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件往生被。以后的人为了要利益众生,求佛法的平等而大量流通到民间来。今天,师父发大悲心,一定要利益众生,同样求佛法的平等而大量流通。要制作往生被很麻烦,从买布、染色、印刷咒轮、加持...手续相当烦杂。民国六十六年时,我买一件往生被就六百元了,而外面流通的大多未加持;我按照以前的价钱五百元,但你若出一千或两千,那是你的功德。这是利益众生,作为你的福报,这种发心是正确的。
若你没钱而需要往生被,我就送给你。若有钱,你又要拿,因果自己负责。有人认为“往生被”是死人用的,若拿回家不吉祥。这种观念就不对了,往生被上面都印有咒语,请一件往生被回去,如同请回大藏经一样,供养起来,就光明无量了。左右邻舍若需要往生被,我们也可以随时救济别人,功德无量。往生被请回去,必须放在佛桌上,早晚课请出来,念廿一次的往生咒来加持。往生被在人未断气前,盖到胸前,断气以后整个盖上去。
今天谈人死后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向前去六道轮回?有人常说:“人生太苦了,我后世不来了。”这不是说你不来就可以的,这是没有办法控制的。要出世为佛,或人、或畜生,这必须是有修持、解脱的人,才有能力决定的。
我们今天根本就没有办法主宰自己。晚上睡觉时,谁有办法控制自己?如果,我们能控制梦,或者是说在迷糊意识当中,还能够存在一种主宰,那就能够得到解脱。必须修到二地菩萨以上方能没有梦。梦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心理学家说是潜意识;事实上,心理学家只是就一种个案的调查,然后,将种种个案归纳出来的记录而已,并不是像佛陀证悟讲出来的话一般。
科学家很可能一开始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依一个“我相”在研究,严重的错误就是有个“我”字。我们人就是生活在严重的错误当中,突不破一个“我”字。既然,认为一个“我”——本身就是错误,你用什么东西来演绎或归纳呢?我们研究任何东西,都认为有个“我相”的存在,那就错误了,出发点错了,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所以,人死以后是依什么力量而去呢?从三种力量去,一般人面对这三种力量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第一:随念而去——随着起心动念而去;第二:随习气而去——从物理学上讲是一种惯性作用;第三:随业力而去——我们造什么业,就随业力而转。大部分的人这三种东西没有办法控制:念头无法控制,习气无法控制,业力无法控制。不是说要出世为人就为人,升天就升天,这无法控制的。
我们说念头分为两种。一种就叫粗浅意识,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茶杯,想喝茶就可以打开杯盖来喝,这是可以控制的,可以直接感受的,这就叫粗浅意识。一种叫作微细意识,无法控制,比如作梦是无法控制的。还有,人没作梦,睡了一夜之后又能醒过来——这就是微细意识中的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它没有脱离身体。一般所说的灵魂,就是最微细的第八意识。而第七意识可通前六识,故第七意识就像桥梁一样,对内则执着第八意识。
我们执着自己的灵魂,什么叫作“灵魂”呢?灵魂就是本性着迷。本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清清净净,若一念不觉被迷了就叫作意识。粗浅意识分为粗中粗和粗中细。微细意识中也分为细中粗、细中细——微细意识中有第七意识与最微细的第八意识。总之,粗与细分成四种,粗的底下分粗、细,细的底下也分粗、细,这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讲的。因此,我们身体当中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这是根本无法感觉到的。
连感觉都没有办法觉察到的,我们执着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一秒钟都在执着,晚上睡觉时,蚊虫咬右脚,绝对不会去打左脚,全身每个地方都充满着意识,也就是神经的执着。换一个生理学的角度,意识叫作神经系统。其实,意识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而神经系统是生理上一种很敏感的东西。唯一的办法(勉强)可以用这样来解释,让我们大致上有一种观念而已。我们今天就这样稍微地对“意识”作了一点分别。
会不会修持相差很多。善于用心一日如千劫,不善于用心千劫不如一日。也就是说会用功修行的人,正确修行,功夫就很深,就是从微细的意识去下手。一般人拜佛都是凑热闹似的,拿着包袱跟着别人走,人家灌顶跟着人家灌顶,也不知道自己修些什么?都没有安静下来想一想。所以,我们的修行都是错误的,都用“浅”意识。心理学上说“深入”意识,修行必须从第七意识下手,从根直接斩下去才会断,不从第七意识下手不可能断无明。
今晚师父向你们交代四件事情,第七意识有四项最难修持的,这四项就是根本烦恼。第一我见;第二我爱;第三我慢;第四我痴。以上是第七意识中,四个顽强的自我。我见,就是对自己的见解特别地肯定,什么人讲他,他全部不接受。对自己所看到的产生强烈的主观,包容不下别人的客观意见。举凡一切事情都持强烈的对立法,人家是善意的建议,他也认为别人是恶意的批评。有“我见”就是“特别肯定自己看到的”。全世界的人,“我见”都非常强烈。
比如说,有个大企业家,有人劝他拜佛或念佛,他会说:“我不会那么傻,这么年轻不会享受,还去理光头拜佛。状元囝仔还未生,喝得茫茫来享受人生。社会上每个人都像出家人,就不会进步了。”他认为自己的见解,非常正确,这就是“我见”。几乎所有的人都存有“我见”。夫妻两个人为什么吵架?为了我见(两人看法不同)。今天,我们若会做人,太太发脾气时,当先生的该自问:“她跟我的意见不同,真的是她错吗?”如此一来,想到夫妻的争吵也许是因为自己的问题,不是对方的错,“我见”就会慢慢的减少了。
世间人“我见”如铜墙铁壁,我要这样就是这样,我死也不低头。有句话“不食嗟来食”,从前闹饥荒时,有钱人煮了一些东西出来,有一穷人过来,富者就说:“喂!来吃!”口气相当粗鲁,穷人听了很不高兴:“你那种口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表示一种骨气、很有志气——他那样侮辱人,我们可以不吃!但是当有钱人发现自己的错误来表达歉意时,穷人还是坚持“不吃”的话,受苦的就是穷人自己了。为什么不能原谅别人一时的错误呢?
