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以前對佛教的觀念,或者是你執著的某一種背景的觀念,很徹底地放下、放下、再放下,先聽我的,你一定要放下這一些自己以前所擁有的意見,主觀意識形態的一種意見,這樣才有辦法,所以說我們要先放棄自己的意見,再來聽聽佛法的正知正見是什麼,這樣才可以有辦法。就像一個瓶子裏面裝毒藥,我們一定要把毒藥倒掉,才有辦法裝甘露,我們內心的毒藥是什麼呢?貪、嗔、癡、嫉妒、占有、攻擊、傷害、毀謗、批評、分別、煩惱、無慚、無愧、沒有信心、整天渾渾噩噩、醉生夢死,這個就是衆生的心態,不是太狂妄就是太自卑,就是這樣過一生。所以要先犧牲,所以請大家要先放掉諸位以前的觀念,先聽聽正知正見——佛法的、正法的觀念。學佛,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離苦得樂。因爲這個世間不究竟,有了車子、煩惱!死了以後火化,車子不是我們的;洋房、大樓、在紐約華爾街股市,或者※※※的洋房、大樓,那也不是你的,短暫的,也是短暫的。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擁有,簡單講:我們只是錯覺,所以說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就是萬法都是讓我們,短暫地讓我們用一下,房子短暫地用一下……。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什麼都是暫時讓你用一下。佛陀告訴我們:我們要冷靜,一定要思惟這個世間的正見,他才有辦法過著超越的日子,否則我們這個生命很快就結束了,既然世間爲我所用,那麼我們在執著什麼?我們在執著什麼?問題就開始發生了,這個就是我們爲什麼會擁有金錢、擁有洋房、大樓,卻擁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我們爲什麼有這麼多的煩惱跟執著?這個就是佛法的核心,解決那一些科學家沒辦法解決的問題,解決哲學家沒辦法解決的問題,解決心理學家沒辦法解決的問題,解決物理學家、藝術學家所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解決外道所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所以佛教稱爲究竟的宗教,其實也不是宗教,佛教非哲學、非宗教,這個討論起來又很多的問題,又很多的問題。
我們來了解什麼是離苦得樂。世間人茫然,所以說世間人茫茫然,殺人、放火、吸毒、販賣槍枝,什麼統統來,爲什麼?他爲什麼會做危害社會的舉動?就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正確的看法,有正確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就不一樣,就會改觀了。所以,佛陀說: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快樂是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問你:快樂是什麼?講不出所以然,你告訴我:什麼叫快樂?
臺灣有一個叫做PUB(pub[pʌb]酒吧、酒館。PUB也是酒吧歌手或藝人,這些人逐漸成爲一種演繹風格,表演隨意隨性、自然樸實。)的,把電燈關得暗暗的,喝一杯咖啡,對不對?叫一條牛郎(男公關、男妓的意思),牛當然算條的。(衆笑)好,叫一條牛郎來坐著,然後來一點music,電燈關的很暗,是不是?來一點music,就這樣子:澎恰澎澎恰,澎恰……(歌舞擬聲)這樣很快樂。佛陀講世間是無常的,有開始一定有結束,那是一種錯覺、氣氛,我們因爲要感受到這一種氣氛,氣氛中feeling,所以想盡辦法,譬如說布置,然後是燈關暗暗的,然後喝一杯咖啡,臺灣咖啡一杯,來一點music,兩百、叁百,來一點蛋糕五百,對不對?(衆笑)我給它衡量起來那一杯咖啡,一包麥斯威爾咖啡才十塊錢,拿來家裏自己泡,把家裏的電燈關暗暗的,(衆笑)就省了四百九十塊,爲什麼要花五百塊去把電燈關掉?(師父有表演,衆笑)人也是很奇怪,在家就沒氣氛嗎?一定要浪費嗎?五百塊!五百塊可以買“叁一” (牌)冰淇淋買幾個?
好,生命就這樣子:聽一聽以後,快快樂樂的,tomorrow morn-
Ing,morning call wake up,(早上)起(床)來,煩惱一樣存在,不是聽聽音樂,問題、煩惱解決了,對不對?它還存在,我們每天想盡辦法要讓自己快樂,問題快樂在哪裏?找不到,我們找不到快樂的。如果像開悟的聖者大不相同,萬法唯心所造,就像《楞伽經》裏面講:萬法唯心現量,無所謂來,無所謂去,無所謂增,無所謂減,一切本性一法不可得,一下就開悟了。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是無。《楞嚴經》講的更詳細:但有名相,都無實義。《楞嚴經》講得更清楚:但有“名相”,(“名相”)就是名詞。全世界都是緣起法的東西,在緣起法裏面就安排一個假相,這個假相變成我們的觀念,觀念化做一種強烈的執著,生命因爲它而存在,也是我們因爲學習了外在的語言、文字這些符號,這些符號化做我們一種觀念,由累積的傳統幾千年的文化,一直到我們今天執著了這種觀念牢不可破,一直沒有辦法破,所以人活在觀念裏面,也死在觀念裏面。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文字只是一種工具,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把它分析起來是無實性的東西,它只是短暫的一種緣起,你不要被它迷惑了。不要被它迷惑了,譬如說人家罵你:你是豬!你很生氣?對不對?你會很生氣。佛教裏面講“你是豬”,可是過了,一刹那之間已經過了,可是我們執著、我們的回憶這種符號——你罵“我是豬”。《金剛經》裏面講:過去心不可得。那只是符號,對不對?你是一頭牛,牛就牛,豬就是豬,是不是?我們一直活在觀念裏面,也一直死在觀念裏面。佛陀說“觀念”只是一種工具。譬如說這是杯子,釋迦牟尼佛當然也講這個也是杯子,對不對?可是我們從小教育到大,這個杯子不能說這是一棵樹。這是table.This is a table.但是不能說椅子,這是桌子就不能講椅子,這是電燈就不是牆壁,所以,我們一直用這個觀念的存在,萬法有所指陳,就是有所指指點點,安上種種的假名,假名以後開始妄想、開始顛倒,顛倒。我們開始計劃今年要做什麼,明年要做什麼,都沒有計劃,當我有一天死亡的時候:我要做什麼?沒有!
