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知道在活什麼,沒有任何的目標,也沒有任何的方向。
記住!我現在講最後一句話:如果六道輪回真的存在,你怎麼辦?我們肉體死了,靈魂不會死,世間稱靈魂,唯識學稱第八意識,佛教講神識。死是一切的毀滅,還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死,死亡如果是一切的毀滅,那事情好辦了,我今生今世幹再大的壞事我都敢做,搶劫銀行、強奸、強暴、對不對?殺人放火,爲什麼?死了什麼都結束了。但是如果佛講的因果有存在,那怎麼辦?死亡如果是一切的毀滅我們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都可以幹,但問題在哪裏?我們死亡如果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這一股業力、因果的力量在支配著我們,我們怎麼辦?我們從現在開始就必須注意每一個思想、每一種行爲是不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庭、對得起社會,對得起這個國家?還有,我今天研究佛法,如果萬一……因爲你還沒有開始研究唯識學,如果萬一靈魂存在,神識存在怎麼辦呢?靈魂不死、神識也不會死,那你就必須繼續六道輪回了,所以我覺得很幸運,我在大學、研究院聽到了佛法,我覺得我很幸運,我今生今世能出家,我沒有白來,因爲我了解生命的真谛。我不再活得像以前的幼稚跟無知,動不動就嫉妒、嗔恨、憤怒、恨。
我們昨天講到最後就是說如果沒有智慧,我們活得比死更痛苦,意思就是說我們本身要是充滿著智慧,我們會享受每一分、每一秒,而且我們也不會製造痛苦,痛苦到一個智慧人的身上會全部都停息,痛苦本身也不存在,因爲我們自己執著、顛倒、分別,對這個物質的世界不能透視、了解空性,所以我們一直妄想,假借這些符號來過生活,來爭執,所以我們每天所過的日子,就是沒有意義、沒有理想、也沒有目標,世間所謂的理想就是權利power或者是金錢money。我們進入佛學的領域,最重要的就是要控製我們的感覺,超越這個現實所産生、衍生的種種的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是貪(貪念)、嗔(嗔恨)、癡(就是愚癡,沒有智慧)。再來我們要怎麼樣調整呢?我們看這個問題有正面還有負面,如果我們什麼問題都看成負面,這些問題變成我們的束縛、痛苦、壓力,如果我們能夠把問題往正面來看,往正面來看,有利的一面來看,能夠疏導煩惱,讓我們能夠解脫。能夠疏導意思就是:我們看什麼事情要從正面的,要從正面的。
怎麼樣來疏導我們內在的痛苦,化解我們內在束縛跟煩惱呢?第一個、我們要接受事實,就是不能改變的事實,我們要接受。譬如說你討了一個老婆一天到晚爭吵,她雖然長得很漂亮,可是她的主觀意識很強,她擁有自己的觀念,她雖然很愛她的先生,可是她擁有自己的觀念,勝過(對)丈夫的愛,兩個人不爭吵還有話談,兩個人一爭吵,她擁有自己的意見。這個先生應該怎麼樣來化解呢?就是疏導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已經結婚了,已經有叁個孩子了,這是一種事實,這是一種沒有辦法改變的。說:可以離婚。可以離婚?對,沒有錯,離婚小孩子怎麼辦呢?離婚講是容易,他所要考量的這些問題又是很多,所以,這世間沒有一天沒有戰爭,也沒有一天沒有爭執,只要有人的地方,也沒有一天他沒有煩惱,也沒有一天他沒有苦,病苦,統統存在。因此能夠改變的我們用智慧來改變,對于不能改變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去接受,直接去接受它,要不然就會輸兩次了。
譬如說你考不上哈佛,或者分數不夠,或者是登記沒有辦法,這已經成爲事實了,如果說你自己很懊惱,你就變成輸兩次了,因爲你的實力不夠,所以能力不夠,也要接受這個事實,如果能力不夠再去嫉妒別人、攻擊別人、毀謗別人變成輸兩次,變成輸兩次。簡單講在這個世間,我們一定要運用佛經的思想,很容易我們就解脫,困境、逆境、順境,你都會如如不動。在《法句譬喻經》裏面有一個比喻,比喻得非常好,比喻得非常好:它說有兩支掃把,大支的掃把就是用竹梢做的,國語不曉得怎麼說,就是這個掃把比較大支,比較大支,還有一種掃把是比較小一點點,一點點……(的掃把)。好了,現在大的掃把就說:你看我大支的掃把,一個庭院裏面在幾分鍾以內就可以把樹葉掃幹淨。有一次摔壞了一個瓷器,摔壞了碎掉了,這個大的掃把怎麼掃就是掃不來,就是掃不來,結果換了小小的掃把,一點點的掃把,它說:讓我來試試。那掃把小小支的掃把很密,碎片很容易就掃了,碎片掃……碎片很容易就掃了。大支的反而用不著,小支的反而用得著。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在這個世間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生存空間,人應當互相尊重。對于高的,分數高的成爲事實,我們也不必去羨慕,有能力的做有能力的處理,貢獻給這個社會;沒有能力的就像這把小掃帚,也有它在這個世間作用的地方,作用的地方。大掃把有大掃把的作用,小掃把有小掃把的作用,乃至于一棵大樹漂亮嗎?不一定,要小草,微不足道的小草,細細的小草,細細的小草也有它的存在,因爲細細的小草可以陪襯大樹的美麗,大樹的美麗。這樣子的話,看問題就會很尊重,能夠很快地疏導自己,也很能夠達到理性、感性、智慧的一種高超。爲什麼?因爲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有它平等的一面,有它的作用的一面。
