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聲,這就是“我慢”的存在。我慢是很難去除的。女衆並不是沒“我慢”,看她們外表溫柔、美麗,若起我慢時,卻是不可說,不可說,那也是一種慢。所以,修行必須從根本下手。
佛告訴我們,印光大師也教我們,要如何去掉我慢: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如此,方能破除我慢。遇到任何人都把他看成菩薩,只有我最差,最沒有用。所謂最沒有用的人,不是消極的抗議,而是一種紮實的內涵。不擡高自己就沒有危險,擡高自己就是注視自己的優越感,希望別人的肯定而存在,因此他的內心受不了刹那之間的傷害。
常受別人贊歎的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人。因爲他接受不了逆境和建言,你對他一切的忠谏,他甚至對你排斥,恨你一輩子。所以,一個無知的人長時間處在一種養尊處優的自我優越感中,堅執自己的主觀認爲,這是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而這種我慢很難去除。若要修忍辱。我深深體會到,一開始你就要能夠對任何人都有禮貌,常常向別人低頭,慢慢地培養出“無我”,像這樣持之以恒、天天如此,總有一天你會成就的。
第四,我癡。知見有毛病叫作“癡”。也就是看法太膚淺了,不能夠切合實際,也不能透視,生活在自我意識的迷茫當中,視線被擋住了,缺乏智慧。有智慧的人像太陽一樣可以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世界照得一目了然,能夠放眼看天下。有我癡的人,都是近視者,只能看到近處,看不清楚看不遠,這就是一種愚癡,缺乏智慧。有智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不會常去惦記著誰對不起他,而恨他、怨歎他。有智慧的人會回光返照,先自我內省,看自己的錯誤,責人先責己于人。
能舉千斤重的人,不能舉自己于一毫端。就是說能夠拿一千斤重的人,沒有辦法將自己舉起來。所以,世界上的人都是對自我強烈的占有、過于肯定自己,這都是一種嚴重病態的愚癡。因此,沒有智慧的人,就不能透視人生。
活在強烈的煩惱當中,這就是唯識學所說,第七意識裏的四大根本煩惱。沒有智慧,佛門內也同樣會有這些煩惱,有些人學佛以後,愈學愈我慢,看了幾本經典,就指責出家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以在家人的身份管到出家人,變成維摩诘居士,你要真有能力才行啊,否則這是不如法的。
在佛製的戒律當中,比丘尼不能看比丘的戒律,沙彌、沙彌尼不能看比丘、比丘尼的戒律,在家人不能看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佛爲什麼不讓人看比丘、比丘尼的戒律呢?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戒律、比丘尼戒有叁百四十八條,因爲戒律是聖人爲凡夫所定的,正在修行中的比丘、比丘尼,行爲一定還會有所偏差的。不可能每一位修行人都如釋迦牟尼佛那樣完美。
要是在家人用這把尺來量出家人,他每天就會發現師父犯戒,就好像只有他自己沒有犯戒似的。更何況,他所看到、所認爲的,又不一定正確。所以,常常看別人錯誤的人,本身就有缺陷,因爲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沒有時間自我檢討,眼睛卻一天到晚看別人的錯誤,他看到別人面頰黑黑的,不知道或許自己的臉比別人更黑。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找一位比丘,他說:“本來我想要出家,但到了寺裏,發現出家人真黑。”那位師父聽了說:“我們出家人真黑,你們在家人黑得出汁。”不要以爲出家人理了頭發,就變成聖人,修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更何況,一個人不看自己,成天看別人,當然怎麼看都會有意見、都是別人的錯,不是嗎?
另一方面來說,忍辱的確是最難修行的。布施還比較容易,忍辱就困難多了。以前在雷音寺有一位比丘在廚房,很發心、很勤快,做事情非常認真。有一天有人說他做的面粉、饅頭不好,他一聽就說:“你行,你來做吧!”東西放著就跑到樓上休息去了。你想想,我們能恒久爲叁寶做事,但就無法接受別人的一句建言或批評。
忍辱或忍耐多麼難修啊!任勞易,任怨難,勞而不怨難。有人發心爲叁寶做事,你就必須隨喜贊歎:“菩薩,你真慈悲...”如果你建議他,他就不高興,不能接受。所以,我們的意識深層,先天就有一種頑強的力量。雖然我們很想用理性去控製言語與行爲,以符合中庸之道;我們希望對自己的言語與行爲負責,也不想傷害到別人——但有時候就是按捺不住。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願意生活在自我與束縛之中,也沒有人願意活在別人所錯覺、所否定的價值觀念上。但是,想用理性去疏導自己,先天的頑強力量卻使他掙紮不出,在極端的矛盾當中,他還是發脾氣,恢複到無知。所以,一個人理性失控的時候,他無知就出來了。因此我告訴大家,也許我們的修行都還很淺,雖會念佛,但還放不下一切,都快命終了還老惦記著自己的會款或身外的錢財,佛念了幾十年,幾十萬元卻仍然放不下。
