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法門
慧律法師主講
地點:高雄文殊講堂
時間:1990年8月3日—6日
爲短期出家的沙彌開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你們諸位新戒子,這些小沙彌阿彌陀佛!好乖、好乖。大沙彌阿彌陀佛!
第一個來這裏學的規矩,學得非常好,引禮師非常好,我們今天很榮幸,舉辦這個短期出家。有這麼多的新戒子來,我們文殊講堂增光不少。那麼我們得力于叁位的戒師,還有一些引禮師們都很辛苦,那麼你們也很辛苦。
今天講的題目,叫做「心地法門」。這個心地法門,它指的是講本性上的事情,但是因爲這裏有的,只有十一、二歲、十叁歲,講本性上的事情他沒辦法了解,你叫他不吵不鬧就已經不錯了,你跟他講實相的道理,他完全聽不懂,所以我們盡可能采取一種綜合。在還沒有講課以前,我先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披袈裟的功德」。以前有一個老比丘,老法師他在山上修行,在森林裏面修行,有一次修苦行的時候,他打坐入定了,他那個袈裟放在旁邊,有一只猴子來蹦蹦跳跳的,它不知道那個是袈裟,他也學那個老比丘披披看,自己在那邊亂轉,披得也不像。結果因爲太高興了,跳、跳、跳...結果摔到這個懸崖底下摔死了,當場就摔死了。結果它的靈魂馬上升天,因爲披袈裟的功德力,不管有心無心,披袈裟的功德力立刻升天。還只是猴子,對不對?猴子的智慧那有比,你們十叁、四歲的孩子還聰明,你們是不是比猴子更聰明?——所以你們是大猴子。(衆笑)
說那個猴子不懂事,披個袈裟他就立刻升天,你看這個功德有多大,對不對?怕你們打瞌睡,所以我今天帶這個來。兩分鍾就敲一下,看你睡不睡得著?再來,這第一個故事「袈裟的功德」,所以你們無論大沙彌、小沙彌,你們是最幸運的人對不對?很有精神。第一個故事,講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以前有一個演戲的。釋迦牟尼佛的前面迦葉佛,在迦葉佛的時候,有一個演戲的女人,女人演戲的,這個演戲的有時候,都會做那個師父的樣子,像我們看電視,看電視的時候有的會披袈裟。碰到人都是“阿彌陀佛”,對不對?那個演戲的每次都演師父,演那個師父披這個袈裟,披這個袈裟她在演戲,她有無量的功德。但是因爲她不是出家人,所以她喝酒、吃肉,還有犯邪淫還有嫉妒心很強,好,後來死了就下地獄。就下地獄、下地獄受苦因爲她造業。她貪、瞋、癡、嫉妒人家,常常毀謗人家不守這個口業,還有犯這個邪淫,還犯吃肉還有喝酒就下地獄。下地獄以後,因爲袈裟的功德力所以又回到人間來。結果就跟佛出家,出家以後就馬上證阿羅漢果。
在這個比丘尼戒律裏面,有很多人她不敢出家,不敢長時間出家,怕犯到佛陀的戒律。她說怕犯到佛陀的戒律,要負很大的因果,所以她一直很怕出家,這個比丘尼因爲證阿羅漢果,她就這樣講說:“大姐們,我們不要怕下地獄。我們只要好好的,有這個因緣機會來出家,以袈裟的功德力,總有一天我們會得度證果。”下地獄還是要出家。
小沙彌聽得懂嗎?那麼以後你們長大以後,假設有機會就像師父這樣,長時間的出家修行,那麼這些大沙彌們,如果你願意住在講堂,我隨時歡迎你們,但是年齡不可以比我更大。年齡比我更大的,對不起沒有辦法。因爲你們爸爸做習慣,做我的兒子做不習慣。所以說你年齡比我小的,你剃度以後要住在這裏。我們隨時歡迎。
我們再講第叁個故事。第叁個故事發生在中國,以前有個中國的老婦人,老婦人她家裏很窮,結果她的兒子出家,住在寺廟裏面,那麼因爲家裏沒有人照顧這個年紀大的老婦人,很窮,窮得沒有辦法叁餐不濟,沒有什麼衣服穿。她的兒子回到這個家裏,這個去看他母親,他回去披的這個袈裟,因爲太破了,這個袈裟太破了放在旁邊,這個老婦人她因爲沒有衣服,就看這個袈裟這是一塊布,因爲她不知道,她認爲這是一塊布,那麼這是一塊布,又沒有衣服,她就拿下去做衣服。裁縫做內衣褲,做內衣褲,結果一出去馬上被雷擊死。「雷公」你聽得懂吧?雷,打雷馬上擊死。所以擊死以後背部出現幾個字-「違佛大戒」。拿袈裟做內褲,這個大違佛陀的戒律。
這個袈裟不管怎麼樣壞,你知道嗎?袈裟不管怎麼樣壞,你還必須要恭恭敬敬的請著,放在你的佛堂,知道嗎?所以這個袈裟,不可以隨便亂動的。也不可以隨隨便便穿進去廁所,也不可以隨隨便便的拿去做衣服統統不可以。這個袈裟是有無量的功德,但是你處理錯誤的話,那罪過非常重。聽得懂嗎?懂不懂?懂,好,先來叁個故事精神比較好。對不對?我看你們聽課的時候,都懂、懂,所以今天特別帶這個,讓你們睡不著,我有絕招的。
