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死亡的藝術▪P11

  ..續本文上一頁“習氣”是因爲長時間地生活在錯誤裏,把天下事皆看成理所當然了,因爲每個人都活在錯覺當中,故而不能覺悟。“悟”字,就是“找到自己的心”。我們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不能覺悟,就是迷。迷,即是被外境所汙染。我們說要斷習氣,習氣在物理學上說是慣性作用,也就是習慣性。生物學家,曾經做過試驗:將一只狗煉起來,旁邊用一盞燈,喂食前,按下開關,讓燈光一閃一閃且嘟嘟地響著,經過了叁分鍾後,主人才把食物拿出來。之後,每當要它進食時,燈就閃爍著,且發出聲響。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只要它看到燈亮了,聲響開始了,它就知道食物快送來了,養成習慣以後,燈號聲響按下時,即使食物送得很慢甚至一直不送,狗的唾液還是直流,不安地等著要吃東西。內心已經形成一種慣性作用了,就有一股力量支配著它,讓它憂慮不安,無法控製自己不安的情緒。

  世界上好賭博的人最痛苦。開賭場的人最可惡,罪過最大。一個人賭博成習慣以後,把財産輸光了,把指頭剁掉,發誓以後不再賭了,但是又有錢時,禁不住引誘,沒有手指仍然能再賭——戒賭是相當困難的。一些染上賭博或好色之徒,他的發誓常是一而再、再而叁的,永遠不會成爲諾言。當你發現你的男、女朋友有惡習氣,就要小心處理了。

  俗話說:“帶有氣喘病的人,偶爾也會咳。”尤其男人喜歡拈花惹草的,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比比皆是。人家阿拉伯人雖然可以一夫多妻,然其比率才占全國1.29%而已;而全臺灣結婚後的男人,在外面有女人的卻不計其數。這種事情也是因習氣而來,人要是染上這種習氣往往很難斷掉。

  脾氣壞的人,也很難去除。任何缺點要改都相當困難;像抽煙的習氣,要改就不容易了。貪心重的人將入鬼道,所以貪的習性一定要改。嗔恨心重的人入地獄,故而脾氣該溫和一些。佛雲:“盛怒使人走向稠密的森林,他失去方向,因爲他已經沒有理性。”意思是說發起脾氣的人,猶如走入稠密的樹林中,因爲他失去了理性,就像走入迷魂陣當中一樣。用慈悲對待他,他也不會接受;甚至,他不惜犧牲性命,就是要報仇。這是何苦呢?

  佛告訴我們:“弟子們,你不諒解對方,難道你就能得到快樂嗎?你諒解對方,你又失去什麼呢?”所以,諒解、寬恕可以化解彼此的過節,又可以升華自己的內在,這就是所謂的“仁者無敵”。當然有時候,有一種人是不能用仁慈去對待他的,那就是行爲連畜生、禽獸都不如的人。這種人是不能以慈悲去對待他的,這就要用哲學家的辦法了。哲學家說:“你要讓一個驕傲的人看清自己的面目,要比他更驕傲,讓他照照自己。”以上提到的這兩種方法,一般人碰上了都很難以慈悲、寬恕來對人,而通常會用第二種方式。說實在的,人的脾氣是很難控製住的,要改去那惡習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有人說:“你爲什麼那樣凶呢?”你可能不承認還說:“我在度衆生,現怒目金剛相。”其實,是自己的習氣控製不住。可見忍辱的功夫,很難做到的。

