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八歲你就知道了。所以要持戒。
再來,十五,合掌,念:要聽教,不宜開口亂道。無念無住無相,佛祖開顔含笑。
第十五要聽教,就是要聽人家講經說法。不宜開口亂道,你不講經說法,你嘴巴一講出來就亂講,就不符合正法,開口亂道。還有一種,佛教裏面一種叫做佛門外道,他雖然講經說法,可是都是在贊歎自己,都是在講那些神通。你們這些大、小沙彌們、新戒子們,我告訴你什麼是正法:第一、八正道裏面講“正知正見”。就是所講的這個法,要符合經典,如果這個法師所講的法不符合經典,那就不算,那就不算是一個正知正見的。如果那個法師所講的,一直在講他有神通,他能夠看過去的因果,他能夠知道未來,鼓勵大家,你們要好好的供養我,我有神通我多麼了不起,其它的人統統沒有修行,這樣子的人不可以親近,知道嗎?講神通,神通抵不過業力!造什麼業,你就必須負什麼因果,你講再大的神通,也沒有用的。
有一個法師講說他住的地方,都不可以有大地震,不可以有臺風,不可以刮風,不可以有災難。結果呢?結果舊金山大地震了,這下麻煩大了,沒辦法解釋了,要怎麼解釋呢?所以說我們講話,不管你有沒有修行,不可以用這種下賭注的方式,這樣賭輸了,你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講,不管講經說法或者是平常修行,要告訴人家,我們沒有修行,我是一個平凡地凡夫,我是一個道地的平庸之人,這樣子你沒有辦法落入人家的把柄,人家要傷害、攻擊你,都沒有辦法。我跟你講過我是平凡的人,對不對?我跟你講過我是個凡夫,我沒有跟你講我有什麼神通,所以說我們一意好講這些神通,有一天我們一定會漏氣的,會傷害到整個佛門。
八正道裏面正知見,正知、正見、正命、正精進、正定等等,沒有一個叫做“正神通”,沒有這個正確的神通,沒有這樣子的。釋迦牟尼佛度衆生,從來不用神通的。如果一個人可以改變衆生的業,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釋迦族,有一次發生災難,他們知道五百個釋迦族會喪命,目犍連就用這個缽,把這五百個人放到缽裏面,放到天上,希望他們要逃過這個業障現前,結果時間過了目犍連就笑了:“他們沒事了。”佛陀就告訴他:“你把缽拿下來看看。”結果缽拿下來就變成血水。就是說我們一個人造的因跟果,他一定要毀滅自己的時候,時間、空間的交會,碰到,你逃不掉的,你怎麼躲都躲不掉的。
有的人坐飛機坐了一生一世,沒有發生過飛機爆炸的;有的人是第一次坐飛機,就死了。知道嗎?所以我們要了解,造這個業是很可怕的。那麼要聽教,不宜開口亂道。就是不可以亂講佛法,把這個佛法牽扯在神通裏面,這個不可以。講得神秘兮兮的,他有什麼開悟,他有什麼神通,他能夠知道你過去、未來,他能夠知道你的起心、動念。佛法講:有尚不可說,何況說沒有?有都不可以講,菩薩他哪裏會講:“我是菩薩再來的。”菩薩有跟你講他是菩薩再來的?你怎麼知道人家是不是菩薩來的?所以說,不要一直用自己證什麼幾果,或者是自己是什麼菩薩,或者是用什麼我有了不起的功夫,統統不要講這一些。
印光大師講:“但問定不定,不問見不見。”就是只問你用功有沒有在定中,不問見不見佛。你見佛,你起一個歡喜心,那也變成魔。你見佛你不見佛,你放下不執著,你就是見道。無念,就是不打妄想;無住,就是不要執著;無相,就是凡所有相,就是虛妄,都是假的。那麼你能夠用這個無念,就是破除貪、瞋、癡;無住,就是于境界無所執著;無相,就是對一切相不要産生執著。佛祖開顔含笑,佛陀他就會非常的歡喜。爲什麼?你是聞到佛陀的正法。
好,第十六,大家一起念:斷煩惱,一了千百俱了。終朝煩煩惱惱,此生那得悟道?
其實修行並不困難,人是一個很矛盾的動物,這個動物這個animal,人是動物的一種。衆生的煩惱其實都是自己找的,人不願意改變自己,卻每天想要改變別人;人不願意了解自己,卻每天希望去了解別人;人不觀照自己,卻每天去煩惱一切衆生。所以說你斷煩惱,第一點要先做到不看衆生的是非缺點,這是最重要的!第一點,看你自己的缺點、優點,缺點改掉,優點保持。
人的煩惱其實都是多余的,你每天不關心你的生死,卻關心你那些媳婦。譬如說那一些年紀大的老太婆,或者是年紀五、六十歲的人,她每天都講:“唉呀,我孫子...”有的佛教徒也是一樣的,抱她的孫子抱得很高興:“你看看我的孫子怎麼樣?”看起來很可憐,兒子都靠不住了,靠那個孫子?做兒子的奴才都做不完了,還做孫子的奴才,很可憐,也很悲哀。生了一個寶貝孫子的時候,然後她就講:“我這個孫子以後要讓他出家。”以後要變成好人、壞人,會不會拿刀殺人還不知道,你那個孫子以後要讓他出家,自己又不修行,一天到晚在歡喜那個孫子,孫子會不會活到一半車禍而死還不知道!精神病!人就是可怕。
你不能掌握今天,你就沒有永恒的未來。我告訴你,生命是由每一個動點上所構成的連鎖,我們如果掌握了每一點,你就是達到了真正的生命。放下,不要管人家的生死。你管你自己,你把自己管好,你是對還是錯,人非我不非,人家錯,我們沒有錯,這是最重要的。人家錯,我們跟著錯,我們就不對了。我們一天到晚講人家不對,一天到晚說人家,那你呢?你又做得多好?是不是?所以我們要斷煩惱,因爲你們要還俗,所以要面臨世俗,第一個不要幹涉人家的私生活,不要幹涉人家。人家有人家的立場,人家有人家的苦衷,你根本不了解,你用什麼角度來批評人家,你覺得人家不對的,人家有多少的苦衷,你知道嗎?
