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要赶快用功。一般有的人就说,我年纪大的时候,等到儿子娶媳妇,女儿嫁出去了,他才要开始来用功,已经七老八十了。一定要趁少年,年轻人记忆力强,要背什么《楞严咒》、《弥陀经》也才有办法,年纪轻轻的你不用功,你到年纪大了,经典就看不懂,你也没有办法用功。
趁少年,诸般要去向前。所以这些引礼师们,这么早就把你们挖起来,也是有原因的,要让你们过过真正的出家生活,真正精进的日子,也好让你们在这七天里面,有所得而回去。不要来也空空,回去也空空,无所得。以无所得故,下次不来(师笑)。什么都没有。所以趁少年,年纪轻,要好好的用功。当此臂力强健,现在年轻力壮,莫待老来悲残。有人说那个“残”,要用那个“惨”,这个残含有很悲哀,而且剩下的风烛残年,所以我用这个“残”字。有的人说这个残,是不是凄惨的惨,我说那是凄凉,这个残就是了此残生,有这样的意思,所以我用这个残字。
二十三,念:起得早,迟起修行不了。明朝又有明朝,明朝寿命难保。
起得早,就是说我们年纪轻,身体好,我们每一天早上要起得很早,好好的修行。那么明天又过了明天,明天寿命难保,就是说一天过一天,你什么时候要死,你不知道,所以因此必须要掌握现在,要赶快的用功。那么这一看就知道,不必解释。
二十四:口谨默,不可多嘴饶舌。若然惹是招非,地狱少你不得。
我们文殊讲堂每天早上都诵戒,所以我们文殊讲堂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纷争,没有一个人敢搞动乱、是非,除了师父压得很紧、戒规严谨,其它就是因为他们每天都诵戒。若然惹是招非,地狱少你不得。他们每天都念这一句,他们绝对不敢搞动乱、是非的,所以在文殊讲堂出家肯修行的,福报就大,出家肯修行的福报就大,那么你要在这里乱众的,你很难过日子。我不可能让你吃得很好,但是如果你在文殊讲堂肯用功的,那不得了,这是你的天堂,没有人会干涉你,也没有人会闹你,因为有我在,哪一个敢乱来?明天五点执行枪毙!小沙弥替我讲:“执行枪毙。”所以在这个讲堂里面,不允许你们多嘴饶舌,传达是非。
毁谤师长、毁谤教内的长老,不可以。你们好好的去修行,不要惹是招非。惹是招非,地狱少你不得。我们为什么只有一只嘴巴,两个眼睛两个耳朵?就是要叫你多看,多听,少什么?很聪明,小沙弥很聪明。为什么嘴巴只有一只?就是叫你少讲话。两个眼睛,两个耳朵就是叫你要多听人家的,多看清楚。所以说不要惹是招非。
二十五:立主意,务使顿明心地。妄为颠倒攀缘,阿鼻谁人可替。
所谓立主意,就是说我们要下决心,务使顿明心地,就是要明心见性。你不明心见性,不了解平等法,你用差别心去修行,意识分别去修行,无量劫都不可能成道。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你执着一件事情而去修行,永远不可能成佛。所以说,是心无动念处,是本来面目。你这个是心,分别心没有动念,没有起心,这个才是真正的我们本来面目。
一定要入于平等法,用平等心。《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用平等心来修行,才可以入道;用分别心修行,你永远不可能入道。什么叫平等心?不要看不起别人,不要瞧不起残障的,不要毁谤别人,不要伤害众生,要好好的以慈悲心饶益众生、宽恕众生,要尊重别人的自尊心、优越感,不要揭人家的疮疤,这有损自己的阴德。要隐恶要扬善,好好的在你的心态里面放下这些是非、外在的,然后在内心里面好好的历练,修行就是修这一些。
有一个在家居士来问师父说:“师父,我修行修到现在怎么会烦恼、妄想那么多,奇怪?”我说:“这才叫做修行。修行就是心地的历练,要改变习气,改变烦恼,改变思想叫做修。”修就是修改,每天都在修改,这个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你有烦恼,你没有烦恼你就成佛了,有烦恼是很正常的,对不对?修行就是在修这个。你修了一年两年,还有烦恼,你就这样痛苦,这样子好像有一点绝望,好像没有得到什么消息,很失望,其实这个不必这样子。本来就会这样子,本来就一定会有这些烦恼的,你没有烦恼你修什么行?对不对?修行就是改变自己,叫做修行。
妄为颠倒攀缘,阿鼻谁人可替。妄为颠倒攀缘,就是你一天到晚攀缘,还有为了有钱人,每天都到他家去,他比较权贵,瞧得起他,有一天你就麻烦大了。阿鼻谁人可替,今天你为什么出家修行?你是为了了生死,不是为了那些有钱人,不是为了那个有地位的人,你颠倒攀缘,那就已经失去你的本分了。出家要远离这一些外缘,当我们有能力,我们出来弘宗演教,那么这个是随缘度众生。攀缘就是产生一念的分别执着,有钱有势攀缘,这样不好,攀缘的人没有办法修行,因为他的心永远是跳动,永远是妄想,所以这个妄为颠倒攀缘,是很不好的。阿鼻谁人可替,这个阿鼻就是地狱的意思,就是阿鼻地狱,地狱就是阿鼻,阿鼻就是地狱。谁人可替,就是将来你追求了这一些虚妄的名、虚妄的利,有什么用?将来跑到地狱去,哪一个人可以替代你,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对不对?