  至于愚癡,則會變成畜生。沒有智慧的人就變成畜生。比如說:豬,你要宰它了,它還不覺得,牛是知道人要殺它,卻又不想辦法。俗雲:“牛知道要死,不知道逃走。豬知道走,卻不知道死。”畜生就是如此愚癡。所以,人的智慧沒開,就如同畜生一般。習氣簡單的說,就是習慣性。我們必須接近善知識,遠離惡人;修行人若能長期親近善知識,那麼隨時隨地就可以獲得正知正見,修養自己。要知道,習氣養成以後,很難改掉。茶壺長久泡茶,即使把茶葉拿掉,仍然留有茶葉的氣味;人的心如果長時間做習慣性的念頭或動作,遇到事情,八識田中的種子就會起現行。如果一個杯子,每天泡牛奶,杯子洗淨後,仍可聞到牛奶味;習氣就是這樣地難斷。習氣猶如檀香味,如果我們每天燃香,身上也可以聞得到一絲香氣;若是到市場弄到了魚腥味,回來都還留有那股腥味。這就是習慣性。習氣的確並不容易控製。酒、色、財、氣只要汙染到了,一般人很難斷掉。所以,佛陀說:“衆生皆從業力習氣而來,原諒他們吧!”當然,我們若不想隨習氣而去,就得去突破,去改變自己。

  第叁:隨業力而去。業力是什麼東西呢?英文爲karma force。karma(原爲梵語)翻成中文,音譯爲羯磨,義譯爲業(行爲)、造作。一種業産生一種力量,不能翻譯成Power(電源、權威),應該翻成force。karma force就是我們做某一種事情,久而久之,它會産生一種力量,在後面推動你。比如說,喜歡化妝、愛穿漂亮衣服的女衆,到百貨公司去買東西,一定不會隨隨便便、很快地就購買。愛化妝的人,坐在梳妝臺前差不多要一個半鍾頭才會站起來。一個半鍾頭可以持大悲咒一百多次,已經要往生極樂世界了,化妝的女衆仍在那兒擦擦抹抹。當然,我們化妝是一種禮貌,但卻不必抹得太濃,淡淡的就好。

  業力非常厲害,遇到這個事情就被吸引住了,喜歡什麼事就被吸住了。所以,做工有工業;行商有商業;務農有農業;爲醫有醫業;做善就是善業。所謂身、口、意就是身軀、嘴、意念,做哪一種事,就有哪一種業。“業”是因,但“業力”就變成果了。果上講是業力,因上講是造業。造業久了就變成業力,業後面加上力就不得了,就變成一個肯定的輪回。造業而産生業力。今天,我們是業力來的衆生,不是願力來的佛菩薩。

  所以,沒有辦法控製自己,我們就是凡夫俗子。俗雲:“沒有志氣的人,常常發願;有志氣的人,發一次願。”我父親常對我母親發誓:“從今以後,要離煙。”也就是戒煙。把煙蒂撚息,沒想到到了叁更半夜,瘾又起來了,忍不住把丟在地上的煙蒂,又拿起來吸幾口,過過瘾。隔天,吃飽飯又想抽煙了,煙蒂又拿起來吸兩口;然後又丟掉,發誓不抽了。人沒有志氣,就常常發願。抽煙的業造成後,變成一種力量,不能克製自己。想想,我們在臨命終時有沒有辦法控製自己?

  我現在比張老師還出名。有一次,我到了某個地方,有一位女孩,來到我面前,我問她有什麼問題?她看看四周圍沒人了,就開始哭著說:“講到就想哭,我在一家公司上班,主管待我很好,我也愛他,我知道主管有家室、有孩子了。我非常愛他,主管也表示要納我爲妾,但元配夫人,每天哭鬧,鬧得彼此生活上很不安甯,我感到矛盾又痛苦。不知道什麼原因,我也了解這種感情是畸型的,這樣下去,沒有結果,不會快樂;但是,我就無法控製地落入情網。請師父開示,要如何跟他了斷?”

