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2004年10月2日——8日
上慧下律法师
文殊讲堂
讲座第三天
【释功德净土第二】
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功德,什么是求生净土。
【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设这个供斋,用完了餐,【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要有礼貌啊!对说法的法师要有礼貌,士庶也是有修养的或一般的听众的佛弟子。官僚就是有身分地位的。【士】是读书人;【庶】是一般的贫民,【肃容】就是要有威仪。再一次顶礼,就【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因为他讲的都是见性大法,见性大法就是回归当下,不拖泥带水,没有枝叶、葛藤,单刀直入就突破了无明,所以,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现在有少许的疑问,【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希望和尚慈悲,为解答见性大法。
经文,【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有怀疑就问啊,我就会为你解说。【韦公曰:这个韦刺史就说了,【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这个宗旨就是正确的意旨。和尚你所说的见性大法,可是不是达摩大师的旨意呢?就是您这个传承是一样吗?【师曰:是】。当然都是讲见性大法,当然都是一样的。【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达摩大师来到震旦,就是我们中国,刚好碰到梁武帝。【帝问云】:梁武帝就问说了,好大喜功的人就是这样子,在有为造作里面,这个比比皆是,举这个例子,我们今天修行,还是都是搞这个,就是要名。【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我梁武帝一生一世造了多少千、多少万的寺庙,供养了多少出家人,还布施设种种的供斋,有多少功德呢?有什么功德呢?他在生灭法里面着相?达摩大师是个见性的圣人。【达磨言:实无功德】。这一回答,大家都搞不清楚了,其实很简单,着相它就是生灭法,见性就是不生不灭法,所有的施舍、生灭当下不着,就是见性,行一切善,不着一切善。达摩大师就回答:一点功德也没有。【弟子未达此理】,弟子不了解这个道理。【愿和尚为说】。
经文,【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实在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先圣,就是达摩大师所讲的话。【武帝心邪】,这个心邪不是恶的意思,是着相的意思。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他搞这些生灭法,就是希望达摩大师赞叹一番。本来希望达摩大师赞叹一番,达摩大师是个见性的人,他讲的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才有功德。他就当头棒喝:实无功德。梁武帝承受不了了。所以武帝心邪,不是说全造十恶,或者是恶知见,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他着相。【不知正法】,修无相法就是正法,正法涵盖三藏十二部经典,贯通八大宗派不能离开这几个字:就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缘起无自性就是无相。【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福就是生生灭灭的东西,你布施了以后,当大官,当主席、或当大企业家等等,统统叫做生灭的东西。【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你不可心拿这个生灭的造作,来说它是真如无为的本性的功德,这是两码事情。【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在【无相】法身中,修无相法才有办法进入绝对的真如自性,不着一物尽菩提,住就不对。所以功德在无相的法身中。诸位!要进入佛的领域,这个功夫可要下得很深,不住相布施。【不在修福】。因为在无相的法身中,才有功德可言,不在修福。
现在的比比皆是,我到你这个道场来,打个斋,刻个佛像,出个多少钱,都要名字啊。以前我们建这个文殊讲堂的时候,有一个人拿了八十万来讲堂,说要跟他雕刻一尊地藏王菩萨,供奉起来让大家拜,我说:行。但是他有一个要求,就是把他的名字刻在地藏王菩萨的底下,我就想起了广化律师的一句话。广化律师说:我们一般人不懂,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菩萨的下边,你有多大的福报啊?人家每天拜地藏菩萨,就顺便拜你?一切福报早晚都拜,很快就拜完了!所以我就坚持一个理念,希望大家有正信,能够修无相的布施,我跟她讲:哎呀!居士啊!这个女居士五、六十岁了,也是很着相、执着,就是一定要这样子做啊!真的很抱歉!后来这八十万又拿走了,不刻了。就是她一定要给你写个名字。有的人就说:师父!您就给她个方便嘛!对不对!我说:那不行!所以你到我文殊讲堂来看,没有任何的名字,那个柱子、墙壁,没有任何的刻什么功德芳名,没有一个都没有,我希望他们能够进入无相的修行,要不然这样搞的话,百千万劫不得解脱。
经文,【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这段很重要。【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见【清净自】性才是真正的功,平等【心】才是德。哇!你要见到了清净的自性,悟到了平等的心性,才有功德。诸位!这个见性大法,可是最上乘论啊!是最上乘的法。万法回归自性,六祖惠能大师的《法宝坛经》怎么能不研究呢?不好好的研究呢?底下,很重要!【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这个【滞】就是着。你只要动一个念头去着相,就卡死了,心性就通达不了,每天情绪控制不了,他因为着相,什么都以我为中心点,那么人生宇宙就是纷纷扰扰。什么是佛法?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就是佛法,就是正法,面对这个现实当体即空,又能见性同时超越。见性的人跟大家的生活一模一样,一样行住坐卧,该做的工作做,该负的责任负,但是内心拥有大般若智慧。说:念念无所执着。因为我们执着就通达不了,就象水不通,常见本性真实妙用。为什么讲真实妙用呢?他要面对一切相,同时超越一切相啊,当然要真实妙用啊!
