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死亡的艺术▪P11

  ..续本文上一页“习气”是因为长时间地生活在错误里,把天下事皆看成理所当然了,因为每个人都活在错觉当中,故而不能觉悟。“悟”字,就是“找到自己的心”。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不能觉悟,就是迷。迷,即是被外境所污染。我们说要断习气,习气在物理学上说是惯性作用,也就是习惯性。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试验:将一只狗炼起来,旁边用一盏灯,喂食前,按下开关,让灯光一闪一闪且嘟嘟地响着,经过了三分钟后,主人才把食物拿出来。之后,每当要它进食时,灯就闪烁着,且发出声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只要它看到灯亮了,声响开始了,它就知道食物快送来了,养成习惯以后,灯号声响按下时,即使食物送得很慢甚至一直不送,狗的唾液还是直流,不安地等着要吃东西。内心已经形成一种惯性作用了,就有一股力量支配着它,让它忧虑不安,无法控制自己不安的情绪。

  世界上好赌博的人最痛苦。开赌场的人最可恶,罪过最大。一个人赌博成习惯以后,把财产输光了,把指头剁掉,发誓以后不再赌了,但是又有钱时,禁不住引诱,没有手指仍然能再赌——戒赌是相当困难的。一些染上赌博或好色之徒,他的发誓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永远不会成为诺言。当你发现你的男、女朋友有恶习气,就要小心处理了。

  俗话说:“带有气喘病的人,偶尔也会咳。”尤其男人喜欢拈花惹草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比比皆是。人家阿拉伯人虽然可以一夫多妻,然其比率才占全国1.29%而已;而全台湾结婚后的男人,在外面有女人的却不计其数。这种事情也是因习气而来,人要是染上这种习气往往很难断掉。

  脾气坏的人,也很难去除。任何缺点要改都相当困难;像抽烟的习气,要改就不容易了。贪心重的人将入鬼道,所以贪的习性一定要改。嗔恨心重的人入地狱,故而脾气该温和一些。佛云:“盛怒使人走向稠密的森林,他失去方向,因为他已经没有理性。”意思是说发起脾气的人,犹如走入稠密的树林中,因为他失去了理性,就像走入迷魂阵当中一样。用慈悲对待他,他也不会接受;甚至,他不惜牺牲性命,就是要报仇。这是何苦呢?

  佛告诉我们:“弟子们,你不谅解对方,难道你就能得到快乐吗?你谅解对方,你又失去什么呢?”所以,谅解、宽恕可以化解彼此的过节,又可以升华自己的内在,这就是所谓的“仁者无敌”。当然有时候,有一种人是不能用仁慈去对待他的,那就是行为连畜生、禽兽都不如的人。这种人是不能以慈悲去对待他的,这就要用哲学家的办法了。哲学家说:“你要让一个骄傲的人看清自己的面目,要比他更骄傲,让他照照自己。”以上提到的这两种方法,一般人碰上了都很难以慈悲、宽恕来对人,而通常会用第二种方式。说实在的,人的脾气是很难控制住的,要改去那恶习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有人说:“你为什么那样凶呢?”你可能不承认还说:“我在度众生,现怒目金刚相。”其实,是自己的习气控制不住。可见忍辱的功夫,很难做到的。

  至于愚痴,则会变成畜生。没有智慧的人就变成畜生。比如说:猪,你要宰它了,它还不觉得,牛是知道人要杀它,却又不想办法。俗云:“牛知道要死,不知道逃走。猪知道走,却不知道死。”畜生就是如此愚痴。所以,人的智慧没开,就如同畜生一般。习气简单的说,就是习惯性。我们必须接近善知识,远离恶人;修行人若能长期亲近善知识,那么随时随地就可以获得正知正见,修养自己。要知道,习气养成以后,很难改掉。茶壶长久泡茶,即使把茶叶拿掉,仍然留有茶叶的气味;人的心如果长时间做习惯性的念头或动作,遇到事情,八识田中的种子就会起现行。如果一个杯子,每天泡牛奶,杯子洗净后,仍可闻到牛奶味;习气就是这样地难断。习气犹如檀香味,如果我们每天燃香,身上也可以闻得到一丝香气;若是到市场弄到了鱼腥味,回来都还留有那股腥味。这就是习惯性。习气的确并不容易控制。酒、色、财、气只要污染到了,一般人很难断掉。所以,佛陀说:“众生皆从业力习气而来,原谅他们吧!”当然,我们若不想随习气而去,就得去突破,去改变自己。

  第三:随业力而去。业力是什么东西呢?英文为karma force。karma(原为梵语)翻成中文,音译为羯磨,义译为业(行为)、造作。一种业产生一种力量,不能翻译成Power(电源、权威),应该翻成force。karma force就是我们做某一种事情,久而久之,它会产生一种力量,在后面推动你。比如说,喜欢化妆、爱穿漂亮衣服的女众,到百货公司去买东西,一定不会随随便便、很快地就购买。爱化妆的人,坐在梳妆台前差不多要一个半钟头才会站起来。一个半钟头可以持大悲咒一百多次,已经要往生极乐世界了,化妆的女众仍在那儿擦擦抹抹。当然,我们化妆是一种礼貌,但却不必抹得太浓,淡淡的就好。