所以在座諸位!我們不需要自卑。如果你家庭真的發生很不幸,你很窮,乃至于你是一個殘障,乃至于你長得醜陋,或者是你長得漂亮,簡單講在這個無盡的時空裏面,我們都是一種點綴,都是一種點綴。整幅畫的美這個view,整幅畫的美要百花爭放,紅花有紅花的美,綠花有綠花的美,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的遭遇都不一樣,遭遇都不一樣。我們認識自己今生今世我們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們注定是要扮演小角色的,但是我們也要有自己好好地把這個小角色扮好,好好地把這個小角色扮好。我們是個大角色,我們也要好好地把(這個)大角色扮好,簡單講就是盡我們的能力,Do your best.盡你的能力,沒有愧對良心、道德、因果也就可以了,也就可以了!所以說看問題我們如果看正面的,照正面的就比較容易解脫,因此接受了這個事實,把問題往正面疏導,往正面疏導,這樣可以解決我們內在裏面那一種沒有辦法抗拒的痛苦的煩惱,如果我們把問題變成實質化,以爲真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是執著這個世間的永恒性,就是錯覺。其實這個世間是無常性的,你發生的事情,其實已經變成記憶了,昨天發生的事情現在來講已經是記憶了,爲什麼我們會痛苦呢?佛陀告訴我們就是執著,抹殺不了、除不了那一種回憶。因爲貪嗔癡、無知,什麼事情就會把它扭曲、就會扭曲,接受事實總比懊惱來得解脫,疏導要用正面的。
所以,佛陀在《阿含經》裏講過了一句話: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無論你發生多麼大的痛苦,多大的痛苦,你都必須接受,你都必須要很勇敢地站起來,爲什麼?因爲來到這個世間就是業力,就是娑婆世界,就是受苦的世界,我們因爲業力而來的,隨這個業做商有商業、做工有工業,做醫有醫學業、做農有農業,我們做善有善業,做惡有惡業,這個是一種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的定律,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一定得如是果。所以在因果的連鎖性,大自然的定律裏面,會因爲我們前世,佛教講叁世因果,前世做什麼?不知道,業力牽引來到了今生今世,有很多的無奈,無奈呀!這個世間有很多無奈。你認爲這個世間什麼事情都要用道理來疏導,認爲什麼事情都很合理你才快樂,那你永遠得不到快樂,在這個世間有很多事情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說的,而且你必須直接接受,某些是可以接受,某些是有道理可以疏導的、可以溝通的、理性溝通的。某些事情是沒有辦法,譬如你出生就是女衆,你能改變做男衆嗎?你說:有啊,也有做變性手術,那也不自然,不自然!我們一出生就是男衆,這個也是沒辦法改變的事實,大家一出生,哇!有的人一出生,他是石油大王的兒子、石油大王的女兒,哇!那沒話說了,出去開車子,進來像皇宮一樣的。有的人一出生就非洲,整個黑黑的,(衆笑)一出世像黑炭一樣的,一出世像火木炭一樣的,他願意這樣子嗎?不願意。所以世間很多事情是沒辦法討價還價的,也沒辦法討論,也沒有任何的理由,因爲你必須去接受,我們必須去接受。
所以什麼是業力?就是先天性所造的因緣的業,加上現在的意志,現在這一念的意志加起來,加起來噢,叫做業力。如果我們什麼都歸咎前世的業力叫做宿命論,可是我們學佛是可以自轉因緣的,可以控製在自己的,但是有的東西是沒辦法控製的,譬如說你病苦,我們今天的病苦,你能控製嗎?有錢要病苦,沒有錢要病苦,這個是沒有辦法控製的東西,沒有辦法控製的東西。所以這個世間變成在某一種範疇以內,你的意志是可以改變它的,在某一些很強大而且沒有辦法去轉變的,也到處都是,也到處都是。所以因此,這就必須用一種接受觀念,能改變的,使人生更美好的,這個叫做自轉因緣,就靠學佛、靠理性來溝通,靠智慧來升華我們的靈性,然後來處理我們真正的問題,這是可以改變的,某些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譬如說你是女的、他是男的;你一出生就是富有,他一出生就是貧窮;人家一出生讀書統統第一名,我們怎麼用功也是第一名,就是倒數回來,從後面算來第一名。(衆笑)世間就是這樣,沒有辦法,某些東西是我們無能爲力的,所以因此在這個娑婆世界裏面的無常世間裏面,佛陀告訴我們:無論這個世間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我們都必須去接受、去放下。
聖人跟凡夫是不一樣的,在《雜阿含經》有一段故事:有一次有一個尊者在山洞修行,有一個尊者在山洞修行,現比丘相,披袈裟坐著,然後觀不淨觀,觀人體死了以後慢慢地腫脹、流膿、長蛆、長蟲,慢慢地整個軀殼破壞,再來就是剩下的一堆白骨,後來他證阿羅漢果了。這個尊者證得阿羅漢果,他的心地非常的安祥,不管天地萬物怎麼變…
《有佛法就有辦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