  我說:“若以因緣來講,你會跟他吃穿,也算是一種命運,你偏偏就要跟個有婦之夫。但這也不能全然怪你,因爲人有先天性的執著,也就是因緣;你與他宿世以來,不知道有什麼因緣,所以,不要一直苛責自己。事情已擺在眼前,再苛責自己也不能解決問題。那麼,按照你的意思是要與他在一起,或是要斬斷這份業緣離開他呢?”她說:“我就是作不了主張,自己感到六神無主,才來請教師父。”我說:“要不要離開他,決定在于你。否則就順其自然吧!但你要考慮到別人的家庭,破壞別人的家庭是不好的。”她說:“今天不是我去纏他,是他也不讓我離開他,想要我回去享受齊人之福。”我說:“這種情況如果要能相安無事,臺灣找不到幾個。”

  說真的,我比張老師還累,生、死都要找我,不會生也找我,感情糾紛也要找我,無尪、無某都找到我身上來。這些事情都是業,一旦業力牽引,什麼也沒辦法,內心知道錯誤,就是沒有辦法控製。俗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就是受到業力的支配,就是不自由,不能超越時間與空間,不能突破當下這份錯覺,突破不了當下痛苦的陷阱。所以,人在極端的痛苦之下過了他的一生。既然知道自己的行爲不對,又陷入情感的糾纏牽扯中,無法自拔。人生就是如此矛盾,有什麼辦法呢?我說:“不然,你聽我的話決心離開他。”她說:“師父,我就是離不開他,我非常痛苦。”我說:“問了半天,原來這就是你的答案。你既然放不下、離不開,不然就...”她說:“想和他在一起,但元配夫人不同意、不諒解我。”我說:“那麼,自己看著辦好了,真是傷透腦筋!”所以說,人在世間,都活在矛盾之中。

  人依著業力因緣,在所選擇、所處的環境當中,我們自己只管好好地做;要是業力依然現前,無法改變,就必須知道這是前世的因緣與業力所造成的。真的逃不過,該接受的還是得接受。據說,以前有一位法師,修持得很好,後來,一位在家女衆去拜佛,對這位法師産生好感。這位法師知道了,跑到深山裏躲起來,這位女衆晚上作夢,竟然知道師父住的地方,于是順著夢境的示意去找,真的讓她找到了。後來法師還俗與她結婚了,這種事情,有時是如何逃都逃不掉的。這是宿世以來就要當夫妻的業力,這位法師這輩子因福德不夠,還是不能好好地修行。因此同樣的,這位女孩與老板的感情糾纏不清,她自己也知道,只能說是一種惡緣,是一種孽緣,就是業力所致吧!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所不能也!總之,是業力在牽引著。

  學佛、念佛的人,所修的就叫作淨業。淨業的意思就是無所著,念佛必須對目前能有的環境好好把握,而且要放下所有順境或逆境,如此,才叫作修清淨業。假如說,一個修行人受到順境或逆境的影響,煩惱還舍不下,就不能說是修淨業。我們之所以說“淨土法門”,就是要不執一切相。不著相就有定功,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就不會顛倒。因此,阿彌陀經中說的“心不顛倒”、“一心不亂”,二千六百多字的阿彌陀經中,這八個字最爲重要。

  要知道,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們假使執著虛妄的世間,一切就顛倒了,如果能放下,一切順逆、善惡都無所著,才算是真正在修淨土法門。不是說拿著念珠念佛就能放下的。要不然你就必須像老太婆的功夫一樣,老老實實在一句佛號上。回到業力來說。業力現前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所以,業力該來的一定會來,躲也躲不掉。以前有一位禅師,已經開悟了,有一天眼晴卻無由地腫起來,一個小沙彌嘲笑他:“師父,您不是道行高深,眼睛爲何腫那麼大呢?”師父說:“修行是修本性,眼睛腫痛是皮肉,有什麼關系?”小沙彌說;“您道行高深,怎麼不自己解厄呢?”師父說:“這種事情是不能解厄的,這是一種果報,業力成爲果報是不能改變的。”