  业力非常厉害,遇到这个事情就被吸引住了,喜欢什么事就被吸住了。所以,做工有工业;行商有商业;务农有农业;为医有医业;做善就是善业。所谓身、口、意就是身躯、嘴、意念,做哪一种事,就有哪一种业。“业”是因,但“业力”就变成果了。果上讲是业力,因上讲是造业。造业久了就变成业力,业后面加上力就不得了,就变成一个肯定的轮回。造业而产生业力。今天,我们是业力来的众生,不是愿力来的佛菩萨。

  所以,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我们就是凡夫俗子。俗云:“没有志气的人,常常发愿;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我父亲常对我母亲发誓:“从今以后,要离烟。”也就是戒烟。把烟蒂捻息,没想到到了三更半夜,瘾又起来了,忍不住把丢在地上的烟蒂,又拿起来吸几口,过过瘾。隔天,吃饱饭又想抽烟了,烟蒂又拿起来吸两口;然后又丢掉,发誓不抽了。人没有志气,就常常发愿。抽烟的业造成后,变成一种力量,不能克制自己。想想,我们在临命终时有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我现在比张老师还出名。有一次,我到了某个地方,有一位女孩,来到我面前,我问她有什么问题?她看看四周围没人了,就开始哭着说:“讲到就想哭,我在一家公司上班,主管待我很好,我也爱他,我知道主管有家室、有孩子了。我非常爱他,主管也表示要纳我为妾,但元配夫人,每天哭闹,闹得彼此生活上很不安宁,我感到矛盾又痛苦。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也了解这种感情是畸型的,这样下去,没有结果,不会快乐;但是,我就无法控制地落入情网。请师父开示,要如何跟他了断?”

  我说:“若以因缘来讲,你会跟他吃穿,也算是一种命运,你偏偏就要跟个有妇之夫。但这也不能全然怪你,因为人有先天性的执着,也就是因缘;你与他宿世以来,不知道有什么因缘,所以,不要一直苛责自己。事情已摆在眼前,再苛责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按照你的意思是要与他在一起,或是要斩断这份业缘离开他呢?”她说:“我就是作不了主张,自己感到六神无主,才来请教师父。”我说:“要不要离开他,决定在于你。否则就顺其自然吧!但你要考虑到别人的家庭,破坏别人的家庭是不好的。”她说:“今天不是我去缠他,是他也不让我离开他,想要我回去享受齐人之福。”我说:“这种情况如果要能相安无事,台湾找不到几个。”

  说真的,我比张老师还累,生、死都要找我,不会生也找我,感情纠纷也要找我,无尪、无某都找到我身上来。这些事情都是业,一旦业力牵引,什么也没办法,内心知道错误,就是没有办法控制。俗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是受到业力的支配,就是不自由,不能超越时间与空间,不能突破当下这份错觉,突破不了当下痛苦的陷阱。所以,人在极端的痛苦之下过了他的一生。既然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又陷入情感的纠缠牵扯中,无法自拔。人生就是如此矛盾,有什么办法呢?我说:“不然,你听我的话决心离开他。”她说:“师父,我就是离不开他,我非常痛苦。”我说:“问了半天,原来这就是你的答案。你既然放不下、离不开,不然就...”她说:“想和他在一起,但元配夫人不同意、不谅解我。”我说:“那么,自己看着办好了,真是伤透脑筋!”所以说,人在世间,都活在矛盾之中。

  人依着业力因缘,在所选择、所处的环境当中,我们自己只管好好地做;要是业力依然现前,无法改变,就必须知道这是前世的因缘与业力所造成的。真的逃不过,该接受的还是得接受。据说,以前有一位法师,修持得很好,后来,一位在家女众去拜佛,对这位法师产生好感。这位法师知道了,跑到深山里躲起来,这位女众晚上作梦,竟然知道师父住的地方,于是顺着梦境的示意去找,真的让她找到了。后来法师还俗与她结婚了,这种事情,有时是如何逃都逃不掉的。这是宿世以来就要当夫妻的业力,这位法师这辈子因福德不够,还是不能好好地修行。因此同样的,这位女孩与老板的感情纠缠不清,她自己也知道,只能说是一种恶缘,是一种孽缘,就是业力所致吧!时也、运也、命也,非我之所不能也!总之,是业力在牵引着。