这就是如佛所说的:“我见如高山,不能入道。”开门见山是“我见”太深了。太肯定自我会没有朋友,若有只是表面的朋友。我见太深,与朋友相交就不可能推心置腹;不能容纳别人是我见的缘故。其次,我爱。爱是一种情的东西,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朋友情,情重就是“爱”。但“爱”到最后成为“恨”,这种东西都是一体两面的,这种东西带给世间的是烦恼。
比如说:到了百货公司,走到化妆品的柜台,有KISSME口红、太阳水粉饼、眉笔...各种东西都是所爱的,若没有买会感到很痛苦;看到漂亮的衣服,回来之后一直想着。“我爱”就是对客观环境的存在,没有办法产生自我的克制力量去突破它。所以,这种“情执”无可奈何。在生理学里面讲男女欲望饮食,均非理性所能克制的。所以说饱饭知廉耻,一个人吃不饱就无法谈礼义廉耻。
一个人碰到男女关系,常常是没有办法理性化的。男女之间,有时候用道德、用法律或用舆论,都不能束缚它!它不是理性所能克制的。若不是大修行的人,是无法突破此关卡的,这是一种“情执”啊!因为“我爱”,就会爱发脾气。有时我们遇到小事本来不想发脾气的,但最后还是“爱发脾气”。生气时控制不住就得罪别人,事情结束以后又会产生愧疚之心,想到当时,自己为什么脾气这么大呢?爱发脾气习惯以后,不发脾气就产生痛苦了;没有人跟他吵架,他也会发脾气、拍桌子。
“爱”包含了我爱金钱、名利、色。“爱”是一种“情执”。换句话说,爱是一种感情上的变相。爱的升华叫作慈悲,而爱的束缚就变成一种恨。所以,恨是最低级的,爱是中等的;因为爱还可以滋润、增长彼此之间的感情。爱也可以救人,但是爱本身却含有强烈的占有欲,变成有你、我之分的爱。国父不讲“爱”,他讲“博爱”;儒家说“仁慈”,仁者忠恕之道;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慈悲就是爱的升华。爱,其实是很难断的。因此,若要断爱,可以的话,就出家修行。若在家修行,能单身修行,阻碍较少。人对于情的执着很重,要破感情关很困难。
但有人会说:“若全世界的人都去出家,世间将变成怎样的社会啊!”有一位广播电台的小姐,跑到寺中访问我,她说:“全世界的人,大家都像你们落发,这个社会、国家会变成怎样呢?”我说:“对啊!我第一个问你,你就不出家了,哪有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出家呢?从佛陀以降有多少人出家呢?”世间的年轻人,大部分人都要结婚生子,很少有人要出家的。像女众,若要她出家,她会对着镜子说:“我头发这么漂亮,怎可理掉呢?理光头不知成什么样子?想到出家,我那堆衣服不知要如何处理?”顾虑得很多很多,没那么容易啊!所以,爱的执着是难以除掉的,很难断。是故,要修行爱就必须很平淡,随缘是最好的。我爱是第二大烦恼。
第三,我慢。我慢就是骄傲,尤其是男众。女众是嫉妒。慢,就是自尊;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尊”、“强烈的优越感”随时充塞整个心中,内心不容许别人伤害到他,这就是“我慢”。去掉“我慢”要从“忍辱”下手,方能断除。佛当时在世时,有一位老人到佛陀前面,一直骂佛陀...佛陀默默的没有回答一句话。(沉默,或许是最有效的抗议。)骂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说:“佛陀,你怎么不讲话呢?”佛陀说:“你骂完了吗?”他说:“骂完了。”佛陀说:“既然骂完了,我请问你,假如有一个人送礼给对方,对方没有接受怎么办?”这位老人说:“自己带回去啊!”佛陀说:“对了,今天你骂我,我都没回答,你自己全部拿回去吧!”
要是我们,怎能做得到呢?有人骂我们时,我们可能比他骂得更大…
《死亡的艺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