我今天见到了清净自性,我要讲经说法,现在讲经说法就叫真实妙用啊。没有一个人见性以后死板板的,整天坐在那个地方一点作用都没有,失去了大用,不是清净自性啊!【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哎呀,这个是普天下的人都是犯一个毛病,就是傲慢。你算什么?你可以看到,处处可以看到,那个强烈的自己把自己拉高,轻视别人太容易了,降伏自己很困难,轻视别人很容易,要见性的人可不是这样。内心谦下,谦下旁边写二个字:随顺,就是随顺众生。这个要下一点功夫了,就是不要老是跟众生敌对。你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的众生,他一看到什么,不跟你损几句,他日子不好过,他讲话有意无意就给你损几句。为什么?没有谦下的功夫。谦下就是随顺真如,随顺众生就是随顺真如,因为真如是无诤、是平等、是与世无诤,所以随顺众生就是随顺自己的真如自性。随顺真如自性才是真正的修行。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意思是在天地万物、人生宇宙当中,每一个时空的交会点上,所展现的相叫做万法,清净自性在万法当中同时显现,但是所显现的却是离一切执着。心体离念是德,离念就是离执着的念,离分别的念,离颠倒的知见,还是一样,离执着、分别、颠倒叫做离念,而不是离开正念,正念就是无念。你不能说涅槃是什么念头都没有,涅槃是什么念头都具足,大智慧真如自性统统具足,不能说他没有念。所谓的离念是对凡夫讲的,诸佛菩萨具足一切清净善念,众生是动念即乖,所以,这个看你悟跟不悟。
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修学佛道,要悟入不生不灭的才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应用】就是运作,运作在这个世间各个角度,而且不被染污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要见到无相的法身,就按照这个来修行,是真正的功德,简单讲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才有功德可言。【若修功德之人】,底下这句很重要,【心即不轻,常行普敬】。那个心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心轻视任何一个人就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这个心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因为对方是佛啊!一切众生,你就站在他有佛性这个角度,你都必须尊重他,赞叹他,人就是不可以轻视任何一个人,尤其修学佛道的人,讲话不能严苛。【心即不轻,常行普敬】,普遍的尊敬一切众生。【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吾我】就是人我是非。心从头到尾一直动念去轻视一个人,认为他小我大,他错我对,他恶我善,他非我是。完了!这样子的话,自己活得很苦恼,彼此相处也痛苦不堪。
心常轻人,就吾我不断,【吾】我加二个字:是非。什么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从来不体谅对方的立场,叫做吾我不断。【即自无功】,那一点功德都没有。【自性虚妄不实】,什么叫自性虚妄不实呢?这一句不是说清净自性吗?若着相,便落虚妄不实。要这样讲,原文太省略了,一看啊?自性虚妄不实?怎么会这样子呢?刚刚讲自性有无量功德,不生不灭。现在讲:自性虚妄不实?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你清净的自性如果着了一个相,就落入虚妄,不实…
《<六祖坛经>讲座第三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