  学佛、念佛的人,所修的就叫作净业。净业的意思就是无所着,念佛必须对目前能有的环境好好把握,而且要放下所有顺境或逆境,如此,才叫作修清净业。假如说,一个修行人受到顺境或逆境的影响,烦恼还舍不下,就不能说是修净业。我们之所以说“净土法门”,就是要不执一切相。不着相就有定功,临命终时,佛来接引就不会颠倒。因此,阿弥陀经中说的“心不颠倒”、“一心不乱”,二千六百多字的阿弥陀经中,这八个字最为重要。

  要知道,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假使执着虚妄的世间,一切就颠倒了,如果能放下,一切顺逆、善恶都无所着,才算是真正在修净土法门。不是说拿着念珠念佛就能放下的。要不然你就必须像老太婆的功夫一样,老老实实在一句佛号上。回到业力来说。业力现前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业力该来的一定会来,躲也躲不掉。以前有一位禅师,已经开悟了,有一天眼晴却无由地肿起来,一个小沙弥嘲笑他:“师父,您不是道行高深,眼睛为何肿那么大呢?”师父说:“修行是修本性,眼睛肿痛是皮肉,有什么关系?”小沙弥说;“您道行高深,怎么不自己解厄呢?”师父说:“这种事情是不能解厄的,这是一种果报,业力成为果报是不能改变的。”

  果报假如能解,释迦牟尼佛就可以把即将死去的徒弟目犍连、舍利弗、迦留陀夷统统救活了,他们也不会都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先去世。这位迦留陀夷去化缘时,看到一对奸淫男女。这位女人就告诉男的,被这位尊者看到偷情之事,恐怕他会告诉她的先生。于是男的拿一支刀从背后追赶而上,把这位尊者剁成五块,抛弃在城门东侧的粪池中。证了阿罗汉果仍然遭分尸之祸。

  目犍连也是被执杖外道以瓦石击死。对圣者来说,该还的果报仍然逃不掉。当然,对他们来说,这样死去也没什么妨碍,他们已经神通自在,只是示现一场戏罢了。但这留给我们一个启示,果报是逃不掉的。不同的是:圣者遭果报时,依然展现出那种自在、自然,不像凡人遭果报时,所表现的不满、怨叹与苦恼无量。证入圣果的人,遭果报都不会痛苦了,不像一般人,少许逆境就无法忍受。所以,鼓励各位赶快念佛、修行。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现在,我们要谈谈,临命终该注意哪些重要的事情。人死了,首先第一件事情,不是更衣,而是赶快安慰这些将离我们而去的人。死者若放不下时,必须安慰他们:“这个世间太痛苦了,放心地走,安息吧!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会为你安排。”如果,死者的眼睛张大不合,可以试探地问,比如说:“是不是烦恼我的婚事?不用担心...”眼睛还是不合,再问:“是否隔壁张太太的会仔钱还未收,你放心,我会去收回来。”讲到这里,眼睛只合了一眼...就再询再问。总之,以安慰的口吻要亡者放下最重要。安慰才是重点,不是更衣。

  咒语:佛母准提神咒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唯, 愿慈悲垂加护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戾主戾 准提娑婆诃

  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此为龙树菩萨开咒偈也。初句皈依法宝,二句皈依佛宝,三句皈依僧宝,四句愿求加护。梵语苏悉帝,此云“善圆成”。谓善能圆满一切愿心、善能成就一切事理也。头面顶礼是能礼之人。七俱胝是所礼之佛。梵语俱胝,此云“百亿”,谓准提佛母与七百亿佛围绕也。梵语准提,或云尊那,或云尊弥,翻“施为”,谓宏誓住理,大智断惑,具诸因行施为故,又翻“成就”,谓从空出假,成就寂灭故。

  皈依、惟愿,即意业。头面顶礼即身业。称赞即口业。若诵咒者,三业相应,一心蓥净,而我智愿与圣之智愿相应,则准提慈悲心全摄我之身心,故曰垂加护。母者,法为诸佛所师,实智为母、权智为父。可见七俱胝佛,皆以准提三昧而证菩提,一切众生亦当持之。

  准提经:如来在祇园,为四众八部围绕,世尊愍念末法薄福恶业众生,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佛言:持此咒满九十万遍,能灭十恶五逆四重诸罪,乃至俗家不拣净秽,但志心诵,即增福寿消诸灾病。诵满四十九日,菩萨令二圣常随其人。或求智慧、或拒诸难、或求神通、或求无上菩提,但依法立坛,诵满一百万遍,便得往诣十方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

  咒语:药师灌顶真言

  南谟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薛琉璃。

  钵喇婆。喝啰阇也。怛他揭多也。

  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

  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莎诃。

  光中说咒已,遍地震动。又放光明,一切众生诸苦皆除,若有诸病,但当一心咒于净水一百八遍,饮之,诸病悉除。终身受持,无病延年。命终生净琉璃世界。灌顶者,咒从佛顶光说故。众生若能三业相应,净心持诵者,佛光即来灌行人顶门。

  

《死亡的艺术》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心地法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