那么今天已经讲到二十五了,已经讲完了,明天没有课程可以讲。好,今天上课到这里
心地法门(三)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请放掌。
请翻开第二十六条戒律,大家一起念念:忍人辱,忍辱天下和睦。此章佛祖真传,忍辱少罪多福。
第二十六是忍辱。忍辱,就是受得起人家的侮辱。大部分的人,这一条戒律很不容易持。我们世间人因为理性上,一般的众生内心里面,对于理性的判断不太一样,所以每一个人都认为要理性,他们都再三的呼吁,可是本身对理性上所建立的基础性的东西并不了解,所以他劝人家要忍辱,可是自己碰到境界却没有办法。常常心跟口,或者是行为跟理论,配合不起来。最主要是,忍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忍辱如果是建立在勉强的忍辱,这个有一天会爆发起来。人家侮辱你,你忍耐起来,人家侮辱你你忍耐起来,有一天会忍不住的。所以这个忍辱,必须跟中道第一义谛相结合,意思就是必须有无相。
所谓无相,就是必须要深入的观照无常,当下即空。没有一个真正有忍辱的人,也没有侮辱我们的人。所以《心经》讲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意思就是说缘起自性本空,在剎那的变化里面,它并没有实体。你今天觉得忍辱忍不下去,你瞋恚,就可能造成明天的后悔,意思就是说人家侮辱我们,我们很想忍耐,可是却忍不住,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讲的无明。
无明就是,一种没有防备的烦恼贼,它随时都来到你的心中,而你本身不知道。所以我们一般人来讲,大部分的人对道理都很了解,但是他碰到境界,却是没有办法,这个就是一种习气。所谓的习气,就是一种无明的牵动的力量,人不愿意这样做,可是又没有办法。因此人很痛苦,也长时间活在这个矛盾,因此人是在极端矛盾的当中,去过活每一个日子。那么因此说不了解人生的人,生命对他来讲是一种惩罚。换句话说,他没有办法安排自己,也没有办法透视整个人生,他所知道的、所学习的,就靠着经验,靠着读书,然后来勉强自己,这个在佛教里面讲的,那是一种暂时性的而已。
佛教它这个修行,是釜底抽薪,彻底地从内心里面去觉悟,彻彻底底地来透视。面临这个现实社会,当下就可以超越现实。所以佛教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可以面对现实,它是当下就有一切的妙有现前。所以忍耐要是建立在空性,所谓的无生法忍。所谓“无生”,就是说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虚妄的,没有所谓真正的“生”,当然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灭”。
佛陀告诉我们:当畏惧生,不应畏惧死。你不应该恐惧死亡的来临,正因为死亡是一种自然律,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生必定有死,当然有生你不可能不死。所以说你应该恐惧怎么样做,使你来生不要再来投胎,不要再来转世,进入无生的真正解脱的境界。如果你只要有生,就一定要死,没有一个逃得过这个业力的。所以说你运用无生的功夫,这样子来修习这个忍辱,那么没有一件事情难得倒你的,没有一件事情难得倒你的。
这种修行是很长远的,倒不是说我今天告诉你一切法无生,你就有办法证悟到那种境界。修行有几个原则,第一个要深入观照无常,得失的观念你才会放得下。譬如说你今天为了一件小事情,而争执而发脾气,那么你把明天把这个时间假设,明天到了的时候,那么你看今天的无知,你会觉得自己很可怜。为什么?你在这一剎那之间,你忍不下去而造成明天的后悔。这个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无明在作祟,所以无明它没有任何理由,它就会让你烦恼,它会让你嘴巴所讲的跟你行为上所做的,完全不一样。你嘴巴讲的:“我不生气,我不执着。”可是那一种内心里面的叛逆,还是存在。因此我们人,不是开悟的圣者,内外要保持一如,那是很难。
我常常告诉诸位,不要讲别人,你讲你自己。其实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审判官。佛性在你的心中,良心在你的心中,理性来到你的心中。可是我们如何运用我们的理性跟我们的智慧,来审判一件事情呢?我们透过空性,就会属于中道。我们要不透过空性的东西,我们所有的判断都是相对立的错觉,因为我们批判的价值不一样。因此这个博士讲的,跟那个博士讲的统统不一样,每一个权威所讲的统统不一样。所以佛陀说,权威有时候也会错误的。你不要以为权威所讲的,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确,因为权威所讲出来的,也是分别心意识的执着。要圣人讲出来的话,所谓圣者,就是破我执,证悟到空观,破法执,破法执,这样透过本性所讲出来的话,是真实性的东西。
我们要是透过这一些理念,真实地的功夫,那么忍辱,这个忍辱天下就和睦,这样的忍耐你就有真正的功夫。我们人的忍耐是一种暂时性的,人毕竟是…
《心地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