  果報假如能解,釋迦牟尼佛就可以把即將死去的徒弟目犍連、舍利弗、迦留陀夷統統救活了,他們也不會都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先去世。這位迦留陀夷去化緣時,看到一對奸淫男女。這位女人就告訴男的,被這位尊者看到偷情之事,恐怕他會告訴她的先生。于是男的拿一支刀從背後追趕而上,把這位尊者剁成五塊,抛棄在城門東側的糞池中。證了阿羅漢果仍然遭分屍之禍。

  目犍連也是被執杖外道以瓦石擊死。對聖者來說,該還的果報仍然逃不掉。當然,對他們來說,這樣死去也沒什麼妨礙,他們已經神通自在,只是示現一場戲罷了。但這留給我們一個啓示,果報是逃不掉的。不同的是:聖者遭果報時,依然展現出那種自在、自然,不像凡人遭果報時,所表現的不滿、怨歎與苦惱無量。證入聖果的人,遭果報都不會痛苦了,不像一般人,少許逆境就無法忍受。所以,鼓勵各位趕快念佛、修行。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現在,我們要談談,臨命終該注意哪些重要的事情。人死了,首先第一件事情,不是更衣,而是趕快安慰這些將離我們而去的人。死者若放不下時,必須安慰他們:“這個世間太痛苦了,放心地走,安息吧!沒有完成的事情,我會爲你安排。”如果,死者的眼睛張大不合,可以試探地問,比如說:“是不是煩惱我的婚事?不用擔心...”眼睛還是不合,再問:“是否隔壁張太太的會仔錢還未收,你放心,我會去收回來。”講到這裏,眼睛只合了一眼...就再詢再問。總之,以安慰的口吻要亡者放下最重要。安慰才是重點,不是更衣。

  咒語:佛母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贊大准提 唯, 願慈悲垂加護

  南無飒哆喃叁藐叁菩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戾主戾 准提娑婆诃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贊大准提,惟願慈悲垂加護。此爲龍樹菩薩開咒偈也。初句皈依法寶,二句皈依佛寶,叁句皈依僧寶,四句願求加護。梵語蘇悉帝,此雲“善圓成”。謂善能圓滿一切願心、善能成就一切事理也。頭面頂禮是能禮之人。七俱胝是所禮之佛。梵語俱胝,此雲“百億”,謂准提佛母與七百億佛圍繞也。梵語准提,或雲尊那,或雲尊彌,翻“施爲”,謂宏誓住理,大智斷惑,具諸因行施爲故,又翻“成就”,謂從空出假,成就寂滅故。

  皈依、惟願,即意業。頭面頂禮即身業。稱贊即口業。若誦咒者,叁業相應,一心蓥淨,而我智願與聖之智願相應,則准提慈悲心全攝我之身心,故曰垂加護。母者,法爲諸佛所師,實智爲母、權智爲父。可見七俱胝佛,皆以准提叁昧而證菩提,一切衆生亦當持之。

  准提經:如來在祇園,爲四衆八部圍繞,世尊愍念末法薄福惡業衆生,入准提叁摩地,說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佛言:持此咒滿九十萬遍,能滅十惡五逆四重諸罪,乃至俗家不揀淨穢,但志心誦,即增福壽消諸災病。誦滿四十九日,菩薩令二聖常隨其人。或求智慧、或拒諸難、或求神通、或求無上菩提,但依法立壇,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曆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

  咒語:藥師灌頂真言

  南谟薄伽伐帝。鞞殺社。窭噜薛琉璃。

  缽喇婆。喝啰阇也。怛他揭多也。

  阿啰喝帝。叁藐叁勃陀耶。怛侄他。

  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叁沒揭帝莎诃。

  光中說咒已,遍地震動。又放光明,一切衆生諸苦皆除,若有諸病,但當一心咒于淨水一百八遍,飲之,諸病悉除。終身受持,無病延年。命終生淨琉璃世界。灌頂者,咒從佛頂光說故。衆生若能叁業相應,淨心持誦者,佛光即來灌行人頂門。

  

《死亡的藝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心地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