僚,在會的善男信女,統統開悟,信受奉行。

  【定慧一體第叁】

  一體:定跟慧統統離不開這個心,不生不滅的真如自體性,你只要見到了真如自體性,本自具足有慧,本自具足有定,一個萬法不著相的人,心當然就是定了,意思是定跟慧不必特別修,是這個意思,但得見性,定慧具足。

  經文,【師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師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就是清淨自性的定,清淨自性的慧,定慧是不二的。【大衆勿迷】,不要迷惑顛倒了。【言定慧別】,言這個定不同于慧,慧不同于定,不要說定慧是有差別的。【定慧一體,不是二】。定跟慧本來是一體的,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我們在《十四講表》裏面講,不是有體相用嗎?討論這個佛法就叁個角度,不是體就是相就是用嘛!那麼,定是慧的體,慧就起作用,作用統統是大智慧,大智慧,心統統有定。【即慧之時定在慧】。你大用現前,這個慧就是大用現前,大般若智慧作用的時候,定在慧中,當你在定中的時候,智慧就在定中。【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就是即定即慧,定就是慧,慧就是定,不二。

  【諸學道人,莫言】,不要這樣說。【先定發慧、先慧發定】。一般都是這樣講的,《楞嚴經》也是這樣講的,依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名叁無漏學。六祖直接就告訴你:戒定慧同時具足。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不是惡。就是說:不明第一義谛,是這個意思,不明見性大法叫做不善,不是世間造惡業的那個不善。意思就是說:你嘴巴講的都是很好的話,可惜你沒有悟到真如自性啊,叫做心中不善。【空有定慧】,你嘴巴一直講,白白的講定、講慧。【定慧不等】(均等)。【若心口俱善】,心悟到真如自性第一谛,嘴巴講般若,定慧是一體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定慧就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因爲诤與道相違。諸位!不只是外诤,還有內心不能诤。有的人沒有見性,自己一個人住茅蓬,有時候情緒控製不了,自己跟自己吵架、發脾氣。不止是事相上外相的诤,內心沒有擺平,你住哪一個茅蓬,住哪一個山中,自己會跟自己诤,因爲沒有智慧,煩惱。【若诤先後,即同迷人】。跟迷沒什麼兩樣。【不斷勝負】,沒有放下這個勝負的心,世間不是勝就是負嘛,不是贏就是輸嘛。六祖惠能就說:徹底放下,修行叫做贏,執著勝負,徹底叫輸。【卻增我法】,我相,還有法相。我比你有修行,那就是凡夫,我行你不行,就是惡知見。【不離四相】,《金剛經》我們講過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經文,【善知識,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一行叁昧者】,什麼叫做一行叁昧呢?【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一直心就是誠實的心。直心就是畢竟空,了悟一切法不可得。什麼叫直心?動個意念,動個意識的狀態,意識的念頭,不能離心意識,就不是直心。不能離心意識,就沒有辦法見性。【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就是單刀直入就是見性;【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就扭曲的意思。所以一切衆生因爲扭曲了清淨自性,不見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口但說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一行叁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直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不會扭曲人家,不會彎曲,他從眼看出來的萬法,統統是無生、平等。【于一切法勿有執著】。對一切法千萬不能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坐在那個地方不要動、妄念不起來。【心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跟草木、石頭一樣,坐在那裏不要動,什麼都不要去想,認爲這個叫做一行叁昧。錯了!草木也有辦法呀!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他不是在講經說法嗎?他能夠大用現前啊,他不是象草木、石頭擺在那邊嗎?不!世尊要度衆生啊!行住坐臥統統見性,如果你用這種,說一行叁昧是這樣,坐在哪裏不動,妄念不起,這跟草木一樣,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這會障你的道。

  經文,【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大智慧、大般若要現前,你怎麼會把它停在那個地方呢?【心不住法,道即通流】。這個【法】就是四相,心不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著一切相,道就流通。【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宴坐就是舍利弗坐在森林裏面,安祥的坐在那個地方不動,被維摩诘居士所诃責,【卻被維摩诘诃】。我們這個《維摩诘經》用臺語講過。

  經文,【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衆,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神秀教弟子就是這樣子,你要好好看你的心,好好的靜下來,他不是大徹大悟,把心慢慢地靜下來,打坐,靜下來……一般修行就是這個樣子,靜坐,把你的心看看,讓心平靜……可是那個潛伏的執著還在,因爲沒有見性。就不動不起,坐在那邊不要動也不起座,自性不能作用啊。坐在那邊不動,叫做修行,那起座怎麼辦?你認爲坐在那邊叫做修行,那身體起來就不叫修行了?那你凡是要修行,都一定要坐在那個地…

《<六祖壇經>講座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