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悲的立場,我們明明知道他的錯,可是我們要原諒他,我們能夠有能力去感化他,這是最好的,我們沒有能力去感化他,要看因緣。
教育,有兩種教育:第一叫做直接教育,第二個叫做間接教育。譬如說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謙虛,講話不要傷害到衆生,要是你聽我的話,這個叫做直接教育。我現在講的你直接就可以接受。有一種人我勸他:你不要狂妄,講話不要傷害到衆生。好了,他不聽我的話,一種叫做間接教育。什麼叫做間接教育呢?有一天他出去外面,出去外面的時候,因爲他狂妄無知,他每次講話就傷害到別人:“你算老幾?”有一次他出去外面,他修行人可是習氣不改,他就:“你算老幾?我多麼有辦法...”有一次他出去跟人家吵架了,他就罵人家:“你算老幾?”那個人不是用回答的,他用拳頭。腫一個包,我在叁年前我就勸告他,講話不可以傷害衆生,你就是不聽我的勸告,這一下挨拳頭了,那麼這個叫做間接教育。我沒有辦法教你,就讓別人用拳頭來教,以後就慢慢學習謙虛了。
你開口閉口都是狂妄得不得了,別人統統不對,只有你對,是不是?別人統統不是,只有你是。世界上有這樣的事情嗎?最了不起的人看到不對的,他會承認自己的業障。“這是不是我的業障?”業障重才會看到人家的不對,看到人家對的歡喜無量,你很了不起。對不對?所以真正了不起的人他講話,看到不對的,他就不看,看到對的他贊歎人家。不對的,他就在想人家是不是菩薩,是不是示現的,我是不是看錯眼了,我業障深重才會看到這樣子。他這樣子,內心裏面永遠就是對的,而且進入絕對的狀態。那就變成,一種錯的,錯的我們能夠感化,不能感化我們包容。有時候要檢討,是不是?該講的還是要講,但是態度要很好。
謙和每讓叁分。我們要謙虛,讓人家叁分,相見人人歡喜。所以古時候有講過一句話,我們不可置人于死地,那麼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攻擊人家、傷害人家,傷害到讓人家沒有退步的余地。傷害人家,傷害到沒有退步的余地,我們有一天逼虎就會傷人,你把人家逼到梁山的時候,人家就會跟你做殊死戰。所以聖者他心中沒有敵人,他也不樹立敵人,他永遠不計較衆生的是非、善惡、對錯,什麼事都放得下,現在發生的事情有不愉快,一個鍾頭後馬上就沒有事情。畢竟我們不是聖人還有習氣,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怕的就是說我們一直執著這個。這個故事也許有人聽過,也許沒有人聽過:以前有一個老和尚,一個師父帶一個徒弟要過河,突然那一天下大雨水流很急,前面剛好一個女孩子,水流很急,這個女孩子沒辦法過去,那麼這個師父,就把這個女孩子背過去。背過去就放下了,這個徒弟很不高興,回去以後吃飯吃不下,早晚課打妄想:“我這個師父怎麼這樣子?奇怪。”經過了兩、叁個月,實在忍不住了,實在忍耐不住了,就告訴他的師父說:“師父,那一天下大雨過河,你是個出家人,怎麼可以背女衆過河?”他(師父)說:“你這個人怎麼這樣子呢?我背過去就放下,你背了叁個月還放不下。”這叫做功夫,這個就是功夫。
就是我們對一切事情,不要這樣子一直背著很痛苦。我告訴你兩種人不能修行:太過狂妄自大的人不能修行;第二、太過于自卑的人,也沒有辦法修行。太過于自卑的人。謙虛跟自卑不一樣,謙虛是有那種能力,自卑是說他太過于退步了,太過于退步了。人家說你上來講幾句話,“我不會,我沒有辦法。我是怎麼樣,我沒有修行。我是如何如何的...”有時候我們看他雖然是謙虛,但是謙虛到有一種變成形式化,有一種人他嘴巴常常會告訴你:“我不行,我是怎麼樣子。”可是你侮辱他的時候,他就:“那你有多棒啊?”“你不是說你不行嗎?你不行,我講你不行你怎麼這樣子?”他自己講不行可以,別人講他不行那不可以,這樣子。有的人習慣于自己講自己不行:“我是很爛,我是很差。”有一天你就說:“你本來就很爛,你要聽人家的勸告。”“我講爛是我謙虛。”他講爛就是要讓你贊歎他,他很謙虛,這一種形式上的謙虛、自卑是沒有用的,這個變成狂妄的副作用,這個叫做反面的狂妄。你懂不懂?
你講謙虛的話是希望人家贊歎,人家講你不行你又生氣,那不是跟狂妄有什麼兩樣呢?對不對?你不希望人家講狂妄,我就講自己保守,可是,你又希望別人贊歎你的保守。對不對?你這個不是一種執著,跟狂妄有什麼兩樣呢?是不是?等于一個人愛,愛的反面叫做恨,恨就是反面的、負面的愛。對不對?狂妄跟自卑是兩個極端。那麼你不承認你的自卑,跟狂妄又有什麼兩樣?對不對?你不承認自卑你就是狂妄,是不是這樣子?所以說你不要一直常常在自我的講,謙虛說:“我是多麼的這麼樣不行,我是正在學習...”你會這樣講,你就真正的接受人家的看法。其實人家講你的時候,你爲什麼抗拒?爲什麼?你不是跟狂妄有什麼兩樣嗎?
