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声,这就是“我慢”的存在。我慢是很难去除的。女众并不是没“我慢”,看她们外表温柔、美丽,若起我慢时,却是不可说,不可说,那也是一种慢。所以,修行必须从根本下手。
佛告诉我们,印光大师也教我们,要如何去掉我慢: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如此,方能破除我慢。遇到任何人都把他看成菩萨,只有我最差,最没有用。所谓最没有用的人,不是消极的抗议,而是一种扎实的内涵。不抬高自己就没有危险,抬高自己就是注视自己的优越感,希望别人的肯定而存在,因此他的内心受不了刹那之间的伤害。
常受别人赞叹的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人。因为他接受不了逆境和建言,你对他一切的忠谏,他甚至对你排斥,恨你一辈子。所以,一个无知的人长时间处在一种养尊处优的自我优越感中,坚执自己的主观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而这种我慢很难去除。若要修忍辱。我深深体会到,一开始你就要能够对任何人都有礼貌,常常向别人低头,慢慢地培养出“无我”,像这样持之以恒、天天如此,总有一天你会成就的。
第四,我痴。知见有毛病叫作“痴”。也就是看法太肤浅了,不能够切合实际,也不能透视,生活在自我意识的迷茫当中,视线被挡住了,缺乏智慧。有智慧的人像太阳一样可以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世界照得一目了然,能够放眼看天下。有我痴的人,都是近视者,只能看到近处,看不清楚看不远,这就是一种愚痴,缺乏智慧。有智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不会常去惦记着谁对不起他,而恨他、怨叹他。有智慧的人会回光返照,先自我内省,看自己的错误,责人先责己于人。
能举千斤重的人,不能举自己于一毫端。就是说能够拿一千斤重的人,没有办法将自己举起来。所以,世界上的人都是对自我强烈的占有、过于肯定自己,这都是一种严重病态的愚痴。因此,没有智慧的人,就不能透视人生。
活在强烈的烦恼当中,这就是唯识学所说,第七意识里的四大根本烦恼。没有智慧,佛门内也同样会有这些烦恼,有些人学佛以后,愈学愈我慢,看了几本经典,就指责出家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以在家人的身份管到出家人,变成维摩诘居士,你要真有能力才行啊,否则这是不如法的。
在佛制的戒律当中,比丘尼不能看比丘的戒律,沙弥、沙弥尼不能看比丘、比丘尼的戒律,在家人不能看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佛为什么不让人看比丘、比丘尼的戒律呢?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因为戒律是圣人为凡夫所定的,正在修行中的比丘、比丘尼,行为一定还会有所偏差的。不可能每一位修行人都如释迦牟尼佛那样完美。
要是在家人用这把尺来量出家人,他每天就会发现师父犯戒,就好像只有他自己没有犯戒似的。更何况,他所看到、所认为的,又不一定正确。所以,常常看别人错误的人,本身就有缺陷,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没有时间自我检讨,眼睛却一天到晚看别人的错误,他看到别人面颊黑黑的,不知道或许自己的脸比别人更黑。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找一位比丘,他说:“本来我想要出家,但到了寺里,发现出家人真黑。”那位师父听了说:“我们出家人真黑,你们在家人黑得出汁。”不要以为出家人理了头发,就变成圣人,修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更何况,一个人不看自己,成天看别人,当然怎么看都会有意见、都是别人的错,不是吗?
另一方面来说,忍辱的确是最难修行的。布施还比较容易,忍辱就困难多了。以前在雷音寺有一位比丘在厨房,很发心、很勤快,做事情非常认真。有一天有人说他做的面粉、馒头不好,他一听就说:“你行,你来做吧!”东西放着就跑到楼上休息去了。你想想,我们能恒久为三宝做事,但就无法接受别人的一句建言或批评。
忍辱或忍耐多么难修啊!任劳易,任怨难,劳而不怨难。有人发心为三宝做事,你就必须随喜赞叹:“菩萨,你真慈悲...”如果你建议他,他就不高兴,不能接受。所以,我们的意识深层,先天就有一种顽强的力量。虽然我们很想用理性去控制言语与行为,以符合中庸之道;我们希望对自己的言语与行为负责,也不想伤害到别人——但有时候就是按捺不住。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愿意生活在自我与束缚之中,也没有人愿意活在别人所错觉、所否定的价值观念上。但是,想用理性去疏导自己,先天的顽强力量却使他挣扎不出,在极端的矛盾当中,他还是发脾气,恢复到无知。所以,一个人理性失控的时候,他无知就出来了。因此我告诉大家,也许我们的修行都还很浅,虽会念佛,但还放不下一切,都快命终了还老惦记着自己的会款或身外的钱财,佛念了几十年,几十万元却仍然放不下。