已經講了叁個故事了,我們現在知道披袈裟的功德力有無量無邊,但是你處理錯誤也是罪過無量,爲了使大家更了解出家的生活,我們在這短暫的這七個日子裏面,我們沒有辦法去研究那個整本的戒律,所以我就選定心地上的功夫,就是高雄文殊講堂清規。這個清規是高僧大德作的,但是其中有一些內容不適合現代的人,用詞比較艱澀。所以我把它改成白話文,所以這些戒律經過我重新的改,然後再組合然後再編排再打字。這個戒律裏面是古德製的,但是因爲這不是佛講的,那麼把這個艱澀的名詞,看不懂的我全部把它改成白話,讓你們一看就懂。所以說你們今天來看了,這個戒律師父已經有改過了。但是如果說,佛講的經典我不能改,佛講的經典我們不能改,這個一貫道,就是一直改佛陀的經典,雖然他也是行善,可是他負的因果很大。
諸位,看第一條。第一條大家一起念:
一、真觀照,保持秒秒安詳,一日明心見性,靈光普蔭人天。
這個真觀照,就是隨時注意你的起心動念。譬如說我們在家裏,我們要一樣玩具,那麼母親不給我們的時候,爸爸不給我們買的時候,我們就哭泣在那邊吵鬧,那麼你這樣子,跟父母親這樣吵鬧,玩具還沒有玩到的時候,你已經很痛苦了。你已經很痛苦了,對不對?因爲你要玩具爸爸媽媽不給你,要開什麼車子,怕你危險不買給你,所以你要這樣想。爸爸媽媽不給我一定有原因,所以我希望有玩具,但是爸爸媽媽如果不給我們,我們也不要哭泣,那麼我們也不要傷心。內在裏面,常常活在一種觀察自己的心理,我們不要對老師沒有禮貌,我們不要對父母親打這個對臺,他講什麼我們都不聽,我們只知道耍自己的脾氣,那麼這個就沒有觀照的工夫。
所謂觀照的意思就是,隨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你現在是不是不聽話、不乖,我要聽師長的話,那麼這個就是保持秒秒安詳。那麼保持每一分每一秒,使自己生命活得很快樂。小沙彌的角度來講,就是說我們要順從師長的意思,聽父母的話。如果以大沙彌的年齡,讀書來講,就是遠離相對立的煩惱。所謂遠離相對立的煩惱,人有外在的煩惱,還有內在的煩惱。人的外在煩惱,最大的煩惱,第一個就是互相傷害,是非不斷這是最難的,我們外在的煩惱,是是非非、互相傷害,如果我做的事情我對得起良心,你不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你只要做對不要管他,你永遠活在別人的指責跟批判,希望別人來附和來贊歎我們,那永遠不可能。世界上沒有幾個,真的,很有良心的人來贊歎你的。所以活著希望活得快樂的人,第一個要什麼事情,對得起你自己的良心,遠離相對立的。
遠離相對立的就是說,不要在空上執著。不要在有執著,不要在貧跟富、男跟女、天跟地這樣執著,所以說外在的煩惱好去除,我們內在有兩種煩惱最難去除。第一個就是情,第二個就是欲。欲望、感情。譬如說,孩子們依賴這個父母親長大,父母親突然間去世,他會承受不了他沒有依靠。他每天吵著要找他的父母親,情執。那麼長大的話,就男女的執,就是說你對,夫妻之間的感情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時間也必須過去,任憑你用任何的萬貫家財,再大的財富,你都不可能挽回夫妻的感情。情是很難斷的一件事情。第二個,內在裏面的痛苦,跟煩惱就是欲望就是淫欲。這是兩件事情最大的困擾,外在的煩惱:天災人禍,是非不斷,互相傷害。內在的煩惱就是情跟欲望,我們人的欲望。譬如說,不只是淫欲,譬如說,你這個貪念也是一種欲望,或者是發脾氣也是一種欲望。不順從你的時候你就發大脾氣,或是對某一種金錢上的執著,或是對某一個男衆的執著,或是說對女衆的執著,或者是父母親的執著,感情上的執著。所以這個情跟欲,是一體兩面的東西,說無情,無形相的,孕育在裏面的這個叫情,發乎在外的叫做欲。內情外欲。欲一些享受要刺激,這兩種東西,都是我們生死的根本。
第一個要淡泊自己的欲望。第二個,要把感情看得破要忍得過。一般人是看得破但是忍不過,看得破大家都看得破,嘴巴大家都會講,我不想他沒有辦法控製不住。那個煩惱、思維無緣無故,就掉入這個情跟欲的圈套裏面。所以平常的日子要多觀照,要保持秒秒安詳,什麼叫做秒秒安詳?就是內心裏面沒有任何一物,一物都不存在。因爲你知道這個是因緣法的,世間是短暫的、是會有變化的。你今天十叁歲了,再一個十叁歲就二十六歲了,你今天五十歲,再五十歲就一百歲了,就不存在這個人間了。換句話說,你用任何的金錢任何的權利,都不可能買你生命的一秒鍾。不可能。因此我們要了解保持每一分、每一秒的安詳的根本要件,就是觀空,要進入空性。空性必須再,深入的觀照這個無常。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這個世間就是假的,是短暫的,不是實實在在的。既然是假的是短暫的,不是實在的,這個世間就沒有永遠的快樂。
譬如說小沙彌們你們還俗以後,跑到迪斯尼樂園去,悟智樂園去,看一看玩一玩,還是要結束。早上去晚上還是要回來,你今天去明天去還是要回來。所以世間是怎麼樣?無常的。世間是無常的,它就會變化。所以我們內在裏面,要盡量的…
《心地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