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
如果你明天要面對死亡,我請問諸位,敢問諸位,你怎麼辦?你跑到哪裏去?跑到臺灣、美國、日本、大陸,跑到哪裏?全世界你跑到哪裏?如果明天死神要降臨,那你往哪裏跑?你往哪裏跑?你無處可逃!
這個就是問題所在,而這個問題卻是大家所忽視的。我們佛教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它是面對現實又超越這個現實,因此轉這個念頭就很重要了。所以佛陀說:每一個衆生都在追求快樂、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真、善、美,但是沒有一個衆生了解什麼叫做真?什麼叫做善?什麼是美?沒有!就是轉這個念頭,要轉這個念頭。
我們這個世間兩種一般都是極端,不是苦就是樂。如果在天臺宗“無作四谛”裏面講苦、集、滅、道,苦,無苦的實性;樂也無自性,這個又很難,要講到這個空無自性,這個至少要體會十年到二十年才有辦法,單單要體會這個“苦”,你就要體會好幾年,苦,諸位看世間有的人無病呻吟,我覺得世間真苦,苦在哪裏?他講不出什麼出來,肚子餓很苦,是的,講到苦的一點點,苦,爲什麼會苦?先講這個苦,佛教苦的定義是什麼?來,因爲我被人家砍一刀,所以我苦,也對,身心受到重創,也對;因爲我發生車禍很苦,也對;因爲我很貧窮,需要靠美國的福利,也對。可是對一點點,對一點點,佛教講的這個苦是什麼?要徹底地認識這個世間的本質。
這個世間的本質就是兩種:一個是變,這個世間的本質就是什麼?就是無常,要悟到這個才是真正地了解了苦。譬如說你在跳舞的時候很快樂,對不對?很快樂的時候,如果一個大智慧的人講:有開始一定有結束,因爲刹那不住一直在變化,當你體悟到這個世間變化無窮,沒有一定永恒的時候,所有的快樂、苦,你都會平常心去面對。當你發生不幸,你會告訴自己這是自己的業力,時間總會過去的,苦也一定會過去的,樂還是會過去的,因爲它沒有實體可得,沒有實在的苦,沒有永遠的苦;樂,也沒有永遠的樂。慢慢地了解這種空無自性的,佛教的空性的道理,我們的生命觀大不相同。
當你擁有benz的汽車,你不會覺得快樂,因爲它有一天,對不對?不是你的。你開benz的,今天停得好好的,停在我家的門口,明天是不是你的?不一定,也許你晚上睡覺,腦中風送急診,死掉了。(衆笑)生命就是這麼短暫、這麼無奈,這個地球它是變化的,生生滅滅變化的,擁有車子,車子不是你的;擁有房子,房子不是你的,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間就是什麼都是短暫的讓你用,也什麼東西都不是你的,我們今天爲什麼會活得這麼痛苦?就是因爲執著、錯覺,錯覺。我們一直認爲生命是永遠的,死亡離我們太遙遠了,離我們太遙遠了!反正常常看死嘛,今天東邊死一個,明天西單死一個,反正死跟我沒什麼關系,卻不曉得死神隨時會降臨,轉變一個念頭這個心就了解了,苦跟樂都能夠入于菩提之道。佛陀說:菩提之道不離苦樂,衆生都是生活在兩極化的,叫極端,極端。可是佛陀生活是圓滿的,人家罵他(佛陀):佛陀歡喜地接受——欠人家的該還就還。種種的侮辱、謾罵、批評、毀謗、攻擊,對佛陀來講是苦之如饴,很快樂地接受;對凡夫來講是愈複雜、愈複雜,是不是?很複雜。彼此之間一句話就可以足以讓對方畢命(結束生命(多指橫死)。),我們的生命是很膚淺的、是很沖動的、是很鬥爭的、是非常強烈地互相排斥的,這個就是我們沒有調整內在。所以當我在大學聽到佛法的時候,感覺這個才是我要追求的。
擁有真理比擁有金錢更重要,所以佛陀說:沒有智慧是人生最可怕的貧窮。世間上最貧窮的人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智慧。我們說:Knowledge is power.知識就是力量,這個是錯的,這個力量是很有限的。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是後天的學習,我們學習符號,我們背民種種的文字,英文、法文,或者是種種的技術,那也只是謀生…
《有佛法就有辦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