以前,以前有一對父母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每天晚上回來,都被她爸爸打、罵,隔壁的就說:“這個父親真是沒有良心,把那個女兒打得遍體鱗傷。”他不了解,後來發現這個女兒才十五、六歲,就開始交男朋友了,後來又去偷拿人家的東西,又去打速賜康,打針,你知道嗎?吸強力膠,不學好,父母親是真的疼愛她,一而再,再而叁的一直教訓她。其實鄰居根本不知道,人家在教什麼?打什麼原因?所以我們要記住,人家有人家的立場,人家有人家的角度,我們根本不夠資格去幹涉人家的角度,根本不夠資格去說人家是跟非。
你沒有是沒有非已經是最好,很難能可貴了,對不對?不可以用自己的知見,用自己的立場,來肯定你的判斷就是對的,這個往往落入無知跟無明的角度,不可以這樣做。所以說要尊重別人的自尊心,這是我們學佛最基本的角度。人要修行以前要先修養,修行以前要先修養,一定要先修養自己,才可以産生大智慧。你沒有修養,不可能産生修行的觀念的,所以修行跟修養是一體兩面的。
還有諸位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傷害人家的自尊心,講話,尤其我們要保護人家,要隱惡揚善。把人家的優點在大庭廣衆贊歎,人家的缺點我們閉口不談。不管人家缺點、對錯、是非,我們講出來就是造口業,知道嗎?因爲你根本不了解人家是對錯、是非,人家有人家的苦衷的,人家有人家的苦衷的。所以一了千百俱了,終朝煩煩惱惱,此生那得悟道?你今生今世煩煩惱惱,什麼時候才會悟道呢?
第十七,合掌,念:明因果,粒粒米皆辛苦。吃了若不修行,做牛做馬還補。
明因果,就是我們知道我們今天所吃的飯米,都是人家供養的。有的人有一種觀念,是很不好的,小沙彌的觀念就是說:“我媽媽有來打齋,我媽媽有出叁千塊,我吃一個禮拜也沒有吃叁千塊。”用這種觀念是不對。你認爲你這叁千塊,有辦法蓋這一棟這麼大嗎?你那叁千塊還不夠一根柱子的錢,你知不知道我們的意思嗎?就是說這個是衆緣和合的,你出五十萬,你也沒有辦法蓋一個道場,所以我們要感念一切衆生的恩,這是大家集合起來的力量,不是你媽媽拿一百萬,有辦法解決這個寺廟的,那個觀念你一定要弄清楚。
你不要以爲你媽媽拿了一萬塊、十萬塊來打齋,你就說:“我吃我媽媽拿來的。”不可以這樣子的。你媽媽拿十萬塊來做什麼?這一間一億五千萬,知道嗎?所以說,不可以這樣子說拿多少錢來,就認爲你今天有辦法安心辦道。你有辦法在這邊煮飯,是因爲這個講堂建好,對不對?講堂不建好,你怎麼能夠在這裏煮飯?你之所以在這裏修行,你媽媽拿錢來,這間不建好,你媽媽怎麼能夠拿錢來呢?所以要先感念無量無邊的衆生,拿這個錢來結合這個因緣,所以我們要感念衆生的恩,粒粒米皆辛苦。
就是說我們這個因緣,是由無量的外在的緣所構成的。所以你今天吃到一粒飯,其實也不是容易的。講堂不蓋起來,你不可能在這裏吃飯,所以說不只是說,用米來結這個因果,我們這裏一切的建築,包括我們的行、住、坐、臥,所用的統統是十方衆生、十方的這些善男信女拿來布施的,因此我們吃飯不可以剩下來,知道嗎?不能吃剩下兩粒、叁粒。有的人很不好的習慣,吃到最後一定剩下一口,很奇怪,吃到最後剩下一口。有一個將軍去拜訪印光大師,吃飯剩下一點點,印光大師就罵了:“你有多大的福報?那幾粒飯怎麼不吃?”所以說,他就趕快把它吃完了。將軍,印光大師一樣罵他,對不對?要惜福。
我們要修福要培福,才能夠享福,這是叁個步驟。要修福、培福,才能夠享福。因此我們吃飯不可以剩下一點點的米,我們還要弄開水去和一和,然後喝下去,弄那個開水和一和。那麼有的人吃完的時候,把那個缽拿起來像狗一樣的,這樣子雖然是惜福,但是犯戒。釋迦牟尼佛在比丘戒,後面的衆學法裏面講:不得舌舐食。應當寫舌舐食,就是用舌頭去弄這個盤子,像狗一樣的,如果你們用舌頭這樣子的話,人家外面的人,基督教來看,這個佛教真可憐,吃得連盤底都吃下去,佛教真是可憐,吃到那個剩下那個用舌頭,像狗一樣的在吃,很沒有威儀,不可以的。犯衆學法,沒有威儀。所以用舌頭舔,總不…
《心地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