“貪愛”這種東西,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意識當中,只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又有什麼用呢?所以,這種非理性所能疏導的東西,就叫作根本煩惱,這不是用初淺功夫所能克製的。我們今天就是隨著四種根本煩惱所造成的業力而循環、輪轉,我們沒有辦法控製自己。能控製自己的人就是聖者,不能控製自己就是凡夫。佛能明心見性,不爲內在主觀所迷惑,不受客觀環境所影響,主、客二觀行于中道,是名佛道。
所以我們要修持,一定要先破這四種執著。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處理這些煩惱,就算你每天聽經聞法如何用功,也只是表面的功夫。一定要在逆境現前之時,越對你不好的人,我們越將他視爲菩薩。他是來成就我們的,一定要感激他,他用逆境磨我、考驗我,真是太慈悲了。
佛門中的衆生,有很嚴重的錯誤,勸人不必聽經聞法,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念到死就可以了。若不聽經,你的心結能打開嗎?假若只念佛不必聽經聞法,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法豈不是廢話嗎?我告訴你們的佛法,我也不一定每一種都能做到,但我把佛說的,拿來告訴你們。你們不要不聽經聞法,念佛機會天天有,聽經的因緣不一定天天有。所以有師父講經,就必須好好把握,聽完經典回家,處理世間的事情會覺得清涼多了,任何事情都能清清楚楚。
當然,要有真正的功夫,要有“忍辱”的功夫。忍辱修成功就有禅定之境,就能持戒、布施,一切如如不動,就是忍辱到最後的功夫。與佛性相應就是忍辱,所以,在大般若經中雲:【若有菩薩摩诃薩,修行精進之佛道,于百千萬億劫從不懈怠,不如一人修一朝一夕忍辱之行。】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若只知精進用功,一直拜佛、念佛,但是我見、我愛、我慢、我癡很重,沒有一點忍辱、寬恕別人的心,那麼這是沒有什麼用的。所以,忍辱的功德很大。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首要也必須有忍辱心才行。不然,逆境現前,不能忍辱而生氣,恐怕就落入叁惡道去了。臨命終時不能發脾氣。
再來,我要解釋“中陰身”、“靈魂”、“神識”和“鬼”。人死以後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靈魂從頭頂上出去;有修行的人,死後八個小時,頭頂上還熱熱的。中陰身(最慢在四十九天投胎)必須在四十九天內超渡,要快做功德。中陰身在四十九天內約二尺高,外道說爲“靈魂”,佛教說爲“第八意識”或“神識”。“鬼”就是中陰身已經投胎鬼道了。人若死後再起來談痛苦之事,那已經成爲鬼了,必須趕緊超度亡魂,經過四十九天後,要超度就較爲困難了。意思也就是說,在四十九天內要做功德,效果最好。
人在世時,要做功德到使肉體立即感應,是非常困難的,因爲目前的身體是果報。但是人的神識是一念之間,所以,臨命終誦經加持,請諸佛菩薩來,如果佛現前,神識願意往生,一下子就去了。所以,“中陰身”就是人死以後,脫出來的靈體,還沒往生之前就叫作“中陰身”。據經典說,中陰身的速度比光速還快,在一念之間,若要投胎至美國,也在一念之間可到,不必坐噴射機、七四七或超音波...人的神識可以在一刹那之間,投胎他方世界、其他星球。念頭是無法用銅牆鐵壁圍起來的,也無法用任何射線貫穿或任何東西殺害的。一個人閉關在鬥室裏,爲什麼會很快樂呢?因爲他的心量大,他的念頭可以突破其限製的空間。是故,空間不在外,而是在內在的心裏。
閉關的人有經典可看,可以用功,肚量又大,徹底了解人生,對生、死都已看透了,還有什麼痛苦可言?曾經有一位先生到雷音寺山上,當時我正在禁足,他問我:“法師,您禁足在山上,不會覺得很小嗎?”我說:“不小了。外面天地實在小,自我心性何其大。”不尋心性的大,外在怎能找得到大天地呢?找錯了。本性不看,看外面做什麼呢?本性盡虛空、遍法界,可以冥想天、地之間,思想沒有任何阻隔。快樂與痛苦是很難論斷的,必須由胸量來決定。肚量小的人,每天一定活得很痛苦;肚量大的人,怎麼活也快活。你對他如何,他也沒關系,他把生命交給叁寶。所以,有人說閉關的人非常痛苦,我說痛苦的是你。看“心”啊!
“鬼”就是做惡業,貪心重不肯布施。他生前甯願把錢拿去喝酒、賭博、玩女人,做些無意義、傷害人的事,也不願意幫助孤兒,或獻給慈善機構。所以,人會賺錢沒有什麼了不起,會用錢的人才最了不起。錢如何使用才不會造業,才會解脫呢?請善自思惟。好!“中陰身”、“靈魂”、“神識”、“鬼”就講到此。
其次,我們要談人死後,隨著習氣而去。人死後若念頭執著,就一直輪回。念頭就是累積性幻化的錯覺,人是生活在一種錯覺當中。你相信人生活在錯覺裏嗎?你們看我的手,手拍到桌子上,産生一種聲音,聲從手來,還是從桌子來?聲從哪裏來,聲往何去?聽聽看手、聽聽看桌子,到底聲音從哪裏來?它是一種幻化的啊!佛告訴我們:人是很可憐的,生活在一種幻化的意識執著、一種錯覺之中。眼睛、耳朵...都錯覺了,迷惑了本性。
主人翁在內心裏,好好去找!不要被這些色、聲、香、味、觸、法所影響,埋沒了我們的本性,這樣才是真正的修持。而…
《死亡的藝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