“贪爱”这种东西,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意识当中,只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这种非理性所能疏导的东西,就叫作根本烦恼,这不是用初浅功夫所能克制的。我们今天就是随着四种根本烦恼所造成的业力而循环、轮转,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人就是圣者,不能控制自己就是凡夫。佛能明心见性,不为内在主观所迷惑,不受客观环境所影响,主、客二观行于中道,是名佛道。
所以我们要修持,一定要先破这四种执着。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处理这些烦恼,就算你每天听经闻法如何用功,也只是表面的功夫。一定要在逆境现前之时,越对你不好的人,我们越将他视为菩萨。他是来成就我们的,一定要感激他,他用逆境磨我、考验我,真是太慈悲了。
佛门中的众生,有很严重的错误,劝人不必听经闻法,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念到死就可以了。若不听经,你的心结能打开吗?假若只念佛不必听经闻法,佛陀讲了四十九年的法岂不是废话吗?我告诉你们的佛法,我也不一定每一种都能做到,但我把佛说的,拿来告诉你们。你们不要不听经闻法,念佛机会天天有,听经的因缘不一定天天有。所以有师父讲经,就必须好好把握,听完经典回家,处理世间的事情会觉得清凉多了,任何事情都能清清楚楚。
当然,要有真正的功夫,要有“忍辱”的功夫。忍辱修成功就有禅定之境,就能持戒、布施,一切如如不动,就是忍辱到最后的功夫。与佛性相应就是忍辱,所以,在大般若经中云:【若有菩萨摩诃萨,修行精进之佛道,于百千万亿劫从不懈怠,不如一人修一朝一夕忍辱之行。】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若只知精进用功,一直拜佛、念佛,但是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很重,没有一点忍辱、宽恕别人的心,那么这是没有什么用的。所以,忍辱的功德很大。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首要也必须有忍辱心才行。不然,逆境现前,不能忍辱而生气,恐怕就落入三恶道去了。临命终时不能发脾气。
再来,我要解释“中阴身”、“灵魂”、“神识”和“鬼”。人死以后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灵魂从头顶上出去;有修行的人,死后八个小时,头顶上还热热的。中阴身(最慢在四十九天投胎)必须在四十九天内超渡,要快做功德。中阴身在四十九天内约二尺高,外道说为“灵魂”,佛教说为“第八意识”或“神识”。“鬼”就是中阴身已经投胎鬼道了。人若死后再起来谈痛苦之事,那已经成为鬼了,必须赶紧超度亡魂,经过四十九天后,要超度就较为困难了。意思也就是说,在四十九天内要做功德,效果最好。
人在世时,要做功德到使肉体立即感应,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目前的身体是果报。但是人的神识是一念之间,所以,临命终诵经加持,请诸佛菩萨来,如果佛现前,神识愿意往生,一下子就去了。所以,“中阴身”就是人死以后,脱出来的灵体,还没往生之前就叫作“中阴身”。据经典说,中阴身的速度比光速还快,在一念之间,若要投胎至美国,也在一念之间可到,不必坐喷射机、七四七或超音波...人的神识可以在一刹那之间,投胎他方世界、其他星球。念头是无法用铜墙铁壁围起来的,也无法用任何射线贯穿或任何东西杀害的。一个人闭关在斗室里,为什么会很快乐呢?因为他的心量大,他的念头可以突破其限制的空间。是故,空间不在外,而是在内在的心里。
闭关的人有经典可看,可以用功,肚量又大,彻底了解人生,对生、死都已看透了,还有什么痛苦可言?曾经有一位先生到雷音寺山上,当时我正在禁足,他问我:“法师,您禁足在山上,不会觉得很小吗?”我说:“不小了。外面天地实在小,自我心性何其大。”不寻心性的大,外在怎能找得到大天地呢?找错了。本性不看,看外面做什么呢?本性尽虚空、遍法界,可以冥想天、地之间,思想没有任何阻隔。快乐与痛苦是很难论断的,必须由胸量来决定。肚量小的人,每天一定活得很痛苦;肚量大的人,怎么活也快活。你对他如何,他也没关系,他把生命交给三宝。所以,有人说闭关的人非常痛苦,我说痛苦的是你。看“心”啊!
“鬼”就是做恶业,贪心重不肯布施。他生前宁愿把钱拿去喝酒、赌博、玩女人,做些无意义、伤害人的事,也不愿意帮助孤儿,或献给慈善机构。所以,人会赚钱没有什么了不起,会用钱的人才最了不起。钱如何使用才不会造业,才会解脱呢?请善自思惟。好!“中阴身”、“灵魂”、“神识”、“鬼”就讲到此。
其次,我们要谈人死后,随着习气而去。人死后若念头执着,就一直轮回。念头就是累积性幻化的错觉,人是生活在一种错觉当中。你相信人生活在错觉里吗?你们看我的手,手拍到桌子上,产生一种声音,声从手来,还是从桌子来?声从哪里来,声往何去?听听看手、听听看桌子,到底声音从哪里来?它是一种幻化的啊!佛告诉我们:人是很可怜的,生活在一种幻化的意识执着、一种错觉之中。眼睛、耳朵...都错觉了,迷惑了本性。
主人翁在内心里,好好去找!不要被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所影响,埋没了我们的本性,这样才是真正的修持。而…
《死亡的艺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