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要趕快用功。一般有的人就說,我年紀大的時候,等到兒子娶媳婦,女兒嫁出去了,他才要開始來用功,已經七老八十了。一定要趁少年,年輕人記憶力強,要背什麼《楞嚴咒》、《彌陀經》也才有辦法,年紀輕輕的你不用功,你到年紀大了,經典就看不懂,你也沒有辦法用功。
趁少年,諸般要去向前。所以這些引禮師們,這麼早就把你們挖起來,也是有原因的,要讓你們過過真正的出家生活,真正精進的日子,也好讓你們在這七天裏面,有所得而回去。不要來也空空,回去也空空,無所得。以無所得故,下次不來(師笑)。什麼都沒有。所以趁少年,年紀輕,要好好的用功。當此臂力強健,現在年輕力壯,莫待老來悲殘。有人說那個“殘”,要用那個“慘”,這個殘含有很悲哀,而且剩下的風燭殘年,所以我用這個“殘”字。有的人說這個殘,是不是淒慘的慘,我說那是淒涼,這個殘就是了此殘生,有這樣的意思,所以我用這個殘字。
二十叁,念:起得早,遲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壽命難保。
起得早,就是說我們年紀輕,身體好,我們每一天早上要起得很早,好好的修行。那麼明天又過了明天,明天壽命難保,就是說一天過一天,你什麼時候要死,你不知道,所以因此必須要掌握現在,要趕快的用功。那麼這一看就知道,不必解釋。
二十四:口謹默,不可多嘴饒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獄少你不得。
我們文殊講堂每天早上都誦戒,所以我們文殊講堂到目前爲止沒有任何的紛爭,沒有一個人敢搞動亂、是非,除了師父壓得很緊、戒規嚴謹,其它就是因爲他們每天都誦戒。若然惹是招非,地獄少你不得。他們每天都念這一句,他們絕對不敢搞動亂、是非的,所以在文殊講堂出家肯修行的,福報就大,出家肯修行的福報就大,那麼你要在這裏亂衆的,你很難過日子。我不可能讓你吃得很好,但是如果你在文殊講堂肯用功的,那不得了,這是你的天堂,沒有人會幹涉你,也沒有人會鬧你,因爲有我在,哪一個敢亂來?明天五點執行槍斃!小沙彌替我講:“執行槍斃。”所以在這個講堂裏面,不允許你們多嘴饒舌,傳達是非。
毀謗師長、毀謗教內的長老,不可以。你們好好的去修行,不要惹是招非。惹是招非,地獄少你不得。我們爲什麼只有一只嘴巴,兩個眼睛兩個耳朵?就是要叫你多看,多聽,少什麼?很聰明,小沙彌很聰明。爲什麼嘴巴只有一只?就是叫你少講話。兩個眼睛,兩個耳朵就是叫你要多聽人家的,多看清楚。所以說不要惹是招非。
二十五:立主意,務使頓明心地。妄爲顛倒攀緣,阿鼻誰人可替。
所謂立主意,就是說我們要下決心,務使頓明心地,就是要明心見性。你不明心見性,不了解平等法,你用差別心去修行,意識分別去修行,無量劫都不可能成道。著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你執著一件事情而去修行,永遠不可能成佛。所以說,是心無動念處,是本來面目。你這個是心,分別心沒有動念,沒有起心,這個才是真正的我們本來面目。
一定要入于平等法,用平等心。《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用平等心來修行,才可以入道;用分別心修行,你永遠不可能入道。什麼叫平等心?不要看不起別人,不要瞧不起殘障的,不要毀謗別人,不要傷害衆生,要好好的以慈悲心饒益衆生、寬恕衆生,要尊重別人的自尊心、優越感,不要揭人家的瘡疤,這有損自己的陰德。要隱惡要揚善,好好的在你的心態裏面放下這些是非、外在的,然後在內心裏面好好的曆練,修行就是修這一些。
有一個在家居士來問師父說:“師父,我修行修到現在怎麼會煩惱、妄想那麼多,奇怪?”我說:“這才叫做修行。修行就是心地的曆練,要改變習氣,改變煩惱,改變思想叫做修。”修就是修改,每天都在修改,這個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你有煩惱,你沒有煩惱你就成佛了,有煩惱是很正常的,對不對?修行就是在修這個。你修了一年兩年,還有煩惱,你就這樣痛苦,這樣子好像有一點絕望,好像沒有得到什麼消息,很失望,其實這個不必這樣子。本來就會這樣子,本來就一定會有這些煩惱的,你沒有煩惱你修什麼行?對不對?修行就是改變自己,叫做修行。
妄爲顛倒攀緣,阿鼻誰人可替。妄爲顛倒攀緣,就是你一天到晚攀緣,還有爲了有錢人,每天都到他家去,他比較權貴,瞧得起他,有一天你就麻煩大了。阿鼻誰人可替,今天你爲什麼出家修行?你是爲了了生死,不是爲了那些有錢人,不是爲了那個有地位的人,你顛倒攀緣,那就已經失去你的本分了。出家要遠離這一些外緣,當我們有能力,我們出來弘宗演教,那麼這個是隨緣度衆生。攀緣就是産生一念的分別執著,有錢有勢攀緣,這樣不好,攀緣的人沒有辦法修行,因爲他的心永遠是跳動,永遠是妄想,所以這個妄爲顛倒攀緣,是很不好的。阿鼻誰人可替,這個阿鼻就是地獄的意思,就是阿鼻地獄,地獄就是阿鼻,阿鼻就是地獄。誰人可替,就是將來你追求了這一些虛妄的名、虛妄的利,有什麼用?將來跑到地獄去,哪一個人可以替代你,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對不對?