你就:“對,我不行。”那就直接接受,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所以說我們現在人的謙虛,變成一種形式化的東西,自己講自己不行,其實他要讓人家認爲他有謙虛的美德。你懂嗎?人虛僞你說不是嗎?所以人家講,直心就是道場。我有多少能力,我就告訴你,對不對?你是真正的謙虛,你就不要爲名爲利。這個很簡單,有跟沒有統統沒有關系,這個才是真的功夫。嘴巴講的沒有用的。所以我是希望說,我們真正一個大修行人,內無所著,外不爲境界所惑,這個就是真正的般若思想。確實你行你就講。“慧律法師你口才不錯,希望你上來開示一下。”“好啊,有空來。沒有關系,結個善緣。”
有時候需要對自己很有信心,有時候在長老面前需要謙虛。因爲法無定法。不過雖然我們行,但是我們講話要保守。所以我們常常講,我來向大家學習,我來跟大家互相參考,這樣子人家永遠沒有敵意。然後我就講:“你們這些新戒子,今天我來教導你們。”聽起來底下的人他沒有講:“你算老幾?”“老大(日語)。我算老大。”所以你們這些小沙彌們,出去講話要小心要謙虛,知道嗎?不要說“我很行,我讀書第一名。”你放心,別人的贊歎才是真正的成就,記住,別人的贊歎才是真正的成就,你自己贊歎自己,沒有這個必要。
諸位看第叁十,念:信佛法,叁藏一口吞卻。方知源遠流長,可接佛祖一脈。
我們要相信佛法。佛法是佛陀無量智能所流露出來的文字,所以文字就是佛陀的心聲,因爲心聲化做有形的形象、文字寄托在利益未來。叁藏一口吞卻,叁藏就是經、律、論。這個經、律、論一口吞卻,意思就是說我們信佛法,這個經、律、論我們就可以深入,有信心嘛,沒有信心就沒有辦法。一口氣吞卻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發大願,要好好的研究經典。方知源遠流長,你才知道佛法的偉大在哪裏。可接佛祖一脈,這樣可以承接釋迦牟尼佛這個血脈。
好,翻開文殊講堂四大根本戒規。爲什麼要製定這四大根本戒規呢?我告訴諸位,師父曾經參訪過很多的道場,這個道場期間會亂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是非。所以我常常開示這些徒弟們說:是非是道場的毒瘤。人的價值觀不一樣,批判性也不一樣,所存在的左右兩邊,也都各自有看法不一樣。所以說政治的鬥爭很正常,這個在宗教家看起來,只有感覺很可憐,而且很正常,有人的地方必定有是非,而是非的引起,全部都是由嘴巴來的,全部都是由嘴巴來的。你曾經跟美國人吵過架的舉手。爲什麼你沒有跟美國人吵過架呢?爲什麼?語言不通。你要跟他吵什麼?
像有一天一個美國的朋友,我在打針的時候她來找我,然後她有事情我就帶著她,去找她的那個需要的目的地,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年輕人嚼槟榔,這個美國人人高馬大,女衆,長得又很好看很漂亮,走過去的時候手甩到他,人高馬大手又很粗,然後不曉得是腳踢到他,還是怎麼回事,那個嚼槟榔的很凶,“這樣子而已(臺語粗話諧音)”我讀個諧音,你們知道我的意思。他說:“這樣子而已。”那個美國女孩聽不懂,聽不懂她就問我:“Master,what”s mean this sentence?”就是說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說:“He said you are very beautiful.beautiful。”You are very kindness.你很漂亮很漂亮,她說:“Good,good。”如果讓她知道「這樣子而已」,那就糟糕了,他會被她揍死,她長得人高馬大的。語言不通就不可能會吵架。也沒有什麼是非可談,對不對?你也不可能跟日本人吵架,要吵什麼架?因爲不會講日語。
說是非都是從語言上來的。對不對?從語言上來的。因此我們這個語言,是一種最高超的藝術,所以我們要給人家歡喜,要給人家希望,我們不要帶給人家滿腹的痛苦、恐懼。所以佛陀一直安慰衆生,在所有的大藏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惡口講過一句不應該講的話,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四十九年裏面,弘法四十九年裏面沒有講過一句廢話,也沒有講過一句傷害衆生的話,你翻開大藏經從頭到尾,你找到的話你拿來給我,找不到。整個大藏經從頭找到尾,沒有找到釋迦牟尼佛去傷害過一個衆生,他只有鼓勵,釋迦牟尼佛頂多罵人,罵人家癡人,愚癡,你這個愚癡的衆生,癡人。
不像我們臺灣人罵那個叁字經,有的人罵五字的更難聽,那個又不能學。這個人這個口業,一生一世造的口業是很重的。那麼我們既然這一只嘴巴,讓我們來學佛,我們要對自己的因果負責任,所以我奉勸大家,嘴巴講出來的話一定要好話。那麼你今天,我說你出家的這個七天,你只要學到師父的這樣一句話——以後我出去外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好話就可以了。
不過你贊歎,要贊歎得恰到好處,你不要人家兩個夫妻在打架,打得瘀青,然後來問你說:“林居士,我們兩個夫妻打架,你覺得怎麼樣?我…
《心地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