那麼今天已經講到二十五了,已經講完了,明天沒有課程可以講。好,今天上課到這裏
心地法門(叁)
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請放掌。
請翻開第二十六條戒律,大家一起念念: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傳,忍辱少罪多福。
第二十六是忍辱。忍辱,就是受得起人家的侮辱。大部分的人,這一條戒律很不容易持。我們世間人因爲理性上,一般的衆生內心裏面,對于理性的判斷不太一樣,所以每一個人都認爲要理性,他們都再叁的呼籲,可是本身對理性上所建立的基礎性的東西並不了解,所以他勸人家要忍辱,可是自己碰到境界卻沒有辦法。常常心跟口,或者是行爲跟理論,配合不起來。最主要是,忍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忍辱如果是建立在勉強的忍辱,這個有一天會爆發起來。人家侮辱你,你忍耐起來,人家侮辱你你忍耐起來,有一天會忍不住的。所以這個忍辱,必須跟中道第一義谛相結合,意思就是必須有無相。
所謂無相,就是必須要深入的觀照無常,當下即空。沒有一個真正有忍辱的人,也沒有侮辱我們的人。所以《心經》講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意思就是說緣起自性本空,在剎那的變化裏面,它並沒有實體。你今天覺得忍辱忍不下去,你瞋恚,就可能造成明天的後悔,意思就是說人家侮辱我們,我們很想忍耐,可是卻忍不住,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所講的無明。
無明就是,一種沒有防備的煩惱賊,它隨時都來到你的心中,而你本身不知道。所以我們一般人來講,大部分的人對道理都很了解,但是他碰到境界,卻是沒有辦法,這個就是一種習氣。所謂的習氣,就是一種無明的牽動的力量,人不願意這樣做,可是又沒有辦法。因此人很痛苦,也長時間活在這個矛盾,因此人是在極端矛盾的當中,去過活每一個日子。那麼因此說不了解人生的人,生命對他來講是一種懲罰。換句話說,他沒有辦法安排自己,也沒有辦法透視整個人生,他所知道的、所學習的,就靠著經驗,靠著讀書,然後來勉強自己,這個在佛教裏面講的,那是一種暫時性的而已。
佛教它這個修行,是釜底抽薪,徹底地從內心裏面去覺悟,徹徹底底地來透視。面臨這個現實社會,當下就可以超越現實。所以佛教是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可以面對現實,它是當下就有一切的妙有現前。所以忍耐要是建立在空性,所謂的無生法忍。所謂“無生”,就是說這個世間本來就是虛妄的,沒有所謂真正的“生”,當然就沒有所謂真正的“滅”。
佛陀告訴我們:當畏懼生,不應畏懼死。你不應該恐懼死亡的來臨,正因爲死亡是一種自然律,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生必定有死,當然有生你不可能不死。所以說你應該恐懼怎麼樣做,使你來生不要再來投胎,不要再來轉世,進入無生的真正解脫的境界。如果你只要有生,就一定要死,沒有一個逃得過這個業力的。所以說你運用無生的功夫,這樣子來修習這個忍辱,那麼沒有一件事情難得倒你的,沒有一件事情難得倒你的。
這種修行是很長遠的,倒不是說我今天告訴你一切法無生,你就有辦法證悟到那種境界。修行有幾個原則,第一個要深入觀照無常,得失的觀念你才會放得下。譬如說你今天爲了一件小事情,而爭執而發脾氣,那麼你把明天把這個時間假設,明天到了的時候,那麼你看今天的無知,你會覺得自己很可憐。爲什麼?你在這一剎那之間,你忍不下去而造成明天的後悔。這個就是因爲我們這個無明在作祟,所以無明它沒有任何理由,它就會讓你煩惱,它會讓你嘴巴所講的跟你行爲上所做的,完全不一樣。你嘴巴講的:“我不生氣,我不執著。”可是那一種內心裏面的叛逆,還是存在。因此我們人,不是開悟的聖者,內外要保持一如,那是很難。
我常常告訴諸位,不要講別人,你講你自己。其實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是最好的審判官。佛性在你的心中,良心在你的心中,理性來到你的心中。可是我們如何運用我們的理性跟我們的智慧,來審判一件事情呢?我們透過空性,就會屬于中道。我們要不透過空性的東西,我們所有的判斷都是相對立的錯覺,因爲我們批判的價值不一樣。因此這個博士講的,跟那個博士講的統統不一樣,每一個權威所講的統統不一樣。所以佛陀說,權威有時候也會錯誤的。你不要以爲權威所講的,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確,因爲權威所講出來的,也是分別心意識的執著。要聖人講出來的話,所謂聖者,就是破我執,證悟到空觀,破法執,破法執,這樣透過本性所講出來的話,是真實性的東西。
我們要是透過這一些理念,真實地的功夫,那麼忍辱,這個忍辱天下就和睦,這樣的忍耐你就有真正的功夫。我們人的忍耐是一種暫時性的,人畢竟是…
《心地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